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高中班级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究
【摘要】本文基于立德树人视域,兼顾班集体和学生个体,以民主、平等、协作为核心理念,以学习小组为载体,融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以制度与规则为前提,以任务驱动为实现途径,打造高中班级成长共同体。创设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主体意识。高中班级成长共同体是新时代的班级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高中德育;班级成长共同体;立德树人;班级建设
一、研究背景
当前,社会生活的一切都在围绕信息化技术而变革。变革带来的结果是机会在增多的同时,竞争也更加剧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需具备多元素养,也因此,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在增加。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了在学科德育中,最高境界是按教育教学本质进行教学,自然而然发挥德育功能,而不是将德育作为标签“粘贴”在教学目标中,造成德育与教学的二分现象。杜威第一次在教育界主张形成“民主共同体”,后来逐渐演变为校园共同体、学校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将学习共同体视为中国大学变革的基本哲学和愿景,其实现了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权。佐藤学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是对中国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关于共同体的研究成果。王洪明在《班级变革:框架与路径》中提出,班集体改革应该从“管理”走向“辅导”;提出班集体价值取向的班级建设受到来自生命教育理念以及相关学者质疑,在“管理”视角下,我们更多的是对“集体”班级所进行的强制性施加影响,而忽视了对个人生命体的关怀。
如何更深入地探索高中班级成长共同体,与时俱进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以助力集体中每一个人的成长,是当下班级建设应当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共同体”理论引入教育领域,为探究班级建设提供了新视角。构建与发展高中班级成长共同体,有益于提升学生的价值追求、理想抱负水平,以及实现有效沟通。
二、班级成长共同体概述
共同体是一种基于血缘、地缘等自然基础而建立形成的,无外在目的的“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有机体。在这种理念与动机下,共同体有着浓厚的工具性价值——在一个流动的陌生人社会促进人与人更好地生活与交流,而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自身的目的性价值——成员与共同体共生共发展。学习共同体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学习者、教师和专家。他们是根据共同的学习目标,以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等活动形态为主要形式,以此实现共同学习任务的学习团体。
从“个体”到“共同体”,笔者理解的班级成长共同体,就一个班集体而言,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都是班级成长共同体的重要一员。他们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激励。每个成员都有自身角色的局限与优势,都有其成长的空间与可能性,都存在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相互成就的价值与意义。所以,成员真正理解班级共同体,最终达成师生、生生和谐愉悦的相处,才能一路向阳,互促成长。班级成长共同体借鉴了传统的科层式管理及西方学习共同体的优点,兼顾班级集体和学生个体,它以民主、平等、协作为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主体意识,是新时期班级建设新模式。
三、构建高中班级成长共同体实施方案
(一)分组策略
第一次,分组尝试,以学号为依据,将54名学生分成六组,每组9名学生。建立“组内合作、组建竞争”的机制,让学生在合作和竞争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设置学习、劳动、纪律、文明、锻炼、进步情况等多方面评比,竞选“每周之星”。强化小组内成员互相监督。团队精神是一个团体的魂,小到小组荣誉,大到班级风气,乃至全校学风,“团结”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评分过程中出现如下问题:第一,成绩较好的学生比较集中,导致每周评比的第一名都是第一组或第二组;第二,班长计分,一个人难免有所疏漏,偶尔出现少计分等情况;第三,学生出现负面情绪,认为班长会多给自己所在小组计分;第四,个别小组尤其是低分小组,在学习、值日等方面积极性不高,出现消极、躺平态度;第五,小组缺乏凝聚力,组内成员缺乏沟通等。
第二次,分组尝试,尽量规避第一次出现的问题,同样将54名学生分成六组,每组9名学生。但是,分组过程中采用民主的原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队友”,教师根据自由分组结果,结合平时表现、成绩、班干部分配等情况,进行微调。成员推选组长,班干部轮流积分,班委会成员组建积分委员会,进行公平积分监督制度。
(二)小组名称
组内成员讨论,商定小组名称。第一组:火力全开组;第二组:啊对对对组;第三组:人民当家作组;第四组:请教下一组;第五组:肠粉National组;第六组:人人一心组。
(三)优化班规,融入积分制度
1.学习方面:上课不认真,违者扣2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加0.5分;语文、英语、政治等学科背诵任务未如期完成者,依据情节严重情况,给予每次0.5~5分扣分处理。以小组为单位,学委负责抽检背诵,若抽检同学没有如期完成背诵任务,全组每次扣1分。
2.纪律方面:迟到、早退,扣3分。无故旷课学生,每次扣8分。下课教室追逐、打闹,扣2分;佩带首饰、项链、耳环等,不穿校服,每次扣2分;在校私藏手机、上交模型机等,每次扣20分;校内校外严禁打架斗殴,违者每次扣50分。
3.卫生方面:随意扔垃圾、吐痰、弄脏墙面,扣2分;不注意仪容仪表,佩戴首饰,男生头发过长,每次扣2分;毁坏公物,扣5分,并照价赔偿;文明寝室,奖励班务栏表扬,加2分;班级值日完成较好的同学,一次给予0.5~2分奖励;值日完成不认真的小组,每次扣0.5~2分,并继续完成次日值日任务。
4.礼貌方面:顶撞教师,打骂同学,每次扣5分;未经同意不准拿同学物品、体育用品,违者扣2分;严禁进入营业性的网络厅、音乐吧、酒吧及其它娱乐场所,严禁玩扑克牌,违者每次扣5分。
5.其它方面: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为班集体赢得荣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次分别加7、5、3分。
(四)团建
利用班会课,组织操场团建活动,例如,“快到桶里来”“搭桥过河”“共传同心圆”“运球过河”“摸石过河”“袋鼠跳”“趣味投篮”“扫地能手”“同甘共苦”“双人跳绳”等,放松心情,团结协作,提升班级凝聚力。教师应怀有赤诚之心,保持热爱,不断追寻,从而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感悟成长共同体的力量,平等互助、公平公正。
(五)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深入,是学校特色育人环境的细化。激活班级的动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丰富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班级文化建设是完成班级常规学习任务的前提,是体现班级文化的一种有价值的课内活动。班级文化建设是由全体师生共同构筑的,要充分体现学校“以人为本、以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施展才能的空间,继而实现“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具体布置:1.设立“班务栏”;2.设立“复习园地”;3.设立“光荣榜”;4.设立“目标树”;5.增设“高考倒计时”;6.班级内养花,让自然走进班级,让班级充满阳光;7.设立图书角;8.设置“时光信箱”。
为了发掘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学有所得,教师应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势,打造高中班级成长共同体,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六)家校共育
班级成长共同体不能脱离学生家庭而独立存在,学生的处事观念和学习思维很大程度受家庭影响。尤其是高中生,几近成年的年纪但仍保留着模仿的习惯。班主任应及时通过家访、电访反馈学生的动态,倡导家长在家庭中搭建“家庭成长共同体”,让学生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事务,使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学校,乃至社会,都能够以民主、平等、协作为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
四、结语
本研究在厘清班级建设、学习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汲取学习共同体的优势,结合现有班级建设基础,创新性提出班级建设新范式——班级成长共同体,进而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内涵。综合东西方班级建设优点,集两家之长:保留集体主义,融入民主教育,发挥学生的自治作用;调整管理主义,发扬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通过提升班级建设效能,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重视高中班级成长共同体的概念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运用,能推动全体学生自觉发展,助力全体学生协同共育,营造生生、师生间亲密的人际关系,实现理想的班级生活。从班集体到高中班级成长共同体,结合班级特点调整实施方案,以“学习小组”为载体的教学实践与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相吻合。因此,构建高中班级成长共同体可以为新课标的落实创造有利组织条件,有助于培育具备多元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李晓东.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J].中国德育,2017(18):7-8.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洪明.班级变革:框架与路径[M].上海三联书店,2015.
[4]李慧.班级建设的范式变革:由“班集体”到“班级共同体”[D].山东师范大学, 2023.
[5]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
[6]方东林.班级文化建设[J].班主任, 2007(3):2.
责任编辑 陈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