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园共育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黄丽婷
  
广东教学报
2024年12期
肇庆市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共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相互合作,才能有效形成教育合力,多角度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保障教育质量,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家园共育模式应用现状入手,对家园共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展开分析,并结合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对这一教育模式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力求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近年来,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幼儿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持续得到了改进与完善,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着重要影响的家庭却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还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许多家长未意识到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幼儿园方面也尚未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共育体系。因此,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还需要从家园共育角度出发,加强对协同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一、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旨在保障幼儿身心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帮助幼儿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家园共育模式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上,不仅依靠幼儿园开展相关工作,家庭也充分参与其中,通过相互协作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家园共育能够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较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家园共育强调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家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有研究已经证明家庭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深远,而且相较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影响力更强。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家庭成员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影响,还包括家长的思想观念、教育理念、关系氛围等,这种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在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如存在焦虑、情绪不稳定、具有攻击性、社交障碍等问题的幼儿展开调查时能够发现,家庭因素对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家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干预需要家庭的参与配合。

(二)幼儿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责任

在幼儿园方面,有关指导条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需要为幼儿创设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以确保幼儿能够具有归属感与安全感。还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多维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幼儿园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发现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科学地制定解决方案,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家园共育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针对多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要保障其解决效果,需要多方面的了解问题的引发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实现家园共育,确保相关工作能够有序开展,还应完善合作机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完善心理健康检测及干预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完善家园共育机制,构建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要保障家园共育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完善共育机制是关键,应确定不同主体的心理健康责任及义务等,并拟定共育目标。在目标的确定上,应细化目标,结合不同年龄、不同幼儿的情况,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对于大班的幼儿,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置为:使幼儿形成社会交往能力,能够与同伴有效沟通,具备环境适应能力等。在具体开展教育工作时,应将目标细化到幼儿个体,如帮助社交障碍的幼儿解决障碍问题,帮助幼儿解决焦虑问题、具有攻击性问题等,并且应共同制定心理健康方案。其次,可构建儿童心理健康档案,以档案为桥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指向一致。幼儿园可构建电子版的幼儿心理健康档案,发布在幼儿园相关平台,并授予教师及家长查看的权限,幼儿教师可结合幼儿的日常表现、问题等,对档案内容进行补充,并如实记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要点,而家长可结合档案内容,配合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开展家园共育心理健康行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主体,应积极开展家园共育心理健康教育行动,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确保家庭及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都能够得到发挥。如幼儿园可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一方面使幼儿感受到家长对于自身的关爱,加强亲子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与幼儿的共同参与,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形成突破困难、团结协作等品质与能力。幼儿园还可以宣传其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确保家长与幼儿园在心理健康问题上,认识及行为都能达成一致。幼儿园还可以发起社会实践类活动,鼓励家长提供相应的实践资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路径,通过带领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三)注重家长教育,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要保障家园共育效果,还需要提高对家长教育的重视程度。避免二者教育行为及理念不一致。如教师鼓励幼儿沟通交流,但是家长对于幼儿的生活“大包大揽”,并且并不重视幼儿语言沟通方面出现的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加强对于家长的教育也十分重要。对此幼儿园可从三方面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第一方面,即召开家长讲座或研讨会,通过邀请专家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开展方法等,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法。在研讨会上,可结合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等展开探讨,了解家长的态度认识以及采取的措施,纠正其错误观点,并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第二方面,开展线上教育工作,在班级群或其他平台组织教育活动,通过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制作面向家长的视频内容等,转变家长的认识。第三方面,一对一沟通交流。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确保家长能够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并了解到自身应该如何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四)完善心理健康检测及干预机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检测及干预机制是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以确保家庭及幼儿园的心理健康行为具有针对性,对此,幼儿园应设立心理健康检测标准,作为教师评价幼儿心理健康情况的依据。其次,应定期开展评估活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记录到档案中。另外,在发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时,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如在发现幼儿出现行为异常、脾气暴躁等问题时,教师应向家长了解幼儿的近况,共同探讨哪些因素导致了幼儿的变化,再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帮助幼儿共同解决问题。最后,对于突发性心理危机,幼儿园应构建应对机制,确保在发生突发情况时,幼儿园能够有效应对,并快速与家长取得联系,解决突发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要保障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采取家园共育模式,而只有进一步完善家园共育机制、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行动,提高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专业度,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检测及干预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出家园共育的优势,从家庭与幼儿园双方面出发,共同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艳.家园共育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甘肃教育,2024(10):44-47.

[2]许根梅.利用家园共育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4):94-96.

[3]安丽昀.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23):21-23.

[4]蔡桃梅.家园共育背景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

(21):78-80.

责任编辑 林艺颖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