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索

——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文化强国自信”项目为例

吴小雁
  
广东教学报
2024年8期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潮州学校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当前全球教育创新的一个热点话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到“项目学习”“学习项目”,基于此,本文着眼于语文学科领域,利用案例分析法和描述性研究法,对项目式学习与培养学科素养的关系展开分析,旨在探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借助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具体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

一、项目式学习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项目式学习模式发源于20世纪,从教育学的渊源来看,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学”的经验学习就是项目式学习的思想源之一。即以学生、活动和经验为中心,以情境任务触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参与到真实情境中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这一研究论著中对项目式学习有如下理解:“项目学习是从现实社会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从而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形成素养的学习方式。”

面对我国当前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如何解决当下中国教育情境中的教育短板,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项目式学习的中国建构正当其时。“近年来,指向学科核心知识和关键概念理解、迁移和创造性运用的学科项目化学习逐渐成为国内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下,一线教师承担着育人使命,基于“四新”,教师需把“学科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学科教育”,积极探索运用语文学科项目式学习(下文简称“语文项目式学习”),有助于解决当前语文教育中学科与生活、知识与能力、分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之间的矛盾。”借鉴夏雪梅教授的研究理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发现,相对完整的项目式学习共同体应该包括六大要素: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真实的情境、跨学科研究、学生持续性的探索、有价值的成果、多元的评价。(如下图)

笔者基于前期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在项目式学习这种教学策略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主题与任务,学生可以据此在自然情景中开展持续性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建构知识体系并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文化强国自信”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构建模式

基本思路:目标具体化—任务系列化—载体情景化—评价多元化

确定主题,指明方向。学科项目应该有主题,无主题的学科项目会陷入散乱和分裂的恶性循环中。课标在项目式学习的首要体现就是学习主题。首先是项目背景的分析,开展每一个项目之前,教师要考虑:你希望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掌握什么能力?项目式学习其最终目的就是指向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养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基于课标、教材、学情对项目实施背景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其次是基于教材师生共同构思产生探究的主题,这个对一线教师来说挑战很大,因为教师过去任教时,很少去关注书本上哪些知识可以把它按照项目式学习的逻辑去开展。

下面以项目主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文化强国自信”的构建为例:

1.背景分析,确定主题

在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如何立国,如何凝聚和提振国人的精神,都需要文化自信,中国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应对各种挑战。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出现的,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外优秀文化,在理解和借鉴的基础上,拓宽文化视野,促进文化自觉,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但文化的概念是抽象的,它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精神存在,只有将其深刻的内涵以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才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从而形成文化情感,达到文化自信。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探索运用项目式学习策略,把“培养文化自信”具体为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树立文化强国自信”为项目主题开展教学工作,效果明显。

2.关联课堂,启动项目

第一,创设情境,以生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且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因此,开展项目式学习研究,教师要找到知识和生活之间的桥梁,创设真实情境,建立学生和自己、他人、自然、生活之间的命运共同体,让知识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项目实施中,笔者以高中语文文本为抓手,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习背景,进行学科融合,为身边的文化遗产代言,比如,潮汕古建筑、潮州功夫茶,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提升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同时,形成项目学习小组,所在班级凤翥班的学生既来自全区各乡镇,也有外地随迁子女,我们便构建不同区域的学习共同体,以项目式学习的主题为本,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带着问题把学习任务和复杂性问题、真实性情境串联起来,激发学生为自己的家乡代言的积极性。

第二,项目控制,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是对复杂、有意义、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是基于学生学科知识认知、学科实践活动的“做中学”,需要教师精心规划,有效融入学科重要知识同时融入具体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项目进行当中,教师需要设计活动流程,以任务驱动学生开展项目主题研究,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将任务分解细化,给学生提供程序支架和方法支架,才可能促使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实现“二次生成”,让学生按照阶段任务推进,以科学高效为标准,完成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各项任务和活动,最终促成学习成果的形成。如“关注家乡文化生活”项目任务的落实中,学生在对从熙公祠开展古建筑探秘的调查中,经过前期大量的资料查阅后,实地考察,写成小组调查报告,实现第一步成果的生成,而后又进一步整合资源,融合小组成员智慧,融合信息技术,进行跨学科研究,在“我为家乡代言”的项目分支中制作从熙公祠的宣传纪录片,这样就实现了成果的二次生成。

第三,成果展示,促使生成。项目成果是验收环节,是项目学习小组成员以及成员之间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展现。良好的成果展示,能够检验各项能力素养的培养、落实,并使其产生的连锁反应和综合效应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闭环,从而促进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也能以此掌握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表征。在项目式学习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提供方法支架,进行策略指导,适时安排经验分享,组织成果交流活动,创造更多机会或平台,让各项目小组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以此激发学生持续在“做事情”中学语文的动力,拓展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渠道,也可以增强学生主体的合作沟通意识和能力。

第四,多元评价,指向素养。评价具有激励性。一个具有真实情境、目标明确,又能让学生投入其中的项目,它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教师要充当项目学习的指导者与建议者,要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评价要多元化。在项目实践当中,笔者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将多主体评价、多形式评价融入每一个项目化学习的任务中。学生对真实情境任务思考、记录,积累过程性资料,生成创作,最终展示学习成果,阐述自己习得的知识,充分展示相应的学科学习能力,而师生、生生间多角度评价,对学习者习得的知识量以及程度给予评估,形成项目各环节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品君子 做君子》公开课设计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量表对照“君子”标准,自查自评,教师引领学生了解儒家君子人格的含义并鼓励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君子人格,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运用能力,坚定文化自信,以此努力达成语文学科育人的目标,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如下表)

三、且行且思且成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倡导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我们需要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品德培养融为一体。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项目式学习,能够很好地体现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学语文, 在“做事情”中学语文的教学理念,也为教师提供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以教材、课标、学情为基础所进行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探索,从课程改革实践需求中来,最终是要回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去的,我们在具体的课堂上“练兵”,让学习真正发生,使驱动性问题落地,真正实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努力去提高学生个体成功应对不同情境挑战时,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各类挑战性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和素养,实现了教师运用项目式学习策略的初衷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马艳辉.在继承中探索自主发展的名校办分校—以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小学部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17(2):58-64.

[3]任海林.运用项目化学习,实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1(13):11-14.

[4]虎小燕.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理与方法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20(8):97.

[5]蔡小瑛,蔡潇,刘徽.项目式学习:一种风靡全球的创新学习方式[J].上海教育,2020(26):28-33.

[6]葛益岑.培养小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项目学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