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赋能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深入剖析了特殊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提出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有效策略,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其赋能德育工作的显著效果。本文旨在为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数字素养;特殊教育;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引言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满足身心发展存在障碍学生的教育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教育对象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德育作为特殊教育的核心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特殊教育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德育模式和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已成为推动特殊教育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教师数字素养是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具备获取、加工、利用和评价数字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数字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对于特殊教育教师而言,提升数字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更能为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德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特殊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现状分析
尽管信息化教学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部分特殊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特别是现阶段一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是普校转制过来的,并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他们对数字化在特殊教育的应用还不熟悉,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缺乏必要的数字技能和知识,且对数字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不足。
二是教师缺乏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字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够充分。
三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数字素养培训和支持方面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
这些问题制约了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三、提升特殊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的策略
针对特殊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和不足,本研究提出以下提升策略,并结合本校实际,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效果:
策略一:加强数字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字技能和知识水平
本研究通过组织一系列数字素养培训活动,邀请数字教育专家进行授课,涵盖数字工具的基本操作、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等方面。培训结束后,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平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培训的教师数字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
为此,本校组织了一次为期一周的数字素养培训活动。培训邀请了数字教育专家进行指导授课,内容涵盖了数字工具的基本操作、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剪辑创新等方面,学校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案例。
成效:教师们积极参与培训,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掌握了多项数字技能,每位教师掌握不低于15个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中的能力点,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数字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数字教育资源库的建立也为教师们提供了持续学习进步的平台,也大大丰富了数字教育资源库的素材,供大家共享鉴用。
策略二:强化数字德育意识,推动德育工作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本研究通过开展“数字德育故事会”等主题活动,鼓励教师运用数字技能创作德育故事视频,用于德育教育课堂。同时,利用数字工具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估,为个性化德育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为测试数字化教学对提升特殊教育德育的效果,在培训结束后,我校开展了一次“数字德育故事会”为主题的数字教育素材创作活动。教师们运用数字技能创作德育故事视频用于德育教育课堂,学生们在德育主题班队会上通过观看视频、参与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益;并通过网络在家长课堂中进行分享和展示,家长也从中受益,充分发挥数字教育在校、家、社协同育人作用。同时,教师还利用数字工具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估,为个性化德育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看到“数字德育故事会”主题的数字教育素材创作活动制作的数字素材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也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今年我校结合“平安年”德育主题,开展了“数字德育安全过马路”为主题的数字教育素材创作活动。老师们通过安全教育网等收集相关安全过马路的数字素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素材剪辑加工,编辑成数字视频;更有老师遵循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生活即是教育”的教育理念,取材学生生活中没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的实景,和交警教学安全过马路的教学视频创作成安全过马路的数字教学素材,用于安全过马路德育主题教育课,并分享给家长,这样的数字视频让学生特别是特殊孩子通过对比学习,浅显易懂就学会如何安全过马路,家长也受益匪浅。在学生掌握了安全过马路的知识后,老师们又带领学生亲临学校门口实践安全过马路,知行结合内化成学生的生活技能。
成效:学生、家长通过观看视频和参与线上互动的方式,对德育知识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数字德育故事会”、“数字德育安全过马路”为主题数字教育素材创作活动创作的教育素材都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教师利用数字工具进行记录和评估,使得德育工作更加精准和高效。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德育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有效提升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策略三:建立数字素养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数字素养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数字素养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通过将数字素养提升纳入考核与奖励,形成机制,激励全体教师提升数字素养。
在教师数字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之后,为了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学校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素养提升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水平。同时,将数字素养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例如学校定期举办数字素养竞赛活动,激发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次数字创作都评奖,每学期期末还对教师提交在学校数字资源库的数字素材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成效:评价机制的建立有效激发了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热情。教师们积极参与数字素养培训和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字技能和知识水平。同时,奖励机制的设立也使得优秀的教师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和激励。实证研究表明,评价机制能有效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以上策略,特殊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德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我校为例,通过加强数字素养培训和开展数字德育活动,教师的数字技能得到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得到了增强。学生们在数字德育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德育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结论与展望
特殊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是推动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强数字素养培训、强化数字德育意识以及建立数字素养评价机制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为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数字技术在特殊教育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为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并非缩小的大人。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认知发展经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特殊儿童大多处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和前运算阶段,我们就要走入这些小人国的可爱小矮人生活中用他们的思维去帮助他们学习,而数字化正好符合这些可爱的小矮人特别是特殊孩子的认知特点,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特殊教育德育工作将更加注重个性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数字素养将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集多方力量共同搭建好数字化校、家、社协同智慧教育平台,做好校、家、社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数字化课堂教学、网络直播、线上咨询、专题讲座等数字化教育功能,为特殊教育德育工作赋能。
参考文献:
[1]王振洲.美国K-12在线教育对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7(10):32-37.
[2]左洪波,王英华.论网络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3(31):295-296.
[3]陈俐,黄建明,马秀娟,等.浅谈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实践[J].甘肃科技,2019,35(20):57-58,123.
[4]张明珍.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践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87):118-119.
责任编辑 王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