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跨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意义及路径

林洁滨
  
广东教学报
2024年5期
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中心小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当今社会,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孩子全面发展。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在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探讨了其创新的意义和路径。研究涵盖了与历史、音乐、科学和自然等不同学科的融合,旨在通过综合性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其对学习的热情,并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小学语文;创新策略

引言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时代,单一学科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对孩子而言,特别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如何通过综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其全面素质,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应运而生,它不仅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更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教学视角和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而作为基础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小学语文教学也需在这一大潮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和创新的路径。本文关注于小学语文教学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创新意义和路径。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科,更是文化、审美、逻辑等多维度素质的载体。通过与历史、音乐、科学、自然等不同学科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更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其内在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一、历史与文学:时空对话

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中,历史与文学的结合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语文作为一个文化、审美和情感的载体,可以通过历史的维度来加深学生对文本和人物的理解。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对英雄人物或重要历史事件有着天然的好奇和敬仰心理。通过历史与文学的结合,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文化意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英雄事迹和精神的进一步认识。

例如,在“黄继光”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含义深刻的句子。接着,通过环境描写来进一步展示黄继光的英勇形象,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英雄的气概。为了进一步强调学科融合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介绍了黄继光英勇壮烈的事迹,还带领学生探讨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黄继光和他的战友们是如何展现革命英雄主义的。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了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不仅达成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本目标,更通过历史的角度,对黄继光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英雄事迹和精神的认同和敬仰。

二、音乐与文学:和谐共鸣

音乐与文学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相互关联。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音乐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与文学作品的结合,达到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音乐能够带动课堂氛围,增加趣味性,也能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突出作品的节奏和情感,还能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读文本。此外,通过音乐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加直观地体验到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例如,在“现代诗二首中《花牛歌》”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来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教师特意邀请了学生结合音乐来为这首诗编曲。

教师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这首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节奏和情感。随后,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一组选取自己喜欢的乐器或者声音效果,然后尝试为诗歌编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非常投入,学生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和和声的探索,逐渐发现了诗歌中隐藏的音乐美感。最终,各组学生将自己编排的《花牛歌》在课堂上进行了展示。这不仅大大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使学生在编曲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有的学生甚至在展示环节中,融入了自己对花牛在草地里生活状态的个性化解读,这都得益于音乐与文学的和谐共鸣。

三、科学与文学:探索与表达

科学与文学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教学实践中,它们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相互联系和互补性。文学可以为科学提供生动的表达和想象力的空间,而科学则可以为文学提供严谨的逻辑和知识体系。尤其在小学阶段,通过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可以引用课文中的“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这一描述,引导学生思考星光为何能给人以如此美好的感觉。接着,教师可以引入关于星光的科学原理,比如星光是怎样穿越数光年的距离,最终到达地球的。

然后,借用课文中“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的描述,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科学问题:为什么星星会在夜空中移动?这时,学生可以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学现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一科学现象与课文中的感受相结合。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夜晚的观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体验到课文中描述的“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种情感。学生们可以用望远镜观察星星,然后试图用课文里的诗意描述来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通过这样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探索星星和宇宙,而且也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去体验和表达对自然界和生活的深刻感悟。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

四、自然与文学:生态与表达

在教学实践中,自然与文学可以形成一种富有成效的相互补充和交融。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同时,文学通过语言和故事结构,能有效地传达自然界的美丽和复杂性,同时触动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当自然科学与文学在教学中融合,学生不仅能获得科学知识和方法,还能通过文学的表达方式去感受和思考自然界的深远意义。

例如,在“观潮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角度的教学方法将自然与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课程开始,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课文,以文学的手法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这一壮观自然现象的美丽与力量。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观潮的专业视频和资料,其中包括了潮汐现象的科学解释、它如何影响生态系统,以及人们是如何与之共存的。

观看完视频后,教师组织了一个写作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以观潮为题进行写作,或者选择其他大自然中的某一种景观或现象作为主题。教师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尽量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表达结合起来,让文中既有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读,也有对其美丽和震撼的情感表达。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在科学层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在文学的表达中找到了与自然界更为紧密的情感联系。学生在文学与自然的交汇处,体验到了一种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美感和认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情感体验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实际的观察和思考中获得了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自然与文学在教育中的互补和综合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认知、情感和审美方面的全面发展。

结语

随着教育界对于跨学科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将自然、科学与文学相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创新,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体现。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强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未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有望更加普及和深化。教师将更多地运用高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使之更加生动和直观。此外,教育研究者和课程设计者也将继续探索如何更有机地将数学、科学和文学等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教学体系。

与此同时,教育者也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性,让学生能在接受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反思。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

参考文献:

[1]邵丽芳.小学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3(13):55-57.

[2]唐雅琴.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J].名师在线,2023(13):37-39.

[3]薛彩虹.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J].学园,2023,16(12):56-58.

[4]陈勇.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整合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9):70-72.

责任编辑:田长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