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空间尺度的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以“东南亚”(人教版)为例

陈桦君
  
广东教学报
2024年7期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花都学校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新课标提出要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本文以“东南亚”一课为例,选取“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作为主题,以东南亚的榴莲和中老铁路为真实情境整合课程内容,探索基于空间尺度的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主题式教学;空间尺度

一、研究概述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设置多层次的学习任务,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1]。

空间尺度作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认识区域环境的基础概念,也是目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2]。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为主,分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大模块,由不同的空间尺度区域组成,按照等级可以分为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尺度越大,研究的面积就越大,各区域间层层嵌套。因此,学生在理解与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时,要有效运用地理空间尺度思想,将其作为认识区域的惯性思维,促进全球视野的形成和地理空间理念的构建[3]。

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创设具有逻辑结构的主题,通过构建主题情境,设计主题探究活动,将知识内容串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思维的教学模式[4]。主题式教学提倡主题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问题任务化,学生通过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激发对地理学科的探究兴趣,培育地理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分析课程内容隐含的空间尺度思想,在教授相关课程内容时,要基于空间尺度思想组织教学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建构认知方法,实施基于空间尺度思想的课堂教学[5]。

二、实施思路分析

(一)分析课程内容隐含的空间尺度思想

本课对应的新课标为:“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本条目有三个要点:一是某地区的地理位置,二是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三是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三个要点环环相扣,构成比较完整的认识区域的框架。落实这三个要点,需要学生迁移之前所学的认识地区尺度的地理位置、描述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人地关系的知识,尤其要理解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其是比“认识大洲”部分更深入的认知要求。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认识大洲——亚洲”。通过本节课学习既可以对亚洲的区域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地区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重点选择东南亚突出的地理特点进行介绍,其中气候湿热是东南亚最显著的特点,在大尺度的整体自然环境条件上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以喜温喜湿的作物为主;东南亚城市的分布是各种自然地理特征共同作用的体现。因此,结合新课标,本节课选取了“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作为教学重点。

(二)教学情境融入空间尺度思想

情境是学生建构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的载体,教师在组织学习情境时应渗透空间尺度思想,并有序地安排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信息。本课以“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主题,创设了榴莲和中老铁路两个真实情境,从不同空间尺度设置问题链,促使学生通过预设的问题链层层深入挖掘,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并构建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分析区域特征的思维路径——“以大推小、以小见大”,从大尺度推论小尺度区域的特征,以小尺度区域的特征侧面反映大尺度区域的基本特征[6]。

情境一首先以榴莲的主要产地引出东南亚地理位置,接着以榴莲的生长习性引出东南亚气候特征,以小见大,形成区域认知。在分析东南亚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的过程中,回顾亚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大推小,进行尺度关联。接着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分析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运输榴莲的中老铁路冷链专列过渡到情境二,以中老铁路的修建引出对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征的学习,以小见大,然后分析中南半岛的城市分布特点,培养综合思维,最后分析中老铁路的积极影响,形成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三)空间尺度转换,深化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大量的知识点,如果教师不对知识加以整合、关联和对比,学生是难以实现高效学习的。教师要通过知识梳理对该区域的各个要素进行关联,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地理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运用地理知识。此外,通过转换空间尺度能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理解不同空间尺度区域之间的联系,归纳区域的分析方法,深化对地理空间尺度的理解和运用,总结不同空间尺度与问题情境的关系。

本节课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东南亚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南半岛的地形和河流对交通建设、城市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尺度转换和迁移应用,从东南亚转换到东亚,分析海南三亚有利于榴莲种植的气候条件;从中南半岛到马来群岛,分析印度尼西亚的雅万高铁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分析问题掌握空间认知方法,树立空间尺度概念,领悟空间尺度思想。

三、实施过程

四、结语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具备以下五个意识:

①课标意识:在主题式教学中,主题内容的选定、教学目标的设定都要依据新课标,从空间尺度视角审视和钻研新课标与教材,深入挖掘素材;②情境意识: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不断开阔视野,创设真实情境,加强一体化情境设计,做到“一境到底”;③问题意识:依托情境设置符合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问题链,体现学科逻辑,引导学生思考,重视综合思维的培养;④任务意识:通过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等,加强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育,突出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⑤评价意识:注重评价反馈,关注在真实任务情境之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总而言之,地理空间尺度思想的培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真实情境的引入、问题的串联、任务的推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注重指导学生读图、析图,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志梅,袁孝亭.基于地理空间尺度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J]. 地理教学,2014(22):14-16+10.

[3]王江毅.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地理空间尺度思想渗透策略研究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3, 19 (07): 3-6.

[4]郝孟尧,蒋庆丰. 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以人教版“祖国的首都:北京”一节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 (12): 49-51.

[5]李琳. 基于空间尺度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探讨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 (19): 31-34.

[6]朱桂平. 基于区域认知的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1, (78): 145-14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