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古诗新唱”在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适用性文本探讨

沈硕
  
广东教学报
2024年10期
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

【摘要】在跨学科教学以及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将“古诗新唱”与古诗词教学相融合是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新趋势。本论文以传统高中古诗词教学困境为背景,结合“古诗新唱”融入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必要性,着重对“古诗新唱”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适用性文本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适用性文本

从2016年开始,我国逐渐重视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跨学科教学以及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将“古诗新唱”与古诗词教学相融合是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全新路径。

一、传统高中古诗词教学面临困境

古诗词历史悠久,但由于与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甚远,加之古诗词本身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依托的历史背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特色和格律

古诗词因其自身严格的格律范式、精炼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而诗词格律又作为古诗词的基本形式,是高中阶段学生阅读与鉴赏必要补充的基础知识。但是在具体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语言特色与格律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大大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学生在阅读与鉴赏古诗词方面存在障碍。

2.古诗词课堂教学缺少情境性,影响学生对诗词的情感体验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普遍着重对诗词的翻译和语句的理解,忽视对于诗词情境的创设,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环境、资源、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创设的情境达不到预期,也会影响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对古诗词教学造成阻碍。

二、“古诗新唱”融入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并掌握音韵格律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若直接从音韵学等方面讲解诗词格律,晦涩难懂,不利于高中学生理解消化, 仅用朗读法开展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可以将音乐节律与诗词韵律相结合,让高中生在歌曲的旋律中体会诗词韵律的正确表现形式,轻松地接触韵律的准则,诸如:空拍可表现入声、延音可表现韵脚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由乐感激发语感。对于格律工整的诗词,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以跟唱、独唱交替的形式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在细读文本前就对文本的节奏、韵脚、情绪有大致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古诗词的格律之美。

2.更有利于学生体悟诗词意蕴

中国诗词自古便与音乐相随相生,古代典籍中就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的说法。旋律可以更好地传达歌词内涵,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思乡诗、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等等诗词的创作风格迥异,编排的曲调各不相同,“古诗新唱”教学可使学生直观地在聆听中感受到作品感情,体会诗词意蕴。

3.更有利于营造诗歌教学情境

传统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表现形式,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师生互动,气氛沉闷、黯失活力。将“古诗新唱”穿插进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学生能开展阅读实践,自由发挥解读文本,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收获,课堂的参与程度更会随之提高。

三、适用于古诗新唱教学的古诗词

将音乐元素引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古诗新唱”,对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种类繁多,并不是所有古诗词都适合用“古诗新唱”的模式进行教学,笔者认为,以下几类古诗词文本较为适用于“古诗新唱”教学模式。

1.具有故事性或叙事性的文本

叙事性的古诗词文本,虽然以古代的社会背景为依托,但依旧与现代人的生命经验紧密相连,更容易被世人传唱。将“古诗新唱”引入到叙事性诗歌文本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会在演唱经典诗词的过程中与诗歌陈述的古诗相处,首先引导学生在歌唱中体会诗歌的意境,让自己成为故事中人,与古人对话,灵犀相通之后,再化身为鲜活的角色,用情用心地演唱人间故事,帮助与古人沟通,也与现代生活联通。演唱古人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叙说现代人的心事。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说:通俗歌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和流行,乃是我们人类心灵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阶段。我们越现代我们越想唱歌,或听别人把我们的心绪唱给我们听不是由于我们因现代而快乐成这样,是由于我们因现代而忧郁成这样,而无可奈何成这样……他们和她们翻来覆去地、絮絮叨叨地唱出我们心里的一些小秘密、小感觉,和我们现代人情感世界里一些通俗的、介于有意思和没意思之间的小故事……人类的心正史无前例地通俗着。如《氓》、《声声慢》都是叙述爱情相关的故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望月怀远故事,《登高》看似无故事,其实是伤时叹老,守望家国的生命故事。

2.具有深刻情感意蕴的文本

具有深刻情感意蕴的古诗词文本,尤其是感伤型的故事,柔情万种,意味深长,深沉浓郁,情味悲伤。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等词作中流露出的亡国之伤感,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流露出人间离别之伤感。再如范仲淹在边塞故事中思乡念亲,偏冷酷艰辛的感伤中不无悲壮;苏轼在中秋佳节望月怀远,偏温馨的感伤中有对温情团聚的美好期待。辛弃疾在伤时叹老的感伤中,力求超越无奈引向通达。除了高中教材中的古诗词之外,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可以选取感人至深、感染力强的作品对学生进行知识扩展与延伸,例如体现人世间依依不舍的离别、惆怅孤独的思念、凄凉苦闷的煎熬、望眼欲穿的期待等等不同生命经验的诗词,让学生在歌唱中体会古诗词背后的人间百态。

3.有经典秀句的文本

有经典秀句的古诗词文本往往有着更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更加便于传唱,也更容易让人在传唱中体会诗歌的意蕴与情怀。比如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此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味。

“古诗新唱”,将音乐教学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符合当下跨学科发展趋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古诗新唱”教学文本的选择既要符合高中音乐教学的理念,又要符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将继续关注“古诗新唱”教学内容适用性极其相关问题的探讨,以期丰富“古诗新唱”的理论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