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化路径、协同育人:幼儿美育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

宋小梅
  
广东教学报
2024年7期
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中英文幼儿园

【摘要】家园社协同育人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的良好品德。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结合案例研究,提出了“环境、活动、家园合力‘三化路径’”育人策略,旨在开发幼儿美育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挖掘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建构典型案例及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园本文化课程建设深度融合。

【关键词】幼儿美育;家园社;协同育人

幼儿美育教育涵盖了艺术、自然、设计、生活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力、想象力、文化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挖掘和运用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幼儿阶段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启迪幼儿的智慧,陶冶幼儿的性情,对儿童思维力和创新想象力、审美力的提升和真善美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为幼儿一生的幸福奠基。

一、探索历程:问题聚焦,机制变革

(一)幼儿美育的内涵

幼儿美育教育是指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美育的育人方式

在美育实施过程中,通过“三化路径”育人方式和营造无恒育人的良好氛围,幼儿可以自由表达和创造,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1.环境创设管理审美化。联合社区开展各类美育活动,如家园社协同育人开放日活动《文化传承与弘扬——班本项目课程展览》、艺术展览《最好的舞台》,让幼儿在真实的社区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传承美。通过家园社三方会谈《做有温度的教育》弘扬美育优秀的文化美,提升幼儿的生活质量。

2.艺术活动实践游戏化。在幼儿一日常规教学中重视实践浸透美育教育理念。利用戏剧表演、我型我秀、名曲欣赏、著名的芭蕾舞剧欣赏、礼仪接待、家园共育才艺秀等特色活动开展家园社协同育人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家园合作机制一体化。本园每学期都会举行“家长走进课堂”“家长开放日”等家园社携手活动,通过社区环境的提供,家长的积极参与,让家长对幼儿园“美育”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幼儿通过参与美育亲子活动,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幼儿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健康发展,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夯实基础。

(三)幼儿美育教育的机制变革

课题组成员研究近几年的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成果多在于艺术课程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教师支持策略、审美能力培养等,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了幼儿美育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本园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发现家园社合力的方法以及责任担当等诸多方面存在观念偏差,问题聚焦在:育人目标不明确、内容待丰富、实施模式单一、以及美育资源整合度不够、普及美育知识的渠道还不畅通等困境。家庭和社区多路径的综合运用表现在:家长对美育的认知不足、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幼儿园的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协同育人效果不理想。因此,本研究遵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进行机制变革。

1.树立学科整合理念:以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领域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适宜幼儿发展的美育课程内容和形式。

2.开发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实施体验式教学策略和典型案例研究为主要内容,明确家园社协同育人之共同目标、丰富幼儿园美育教育内容体系、创新实施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拓宽渠道,从环境、内容、活动三个维度优化充满童趣的、幼儿喜爱的美的教育内容,从而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美的欣赏和美的表现能力,让美育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本位。

二、价值重塑:物化课程,迭代创新

幼儿美育教育的协同育人是把美的教育渗透融入到幼儿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中,渗透融入到幼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的家庭、幼儿园、社区的生活细节中,渗透融入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中,让幼儿感受美、体验美、追求美,学习并学会过有情趣的高品质的生活。

(一)明确课程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美育教育中家园社协同育人的策略,构建幼儿美育教育协同育人课程实施模式,开发美育教育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渗透融合的课程资源,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幼儿养成优美、高雅、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以期为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二)深挖课程资源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的 3-6 岁儿童已具备的表象思维能力特点,在选择美育教育内容时要适合幼儿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能力发展,找准课程生活化的改革方法,即在环境创设中为幼儿营造多元化的生活化场景,加大活动材料的投入,教学方式和表现形式,注重游戏化教学的手段,以幼儿易于接受的一日生活中的健康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为活动载体,设计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乐学爱学,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实践感知。

(三)梳理价值体系

在实施美育教学的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有关教与学的实施策略,聚焦关键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和提炼,构建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从幼儿发展、家长学习、教师成长、园所进步以及社区辐射等多维度因素,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索并落实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在设计课程目标时,从注重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向关注幼儿能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转变,让幼儿养成优美、高雅、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习惯。

在选择幼儿课程内容时,将抽象的文字材料转变成为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技巧。将美育教育渗透融入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落实幼儿美育课程开发的多元性。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关注幼儿兴趣和需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经验,重视幼儿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各种活动中的亲身体验。

在课程评价上,转变片面、单一的评价标准,以发展性、过程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凸显对幼儿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关注。

三、路径优化:核心策略,多维建构

在研究目标指引下,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共同制定明确的美育目标,并定期进行沟通和调整,确保各方理解和认同。

(一)丰富美育资源,建构多元课程体系

建立密切的家园社合作关系是实现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基础。幼儿美育课程要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自然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园本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如: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密切的家园社合作关系,积极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主题内容和参与体验、表达机会的美育教育资源,具体策略如下:

1.建立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加强家园社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2.开展美育活动:组织绘画比赛、手工制作、音乐表演等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3.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合作,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丰富幼儿的美育体验。

4.家庭美育指导:提供家长美育教育培训,指导他们在家中为幼儿创造美育环境。

5.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的美育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

6.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包括幼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关注幼儿的美育发展。

7.创设美育环境: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创设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

8.鼓励合作学习:组织幼儿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9.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美育教育。

10.开展案例研究:分享成功的家园社协同育人案例,促进经验交流和学习。

(二)创新教育模式,三化路径协同育人

围绕“三化”实施路径,通过环境创设主题式、学科领域融合式的教育模式,鼓励幼儿自主探索与表达,创新项目式、体验式学习模式。

1.环境创设审美化路径:环境创设采取主题式模式,从色彩美与布局美的角度选择明亮、温柔、鲜艳的色系,培养幼儿对色彩的视觉敏感性和分辨力。培养幼儿的兴趣性学习模式:激发兴趣——参与学习——提高兴趣——主动学习。联合社区开展各类美育活动环境创设,如开放日活动《文化传承与弘扬——班本项目课程展览》,孩子们当导游,解说课程缘起、目标、展示操作流程,邀请家长进园观摩项目课程。艺术展览《最好的舞台》,通过以走入大剧院、请社区著名表演艺术家走进幼儿园的方式开展欣赏、介绍、创造、表演等游戏过程的体验。家园社三方会谈《做有温度的教育》,开展了“与名师同行”的“高雅艺术”活动,幼儿和艺术家们实施剪纸艺术、歌舞表演、器乐演奏、名画欣赏等多形式相结合,在环境的浸入式体验中让幼儿自觉参与到高雅艺术中感悟本真的生活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美。

2.美育活动生活化路径:将美育活动与学科领域融合,采取游戏化教学策略,让幼儿在一日活动的游戏中感受和体验艺术的魅力。落实体验式学习模式:创设情境—感悟体验—探索发现—创新表现—拓展延伸—概括整合—再体验。在幼儿一日常规教学中重视实践浸透美育教育理念。利用戏剧表演、我型我秀、名曲欣赏、著名的芭蕾舞剧欣赏、小公关的礼仪接待、晨会、家园共育才艺秀等特色活动开展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研究。

在教法上采用情景教学法、欣赏法、表演法、启发联想法。幼儿园美育从艺术教育和自然教育这两大板块进行挖掘主题游戏内容,如艺术领域,幼儿欣赏跨时代的百世佳作《天鹅湖》,起点并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幼儿的自主感受,因此,从选材入手,引导幼儿欣赏,让幼儿在充分感受美的基础上表演芭蕾舞蹈。

在学法上,幼儿学习美育课程内容时主要运用美感体验法、情景体验法、体态律动表达的学法,促进幼儿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达到激趣乐学的原则。在自然教育的板块,幼儿通过班本项目课程,充分挖掘民间民俗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夏天来了,为家人们制作有驱蚊功效的艾叶香水、香包,薄荷香水、薄荷膏,春节的时候制作腊肉、麦芽糖等。

3.家园合作一体化路径: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与家长之间长效的家园沟通,共建优秀传统文化之传承,引导家长更好地支持幼儿学习。落实问题导向性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提出问题—交流合作—实践活动—鼓励引导—成功体验—收集整理—实践—再创造。本园每学期都会举行“家长走进课堂”“家长开放日”等家园携手活动,我园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到我们的课程活动中。社区医生走进幼儿园宣讲《爱惜身体》,警察走进幼儿园宣传安全保护《三防一拐,我不上你的当!》,党员幼儿走进社区做环保宣传《保护环境我当家》等,提高幼儿和家长们爱护和运用社区资源的能力,增强孩子、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四、前景展望:拓宽普及渠道,一研二挖三优化

1.一研:形成了关于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初步理论框架

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培养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二挖:完善了美育教育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方法

一挖资源,拓展协同育人渠道,加强家长教育和沟通工作。

发现美:在户外感受自然之美,如欣赏日出日落、观察动植物的造型、色彩美,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大自然、建筑、艺术作品等,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欣赏美:教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学习色彩搭配等装饰家居,营造视觉形象美。在日常生活中播放优美的旋律,培养音乐审美能力,营造听觉美的氛围。

二挖方法,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课程的学习模式强调幼儿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美:在操作过程中,如烹饪、手工折纸、编织等游戏,将创意融入生活让孩子参与食物的制作过程,体验食物的色彩、味道和造型的艺术之美。

分享美:鼓励幼儿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如在阅读中分享美好的故事,感受文学之美;在节日中融入美的元素,如传统民俗庆典节活动中展示美;在日常游戏互动中通过图画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故事等。

3.三优化:一优实践活动,围绕教师的生活经验,挖掘和整合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地域艺术文化的教育资源。二优实施路径,从场景化课程中的环境熏陶、操作材料与活动空间、游戏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建构生活化教学模式。三优教学体系,融合多学科领域课程,梳理游戏化教学手段,落实以美育人的幼儿艺术审美情趣,实现生活化理念与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

综上所述,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构成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石。建立并维护密切的家园社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汇聚多样化的美育教育资源,还能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广阔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将幼儿自主探索与表达、审美与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核心策略,是实现幼儿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美育教育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21479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宁杨静.整合资源共建“家—园—社区”美育生态圈[J].名师在线,2018(17).

[2]印小青,李娟.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6(2).

[3]李佳乐.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中教师评价行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 2023.

责任编辑    卢枫玉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