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传承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探索

林雪梅
  
广东教学报
2024年7期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第一小学

【摘要】劳动教育应与当地传统文化相联系,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渠道,要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发挥育人功能。本文阐述了文化传承视域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传承;小学劳动教育;家国情怀;策略

2017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掀起热潮。劳动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写道“注重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劳动内容”。要强化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统一,将劳动内容与当地传统文化相联系,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渠道;要注重项目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发挥育人功能。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文化传承视域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探索。

一、甄选传统文化资源,优化劳动教育课程

优秀文化资源包括经典文献、民间艺术、节日习俗、红色基因等。在利用这些资源之前,需要对它们进行评估,以确定它们的可用性和适用性。这些文化资源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结合地域特色,挖掘和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有机地整合到学校劳动课程中,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我校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中心,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客家人,各地客家文化与本地客家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但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客家文化不够时尚,排斥接受和学习。因此把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整合到劳动教育中去非常必要。另外,我镇拥有多处红色革命遗址,把这些“红色基因”挖掘出来,有利于催生学生的劳动激情。利用这些资源优化学校的劳动清单,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劳动课程。

二、多学科内容关联,指向综合育人

在学科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融入劳动教育,选择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兴趣相符的劳动内容,制定教学方案,明确活动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化、明确化,确保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注重实践性学习,通过实际操作与学术目标的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爱乡情怀。

根据主题,多个学科同上一节思政课。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劳动课等。创新本地红色资源融入农村小学思政课研究的新途径和策略。道德与法治和劳动课教师执教跨学科的思政课——“延安精神放光芒”。培养学生热爱中国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学生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和历史背景,掌握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意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形成健全的道德情感,发展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向朴素的革命先辈学习,学会钉纽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劳动实践能力。

又例如在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众志成城——烽火耀帽峰”一课中,我们把课堂搬到了“红色太和”革命遗址之一——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的革命历史、英雄故事、英雄人物、革命事迹,巧妙将本土红色资源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实地研学、清扫革命遗址穗丰村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亲手制作一朵小菊花祭献烈士。学生近距离了解革命先辈,感知伟大的抗战精神,通过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陈列的红色遗产、刻印在书籍里的激昂文字,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培养爱国爱乡情怀。正是这种“红色基因”催生了劳动激情,他们在清扫打理遗址时一丝不苟,在制作菊花时精益求精,烈士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崇高的劳动理想。同时,激发了学生对革命战士的崇敬之情,传承优秀的革命传统,激发学生从小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自己家乡的道德情感,培育了家国情怀。

又如在五年级语文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教学中,了解到农村农忙的景象,孩子都很勤快,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种植或农耕的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结合劳动实践活动的感悟写作。让劳动教育与古典文化之间的教学互助互长,在学习中受教育,在劳动中感受传统诗词文化的魅力,增强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三、设计跨学科劳动项目,培养家国情怀

跨学科项目学习不是学科的糅杂与拼盘,而是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实现学习者心智转换,创造出新成果。劳动教育是真实劳动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需在具体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提高综合素养,发挥育人功能。劳动素养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发展性等特点,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能促进劳动素养的发展。

以我校特色劳动项目“客家美食小达人”为例,基于“大项目、大情境、大任务”的理念,进行传承客家美食劳动项目设计。以“评选客家美食达人,传承客家美食文化”为大情景,设置了三个项目群:调查客家饮食文化、制作客家美食、宣传客家美食。

劳动主题因地制宜,以传统文化客家美食为主线,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打破学科的壁垒,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活动中的任务,引导学生了解客家饮食文化,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怀。对客家美食既有递进式的探究,又有对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树立了文化自信,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课程的打造,以及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与实践活动融和,提供丰富平台

劳动本身具有实践性。只有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价值和方法,切实掌握劳动技能,而实践活动能增加学生对劳动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身参与劳动,更能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实践活动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载体和平台。开展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例如,我校每年开展的客家文化节活动。通过客家厨艺大比拼,学生及家长人人参加烹饪客家菜式,带动校外传统文化的传播,把制作好的客家菜式拿回学校,大摆宴席,全校家长和学生串班品尝,评选出“客家小厨神”;还邀请了老客家“厨神”,现场烹饪客家菜,学生家长一起学习。通过客家山歌班际赛和个人赛,学说客家话,学唱客家山歌,从歌词中体会客家人的劳动精神和勤劳勇敢的品质;通过客家时装展,激励学生设计与制作客家服饰;通过客家风情舞台剧,学生参与设计与制作舞台布局,制作表演服装道具……这些传统文化氛围浓郁,学生兴趣盎然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客家文化,传承了客家文化,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创新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把“传承”变成了自主的行为。

又如学校每年组织的扫墓活动,都会选择本地的“红色革命遗址”,如太和抗日同胞纪念碑,让学生学习本地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传承优秀的革命传统。学生除了亲手为烈士制作一朵菊花,还要带上劳动工具,清扫纪念碑周围的环境;学习编织草鞋、草帽等,在劳动中传承红色精神。

五、教师协同合作,创新教学模式

“学术有专攻”,每个老师都有所长,有所短,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这个领域,教师协同合作开展劳动教育能充分弥补师资不足的问题。老师可以共同制定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如语文老师引导学生用诗句撰写劳动心得,科学老师讲解劳动过程的原理和技术应用,美术老师指导设计等;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团队开发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如刺绣室、剪纸台、书画廊等。

教师协同合作,还可以体现在劳动课堂上,实施双师或多师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由两个或多个老师共同执教一节课。例如“客家刺绣我来秀”一课中,由于主执教老师不会刺绣,便协同教刺绣老师的老师共同执教,一个负责各环节的导入和课堂调控,一个负责指导刺绣的针法,两者相互配合,发挥各自所长。通过老师们的协同合作,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开展劳动教育。

通过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深度的劳动教育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匀速,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能只能起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激发爱国爱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椎(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霞,黄琼.新版课程标椎解析与实践指导(2022版劳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张悦颖,夏雪梅.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罗淮猛,邱汉章.客家人文教育[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5]王充闾.国粹:人文传承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王苏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