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任务驱动理念下小学音乐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谢冬妮
  
广东教学报
2024年7期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和悦小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音乐课程作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从单元整体视角设计音乐作业,整合跨课时的单元作业内容,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研究综合性问题。任务驱动理念下音乐单元作业设计强调培养学生思维的递进性,与单课时的作业设计不同,它更突出单元的整体目标。对此,本文从大情景、分层次、构建支架等三方面对单元作业设计展开论述,以解决作业设计中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音乐;任务驱动;单元作业设计

单元教学是一种对单元框架进行合理重构的教学行为。随着单元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单元作业也应运而生。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单元教学相互支持,共同推动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任务驱动作为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之一,与“双减”政策的要求相契合。它具有穿针引线、以点带面的教学作用,有助于优化作业结构,提升作业质量。在任务驱动理念下,教师进行小学音乐单元作业设计,能让学生按照设计好的路径逐步完成作业任务,复习所学知识,深化对内容的理解。

一、小学音乐单元作业设计的现状

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单元作业设计是巩固学生课堂学习内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通过对当前小学音乐单元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教师对小学音乐单元作业设计不够重视。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认为这只是一项简单的课后作业,作业布置以单个课时作业为主。这使得学生对单元作业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作业完成效果也不理想。

2.作业内容脱离生活实际。部分音乐单元作业未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结合起来,致使音乐知识与实际生活很难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衔接起来,从而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识与运用。

3.不合理地设置操作难度。部分教师在设计单元音乐作业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作业难度过高或过低,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影响了作业的有效性。

4.作业评价不及时、不具体。作业评价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是作业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作业评价不够重视,造成评价不及时、不具体,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5.作业管理存在跨学科统筹问题。在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科的多样性,跨学科作业的实施往往面临完成率低和完成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凸显了音乐作业与其它学科作业在整体统筹管理上的脱节。

二、任务驱动理念下小学音乐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王月芬提出,单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关联性、综合性、递进性和相对独立性。教师观照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围绕特定情境与要求设计作业,有助于相关要求阶梯式上行,逐步落实,也便于其从中观视角进行跨课时的长程作业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知识和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巧妙创设情境,将学习目标融入各项任务中。学生在逐步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构建了自身的知识体系,还培养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任务驱动理念应用于作业环节,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促进学生更积极地自主探究,进而提高学习执行力。因此,在任务驱动理念下,本研究从大情境、分层次、构建支架等方面阐述小学音乐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一)任务主线贯穿始终,构建单元作业大情境

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并非教师随意布置的作业,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要求,同时注重难度适中、操作性强和趣味性高的学习任务。“驱动”也并非单纯要求学生被动完成指令,而是通过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提升。任务驱动式单元作业通过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和评价任务等一系列步骤,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挑战中成长。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索热情得到持续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以花城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16课《迎春的节日》为例,“春节”是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教师统整单元目标,创设了如下任务情境:春节快到了,我们一起去逛逛花市,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看一看春节的热闹场景,听一听春节的喜庆音乐。

“我的春节生活”这个大情境分为春节前的准备、除夕夜的场景、春节的节目、记录音乐上的年味等主题设计小任务,教师通过这样的小任务把单元作业整合起来。

(二)任务围绕课时目标,创设多层次作业选择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强调,课程的实施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及成长的自然规律,充分考虑他们的生活经验,并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学生”并非一个泛泛而谈的概念,而是指每一个独特、鲜活的个体。即便是身处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在兴趣爱好、个性特质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正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作业完成的过程,不应是机械式的重复练习,而是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自发地探寻知识,主动地完成任务。唯有如此,学生方能激活既有的知识储备,勇于面对新挑战,进而自主地构建新知。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符合其兴趣和发展规律的单元作业。同时,我们也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探究和发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以花城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8课《感知音乐中的旋律(一)》为例,教师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创设了娓娓动听、翩翩起舞、余音袅袅三个自选作业。其中娓娓动听是基础型,翩翩起舞和余音袅袅为提升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作业。以下是本单元的部分作业展示:

作业内容:任选一项,提交作业,形式为MP4.,并附上自评星级。

娓娓动听:聆听并演唱《小步舞曲》的主题旋律并能完整演唱《我们大家跳起来》。

翩翩起舞:根据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创编舞蹈动作并能与他人快乐地边唱边跳。

余音袅袅:了解欧洲宫廷舞蹈的相关礼仪,并与同学家人分享;简单了解巴赫的生平,搜集巴赫的其它小步舞曲,选出最喜欢的一首与家人和同学分享聆听。

(三)任务融入学习流程,构建多元学习支架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当前的实际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可能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便是我们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瞄准学生的这一发展区域,为他们提供既具挑战性又切实可行的任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的潜能,并助力他们跨越这一发展区,达到更高的层次。因此,在任务驱动下的小学音乐单元作业设计中,我们应当打破过分强调记忆、感受、理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的传统作业模式,积极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学习支架,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融入新知识,让新旧知识连接起来,把认识、运用、创新等要素贯穿到作业设计中。这样,就能把能力的提升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最终达到全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1.搭建“协作”学习支架,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

单元作业设计以任务为驱动,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任务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协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并明确各成员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共同合作完成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借鉴,积极沟通、交流并分享作业内容,进而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在团队协作中,学生不仅能完成既定任务,又能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进步。

以花城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10课《音乐家(四)——舒伯特》为例,在小组合作完成制作PPT介绍“舒伯特的一首作品”中,由于作业的难度较高且完成周期较长,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将项目研究进行分解,并据此进行分工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小组成员被细致分为大纲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课件制作和报告介绍等分工,大家各司其职。

2.搭建“生活”学习支架,提高音乐理解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音乐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无疑也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化再现。为了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融合,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也符合艺术新课标提出的基于现实生活或真实音乐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要求。因此,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应着重考虑生活情境的引入,通过设计各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情感。

以花城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12课《到这里来享受音乐(二)》为例,经过《摇篮曲》的学习,为了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教师设计了一项创新的“唱奏”整合作业。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家中有弟弟妹妹的同学,可以通过观察父母的照顾行为,捕捉那些微妙的表情和言语,感受哄睡的温暖氛围;独生子女则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视频,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需要完成两项任务:首先,以“唱”为核心,模仿父母哄睡时的温柔声音,演唱《摇篮曲》,甚至可以与朋友合作,进行角色扮演,更深入地体验情感;其次,以“奏”为重点,自主选择铃铛、鼓等乐器,思考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并为《摇篮曲》挑选合适的伴奏。这种生活情境的设定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更让他们认识到音乐是生活的艺术表达,从而更加热衷于倾听音乐,积极完成作业。

3.搭建“综合”学习支架,提升多领域综合素养

艺术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要与舞蹈、戏剧、影院艺术等姊妹艺术综合,其次音乐也要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这对于提高音乐学科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多领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显著意义。同时也对音乐教学的内部纵向联系及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优质的跨学科作业能够更全面地与艺术新课标音乐教学建议相结合,将单一领域转变为多维度的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以花城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9课《吟唱古诗词》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师可安排古诗朗诵配乐,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美与音乐的韵律美的结合,也可以根据古诗词的含义,画出故事的插画。例如,教学《画》这一课时,与美术学科结合起来,设计“古诗配画”这一环节,安排“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音乐综合作业。

三、结语

从教师的视角来看,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在单元作业的多元化设计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作业设计的重要方法和路径。从学生的层面来说,单元作业的多元化设计则是提升其认知体验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单元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不断拓宽思路,在实践中探索,从而引导学生实现进阶性发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单元作业体系,发挥其以美育人的作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23年度科研课题“任务驱动理念下的小学音乐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施”(编号:2023zysj1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敏.聚焦单元整体,优化作业设计[J].江西教育,2023(27):80-81.

[2]陈小静.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流程与实践——以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西部风情》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9):97-100.

[3]汤霞.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作业设计[J].天津教育,2023(27):132-134.

[4]陈飞.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J].新教育,2024(1):24-26.

[5]徐盼.任务驱动型作业的优化设计策略[J].语文世界:小学版,2023(11):79.

责任编辑    温铁雄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