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基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设计了面向小学英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专门评价量表。笔者通过选择小学三年级的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采用新构建的评价体系,另一个班采用传统评价方式。结果发现,新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对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小学英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评价;评价体系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英语教学正由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聚焦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应用和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学习与合作精神。然而,当前部分小学英语评价体系偏重结果性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项目式学习的推广。因此,本研究构建一套基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旨在实现评价的科学化、全面化,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
(二)文献综述
教育理念和英语课标的更新促使小学英语教学转向能力培养。杨肖提出,项目式学习通过“做中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独立与团队协作能力。但唐晓慧等也指出,现有评价体系偏重期末考试成绩,缺乏全面性。汤蓉强调,需平衡过程与结果评价,唐晓慧等建议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学者探究了多途径构建体系,如基于学生画像和表现性评价。新课标强调跨学科学习,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素养与合作能力,参与跨学科教研。跨学科学习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前提。
综上,构建融合项目式与跨学科学习特点的小学英语评价体系,关注学习过程与多元评价主体,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其既符合项目式学习特性,也响应跨学科、新课标要求,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推动教学改革。
二、理论基础
(一)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概述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是项目式学习的深化应用,它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解决复杂实际问题为目标。其特点包括:问题驱动,即学习由真实且复杂的问题引导,这些问题需多学科知识共同解答;强调“做中学”,学习者在探索过程中运用各种资源,通过实践内化知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实现知识迁移与互补,形成综合解决方案;同时,重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包括探究、实验与团队合作等活动。这种模式旨在培养学习者的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小学英语课程评价概述
小学英语课程评价旨在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与状况,验证学生是否达标课程标准,并评估教学成效,以优化教学质量。小学英语课程评价主要包含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和英语学习方法与策略的评价两部分。前者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点和技能,后者检测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是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此外,小学英语课程评价还需要考查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意识等非认知方面的情感态度。当前,小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侧重结果性评价,主要采取期末考试的形式;二是评价内容简单,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判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是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依赖教师评价。这些特点都限制了小学英语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如何改进现有小学英语课程评价,实现评价的多样化、过程性、开放性,使之能够对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检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说,构建科学合理、适应小学英语课程特点与需求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从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从泛在性转向个性化,实现评价理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对促进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项目式学习与课程评价的关系
项目式学习强调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习得。由于项目式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因此,项目式学习的评价无法仅仅依赖最终产出的效果来进行,必须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这决定了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需要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需要对整个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如制订计划的合理性、分工协作的效果、遇到问题的解决策略、最终方案的创新性等,都需要纳入评价的范围。这些评价内容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同时,过程性评价也更符合项目式学习“做中学”的理念,可以指导和促进学生按照项目要求持续学习。此外,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评价信息还可以为教师提供设计和调整教学项目的依据。
然而,当前部分学校的项目式学习评价体系仍然以结果性评价为主,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式学习评价指标,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全程化评价,对促进项目式学习的开展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实验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一个班作为实验组,采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和对应的新评价体系;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采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但仍采用传统的英语课程评价方式。
(二)研究内容
研究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及对应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通过对照实验和比较分析,考查新评价体系是否能更全面、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并探索应用新评价体系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过程
1.预实验阶段: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英语课程预测试,以了解两组学生的英语课程基础是否具有可比性。
2.教学实施阶段:实验组采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并运用新的小学英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照组采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但采用传统的英语课程评价方式,即将期末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两个阶段分别持续一个学期。
3.结果分析阶段: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相同的英语测试进行检验和比较,分析新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
(四)小学英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评价量表
四、结果与讨论
(一)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情况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在本学期都采用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学期初,教师围绕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设置主题项目为“我们的节日文化”。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社区调查、访问专家等方式,探究顺德地区三个主要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整个项目实施历时12周,每周安排3课时的跨学科英语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启动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辩论“中西节日文化有何不同”,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思考,引出主题项目。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项目主题从语文、美术等多个学科角度开展查询、调查和分析。如,查阅中英文资料了解节日习俗的由来、录制调查视频展示当地民俗、创作节日主题诗歌等。教师在此期间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建议。第三阶段是总结阶段。各组汇报项目结果,展示调查视频、节日文化介绍PPT、主题诗歌创作等,最终形成“顺德地区传统节日文化多语介绍”的展示成果。
(二)结果讨论
两组学生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下经历为期一学期的英语学习。为检验不同评价体系的效果,笔者邀请了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实验小学的8名英语骨干教师组成专家评审团,对两组学生进行一对一英语听说读写的考核。专家评审团一致认为,采用新的小学英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评价量表作为评级体系的班级,学生对英语学科的掌握能力明显优于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体系的学生。
五、结语
(一)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这种注重过程的多维度、多主体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促进语言知识内化和技能迁移;词汇量和语法运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提升跨学科素养;将语文、美术知识运用于英语项目中;形成良好学习方法,合作意识和时间管理效率显著提高;提升积极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度和持续学习的意愿增强。同时,多主体评价也产生了良好影响: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成长;学生的主体性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得到加强。该评价体系对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新评价量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主要原因有:
1.新评价量表注重过程性,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跨学科素养、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表达能力、词汇量这些最终输出。
2.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融合了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从多个维度面对自己的表现,促进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创新点与不足
1.创新点
(1)从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角度构建小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这在当前研究中还比较少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设计了面向小学英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专门评价量表。该量表包含语言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比较全面和系统。
(3)在评价主体上实现多元化,不仅有教师评价,还加入了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可以从更多角度考查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4)实证研究验证了新构建的评价体系和量表的实施效果,证明其可以有效地评价和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2.不足
(1)研究样本规模较小,仅选择了一所学校两个班级进行实证,样本代表性有限。
(2)新评价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不够全面、严谨,仅从专家评定的角度判断其效果。
(3)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并没有展开统计检验来比较不同评价方式的差异性。
(4)新评价体系的长期和持续实施效应还有待进一步跟踪观察。
参考文献:
[1]杨肖.项目学习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0):152-155.
[2]唐晓慧,陈晓雨,胡君梅.项目学习(PBL)模式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西藏科技,2018(3):37-39.
[3]汤蓉.融入项目式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现状意义与构建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4):44-47.
[4]郭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4):112.
[5]宋辉.跨学科教研中的冲突与化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4):37-39.
[6]刘洁,陈畅频.立足同伴资源的跨学科教研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1):39-41.
[7]余明华,张治,祝智庭.基于学生画像的项目式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3):89-95.
[8]赵亚楠,王磊,郭晓丽,等.项目式学习中化学核心概念认识水平的表现性评价研究[J].教育,2019(48):7-11.
责任编辑 黄洁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