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渗透思政教育的案例教学
——以“‘地球的公转’演示活动”为例
【摘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活动,是进行有效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这些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对初中地理教学中与思政教育紧密相关的主题活动进行了梳理,并以“地球的公转”演示活动为例,对地理活动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地球公转;案例教学
一、初中地理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强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1]。强化课程思政教育是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其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2]。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思政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教学为思政教育创设环境
新课标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 [1]。在教学设计中要兼顾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实践,创设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知识时,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综合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步形成多角度看问题、多层次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前人的智慧,提升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有独特的学科价值。
三、因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地理课堂活动助力学生价值观念形成
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及家长的认可。他们喜欢开放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往往表现积极,思维发散、敏捷。这使他们在地理活动中总会生成课堂新亮点。在动手实践活动时,一些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研讨活动时,一些学生的思维角度独特、观点新颖。因此,教师应抓住地理课堂活动的机会,将思政教育融入活动内容中,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从正确的价值取向去观察事物、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使思政教育像涓涓细流,滋润其心田,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与地理学科教育的融合。
四、以“地球的公转”活动为例,探索地理课堂活动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和路径
思政教育是地理活动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地理活动时应注意整体规划,系统考虑教育目标的完整性。按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将思政教育分为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责任、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五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怀揣坚定的信念,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科学精神、传播大爱理念。本文以“地球的公转”演示活动为例,探讨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教学活动的方法,并分享相关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一)探讨活动蕴含的思政教育内涵
“地球的公转”教学内容在新课标中有如下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笔者将“地球的公转”演示活动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在活动中提升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1)。
活动中,学生要把书本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实践演示实验,从中发现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并分析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二)制订融合思政教育元素的活动策略
从表1可以看出,“地球的公转”演示活动可以将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责任、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等思政教育内涵有机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二是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整体设计思路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从学生自主研读教材出发,并开始独立演示探究,教师分组指导活动,使每个小组最终达成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的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并发现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规律,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同时通过知识迁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活动设计时,让每个环节都落实一定的思政教育活动目标,遵循从低阶能力向高阶能力发展顺序,按照自学理解、演示实践、观察分析过渡到总结分享、应用迁移的教学实施流程进行(图1和表2)。
(三)评估活动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成效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地理学科具有生活化和实践性特点。通过“地球的公转”演示活动,让学生在探索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解释生活现象,深入理解生活问题,让学生的思政情感融于活动之中,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思想感情,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目标与思政教育的要求有相通的部分,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应融合在地理教学之中。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搭建激发情感的舞台,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领下,感悟情感的力量,让思政思想润泽学生的心田,融入血脉,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龚湘玲,许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课例赏析——以“世界的聚落”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9):53-56+61.
※本文系东莞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地理活动课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1GH1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