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语文咏史怀古诗专题整合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探析
——以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为例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课程内容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以“组织和呈现学习任务群,确定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新课标提倡将古诗文以任务群的形式进行整合,为提升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进行积累、感悟和运用。本文以张养浩的两首《山坡羊》为例,就如何通过咏史怀古诗词专题整合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其思维能力、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感悟古典诗词特有的魅力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咏史怀古诗;《山坡羊》;专题整合;核心素养
一、钻研教材,深入探究,明确整合的专题
第一,研读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部分版本收录了85首古诗词,其中有10 首咏史怀古诗。九年级下册教材中有3首咏史怀古诗是集中编入同一单元的,具体内容如下表:
第二,深入探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分别被编在九年级下册课内外,或对热衷争权夺利、罔顾百姓的封建统治者的鞭挞,表达对百姓苦难生活的悲悯之情;或揭示历史上因淫奢而灭亡的统治者的前车之鉴。笔者在此专题整合中发现,读这一类诗可以抓住以下触发点——临古地、见此景、忆古人古事。因此,在整合中可引导学生用这些方法来对比鉴赏古诗,以让学生在对比鉴赏中发现并运用此三个触发点,读懂这两首怀古诗表达的情感。
专题已经确定,下一步是选择教学资源并围绕主题开展教学设计。
二、围绕专题,回归诗性,感悟诗情
(一)有效指导朗读,感受诗的韵律之美
学习诗歌的韵律是从朗读开始的。多次朗读指导,重点在于准确地读出文字的音节和节奏,自由地调整语速、语气,让诗歌的轻重舒缓、抑扬顿挫得以表现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完《山坡羊·潼关怀古》后,教师可重点指导关键句子的朗读。比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里的“聚”“怒”应重读并稍微延长,从而引导学生从诗意中理解这两句,即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像发怒似的。作者登临潼关古地要塞,见潼关此景,潼关的险峻、气势雄伟就在眼前。通过反复朗读语气、节奏,学生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有节奏和画面感的语言,能进一步提升语言感悟与审美能力。
(二)借忆古人古事悟诗情,促进思维的发展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借助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对历史人物的评说、对当朝黑暗统治的揭露,或抒发人生感悟,或怀古惜今、讽今伤今。借忆古人古事,抒怀古之情。于是,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此刻,诗人心情怎样?”学生毫无困难地回答“意踌躇”。从课下注释可知,即迟疑不决,心潮起伏。再顺势发问:“诗人为什么会‘意踌躇’‘伤心’?”自然地引出六朝古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或是《山坡羊·骊山怀古》的“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因此,无论是繁华昌盛,见证朝代更迭的六朝古都,还是奢侈的阿房宫,均引发诗人对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又如,“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年少英雄孙权等,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古人古事去探索诗人的怀古之情,不失为一个读懂咏史怀古诗的切入口。既能提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也可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勾连旧知,发展思维,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理解“望西都”的“望”为何会引发“踌躇”之意时,可联系诗词中含有“望”的诗句,如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还有,在理解“西都”时,教师可链接文人的“长安情结”,如“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样,学生便很容易理解“望西都”引发诗人的怀古之情,或表达思念故土,或感伤时事。而现在的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诗人为繁华后的废墟伤心,历史的遗迹引发其“怀古之情”。
因此,勾连旧知,既能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审美鉴赏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四)知人论世,悟诗人之悲悯情,促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情感,笔者顺势提出:“诗人为什么来到潼关写下这样一首诗?”这自然而然地链接了张养浩其人其事,知人论世。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张养浩闻“饥民相食”“杀子以奉母”,他应召星夜奔赴陕西……他倾尽家产给贫困之人,一路救济灾民,人饿了就救济,人死了就埋着。四个月没有在家住过……于是重病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悲哀如丧父。
知人论世中,学生很容易理解,是眼前的天灾触动了诗人那颗悲悯之心。朝代的变更、兴衰的更替,兴则大兴土木,劳役百姓;亡则兵祸连结,陷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张养浩深感底层人民之苦,借秦汉之史讽刺今朝之政。伤今、讽今,其批判的锋芒直指历代统治者,实为醒世警言。
又如,辛弃疾满腹幽怨,立志收复北方失地、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无奈统治者安于一隅,埋没其非凡的军事才能,辱其报国之志,悲切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师补充这些背景介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通过知人论世,学生不但能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也能管中窥豹,一览中国古代文人受传统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熏染、心怀济世忧民之抱负,并达到新课标要求的让语文学习成为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五)总结学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这节课不仅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三个触发点来理解怀古咏史诗的怀古之情,还在于帮助他们建立自己对“一类诗”的认知体系,重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比较《山坡羊·潼关怀古》和《山坡羊·骊山怀古》的异同,从而引出咏史怀古诗除了表达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忧国忧民外,还能借缅怀先贤,敬仰惋惜,类比古人,伤己抒怀,或针对历史人物、事件,表达观点以及对兴衰的思考等几种常见的情感。
总的来说,教师在教学时应培养学生的总结整理能力。单独一首诗可能很容易被遗忘,但将多首相同主题的诗结合起来构建一个诗歌知识网络,对学生大有裨益。
根据新课标,为学生的人格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人、感受历史、汲取智慧、构筑人生。
本研究通过咏史怀古诗的专题教学,引导学生抓住诗人怀古之思的几个触发点,并运用咏史怀古类诗词的鉴赏方法,进行对比鉴赏,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此,咏史怀古诗专题整合为“怎么教”、如何让学生跨越时空、情感鸿沟并走近怀古诗提供了一个实践的策略,并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其审美情趣、强化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专题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立项号:2022jxp2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乔艳琴.建构主义视野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
[3]张馨月.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D].沈阳师范大学,2020.
[4]袁耀辉.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0).
[5]王尚坤.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古诗词统整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0.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