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与提升质量的策略
【摘要】小学劳动教育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时期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众所周知,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通过对新时期的小学劳动教育进行论述和分析,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双减”政策的劳动教育创新路径。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劳动;共生理论;校家社协同育人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学校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开展相关课程,开展规范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形成劳动实践评价机制。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思想品德。
1.劳动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行为的塑造
我国明确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一部分,责任重大,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做好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重视小学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思想品德,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劳动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小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自信、责任和意志力的涵义。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小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因此,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学生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获得食物和其它生存手段;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创造财富。因此,劳动教育可以使小学生热爱劳动,感受劳动成果给自己带来的喜悦,进而推己及人,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劳动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智力开发
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开发,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促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积累生活经验,促进智力发展。同时,劳动实践教育也有助于发现小学生的才能和爱好,培养他们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特长。
二、“双减”政策与小学劳动教育并存
陶行知指出,手脑结合是创新教育的开始,手脑结合是创新教育的目的。劳动教育的最终方向是顺应“五育融合”的导向,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实现德智体美的融合。因而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展身心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使学校调整教育方针。学校通过间接干预,为学生改造和优化校园空间,管理学生作业和培训时间,并提供课后服务。学校通过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和减少辅导时间,给学生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劳动实践、绘画、阅读等活动,在全面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统筹谋划,拓展劳动教育空间
“双减”政策要求切实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的作业量和校外培训。因而落实“双减”政策,就要以减负增效为导向,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革新劳动教育思路。
1.科学利用在家时间,开展家庭劳动教育
“双减”政策落实以来,学生的学业负担逐步减轻,作业时间减少,在家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加。因此,家长应利用子女在家的空闲时间,在他们得到充分休息的前提下,实施多种形式的家庭劳动教育,让他们体验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具体可以参照先易后难的思路,让子女从煮鸡蛋这些较为简单的家务活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和内容,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生存的能力。
2.科学利用周末时间,开展社会公益教育
“双减”政策落实背景下,学生周末有空闲时间,学校和家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机会开展公益性劳动教育。比如,小学生可以参加“美化我们的社区环境”、社区团体垃圾收集活动、“为身边的残疾人做一天志愿者”等有意义的公益活动。通过这一公益性劳动教育活动,小学生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成为社会作贡献的高尚品格,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态度,提高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互帮互助的思想觉悟,提高环保意识。
3.因地制宜,开辟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可合理规划空闲空间,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按照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让学生在班级的劳动基地种上玉米、茄子、黄瓜等蔬果,参与到播种、发芽、浇水、施肥、育苗、开花的全过程,对植物授粉、坐果、果实成熟等生长过程进行辛勤劳动和科学研究,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规律。劳动基地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能组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与自然的乐园。学校可定期开展劳动知识培训、技能竞赛、成果展示、品味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在不断反思、总结中提高劳动实践技能,种植更优质的蔬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4.评价引领,夯实劳动育人目标
劳动教育的评价应做到多元化、持续化。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落实评价量化标准,由学生自评、教师评、家长评,落实评价的多元化、合理化。学生记录自己劳动的图片和感言,上交班主任存档。班级定期举办劳动技能比赛,例如手工剪纸、叠衣服、整理文具等。学生在看到同伴成长的同时,也认识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劳动热情。班主任设定量化考核机制,做到评比和奖励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情。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具有多层次、多环节的系统工程,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教育劳动实践中,学校管理层要融汇“五育并举”的要求,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不断推进劳动实践教育,以达成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只要牢牢抓住“劳动教育”这根素质教育的主线不放手,那么必然可以保证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永颜,孙欣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实施研究[J].教育评论,2022(8):35-42.
[2]王文莹.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模式研究——“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实施研究[J].生活教育,2022(25):3.
责任编辑 黄洁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