•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钟文艺
  
广东教学报
2024年5期
广州市白云区金沙第一幼儿园

【摘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和幼儿园不可或缺的职责,因为它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带来长远的益处。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密不可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幼儿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幼儿教育工作。教育者有责任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和基本的生活技能,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起着重要的责任,而父母则是孩子最初的引路人。家庭有着引导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使命。通过家园共育,幼儿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种主要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教育;行为习惯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教育关键期。在幼儿3~6岁时期,心智还未成熟,思想还没固定,他们的可塑性强,喜欢模仿,乐于探索,思维活跃,一旦接受了某个行为后养成习惯,就会十分牢固。幼儿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无法对事物进行客观判断,如果没有很好的进行引导,那么孩子就会可能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洛克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像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各种各样的东西。就像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

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教育者和父母而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些好习惯。孩子的一生将伴随着一系列优秀的行为表现,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对孩子生命的成长有力支撑,帮助孩子终身发展。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幼儿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与生活习惯的形成对于其成长发展具有很大帮助,指导其形成良好卫生习惯与生活习惯对于其身心发展均能够有所保障。幼儿从小培养出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育的基础。好的用餐习惯、睡眠习惯、足够运动量都能让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全面平衡发展。在吃饭时细嚼慢咽,睡眠时保持舒服的睡姿,活动时全身心投入。这样,孩子在吃好、睡好、玩好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人际交往

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形成良好的性格。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可以情绪稳定,思考解决问题或寻求他人的帮助。不暴躁,不乱发脾气,懂得关心、爱护他人,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为幼儿打下坚实的社会人际交往基础,以促进其日后良好的社交能力。

二、家园共育的意义

家园配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能够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纯地承担塑造人细致的、复杂任务。”家庭和幼儿园两者对孩子的教育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教育孩子,使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长久稳定的走着。如果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不能够达成一致,甚至产生分歧,不但幼儿园的教育效果会受到影响,而且不利于孩子学会社会人际交往,影响着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所以,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一致性,才能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三、搭建家园共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桥梁

家庭和幼儿园共同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家园的合作,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幼儿的受教育环境包括幼儿园和家庭,这两个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幼儿园与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过程中都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也有了新要求:不仅要重视培养幼儿学习知识的能力,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展现出自己的优秀品质。家长对孩子要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到孩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因此,要培养好幼儿的行为习惯必须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家园共育,携手同行。

(一)家园之间良好沟通

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中对家园沟通也提出了要求:“幼儿园与家长建立平等互信关系,教师及时与家长分享孩子的成长进步,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家长和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教师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情况,家长遇到幼儿成长路上的问题和教师取得良性沟通。共同为幼儿的成长护航。在沟通时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帮助孩子,使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难题,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家长是家园共育的伙伴,是育儿的路上的合作者。

(二)家庭与幼儿园零距离

1.召开有效的家长会

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可靠保证,召开家长会是家园沟通有效的途径之一,双方在教育思想上和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上相互交流看法,取得共识。在孩子各阶段的发展和掌握的能力及培养的行为习惯,互通信息,共同商量教育对策。在家长会上,向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的理念,良好的育儿的方法。使家园共育保持一致性,孩子在双方的教育下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2.开展幼儿园半天生活开放日活动

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观摩孩子在园的生活,零距离接触孩子的成长。看到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中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及时了解孩子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和教师共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家庭中和幼儿园对孩子的引导要求保持相同,进而巩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半天生活开放日中,理解家园配合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开放日观察孩子,能够及时发现孩子行为习惯上需要纠正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四、家园共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一)提升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自我服务,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的自理能力养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责任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1.学会放手,教会孩子生活自理的方法

许多家长觉得幼儿年龄小,所以在孩子遇到自我服务的困难时总是习惯性去帮助孩子。其实比起帮助,孩子更需要的是成人的教育方法,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穿衣、穿鞋。在孩子进行生活技能时遇到的难题,我们耐心的引导,逐步教会孩子方法。

2.提供机会,让孩子体验

要为孩子提供锻炼生活技能的机会,多鼓励孩子动手。吃饭、穿衣、收拾玩具等时候,大人引导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在孩子完成后及时给与鼓励表扬,增强孩子成就感,再遇到生活技能问题时,孩子乐意自己主动完成,从而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二)开展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文明礼貌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社会素质提高的表现。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习文明礼貌,养成良好习惯是重要的。

孩子学习文明礼貌,对孩子今后的社会人际交往也有很大的帮助。

1.以身作侧,言传身教

教育孩子,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当看到大人文明礼貌的行为会进行模仿学习,运用到自身。在自己遇到相关场景时,也会有相同的做法。

2.利用绘本故事开展文明礼貌教育

现在有许多系列的幼儿绘本故事,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绘本故事生动有趣,情节简单,对幼儿的吸引力大。挑选一本合适幼儿阅读的绘本,幼儿在阅读故事时能够学习主人公的做法,可以把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到自身的生活中。如绘本《有礼貌的小熊熊》的故事里,小熊熊的爸爸通过一只玩具小老鼠,教育主人公小熊熊良好的礼貌习惯。幼儿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3.善于发现幼儿行为,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

当发现幼儿表现出比以往行为有进步时,教育者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在大人的一次次的肯定中,幼儿明白这样做是正确的,可以把行为持续的保持下去。当行为成为习惯,养成也就达成了。在大人的鼓励和赞扬中,幼儿也更有信心和勇气去学习,去迎接新的挑战。

结语

在幼儿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塑造,不良的行为习惯可以纠正。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必须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王苏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