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中生物学实验有效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摘要】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存在思绪不清晰的问题,在进行习题练习中甚至会对一些实验题目产生畏惧的心理,导致实际生物实验学习效果受到较大程度影响,这就需要在高中阶段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能够积极创新教学理念,确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教学;创新
生物学实验是学生了解和学习生物学的基础,尤其是高中阶段生物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更加需要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实验教学能够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有效提升自身学科素养的目标。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引导和组织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探究意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在课堂中对学生灌输知识需要记录什么,做出什么假设,得出什么结论。而是需要激励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能够从生物学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以此来逐渐地形成互相合作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生物实验操作,以此起到对学生进行基础夯实的同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不一样的魅力,也能够达到促进学生生物思维能力全面发展的目标。
例如,学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提醒学生在教材中寻找条件和资料,并且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在多媒体直观呈现下感受到细胞当中所存在的元素和化合物,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学习,这样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以及互相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分析细胞中存在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内容,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对于猜测进行大胆的验证。通过这种探究和引导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在小组互相讨论过程中有效提升生物思维能力,达到通过生物实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目标。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习需求
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应用符合学生认知及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设置出趣味性较强的分组合作模式,确保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显著的提升。教师还可以设置出趣味性较强的实验环节,确保学生实践经验得到提升。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差异性教学,根据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以及实验目标帮助学生在自主知识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实验的趣味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积极性。
例如,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就需要充分彰显出学生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可以为学生进行课堂基础知识讲解后,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到实验知识学习中,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的实验道具后,组织学生观看和实验相关的视频,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实验小组的划分,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到实验操作当中,在学生实验操作中,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即可,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地位。在杂交实验中,教师也要让学生自己操作,应用自己动手的方式来解决自身存在的疑问,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讲解实验原理,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实验目标,以此来科学设置实验步骤,正确地选择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以及小组分析中得出结论并且进行讨论,在学生主动参与下,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也会得到积极的创新。
三、融入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有一个更加直接的理解,同时视频和声频的模式也更加利于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思维。所以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为学生进行深入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现象,也可以让学生自身亲自动手实践,确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被调动,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观察并且分析实验的现象以及具体的原理,在对生物实验教学积极创新下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例如,学习《群落的结构》时,教师就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出不同种类生物的视频,慢到蜗牛,快到猎豹,让学生通过视频的方式对动物的不同类型拥有一个准确的认知,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群落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应用基础上为学生设置出对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实验的任务,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展示出不同的群落结构,根据不同群落结构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类型的群落构成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实践当中,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和发展,促进生物学试验创新的顺利进行。
四、应用合作学习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在课堂中对学生灌输知识需要记录什么,做出什么假设,得出什么结论。而是需要激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能够从生物学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以此来逐渐地形成互相合作的意识。
例如,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提醒学生在教材中寻找条件和资料,并且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操场中观察校园中存在生态系统,并且分析生态系统对我们生活所具有的积极作用,然后让学生互相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参与到探究生态系统循环的生物实验当中,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以及互相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激发自身的求知欲。通过这种探究和引导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中存在的生物学的问题。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注重发展学生实验思维,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培养,起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所以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能够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探究意识,融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应用合作学习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生物学实验探究和学习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孙志妍,石智慧.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设计与评价—以“渗透作用”的实验设计为例[J].教育界,2023(26):119-121.
[2]孟淑玲.高中生物学实验有效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 2023(1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