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逐步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评价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更是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手段。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过程性评价、多元主体参与、项目式学习的创新举措,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文化素养。这些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不仅能为教学提供更科学的指导,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评价;创新实践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的发展,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关键。然而,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基础薄弱地区的乡镇学校,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评价失去原有的作用,不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以汕尾市陆河县陆河中学为背景,探究如何通过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弥补这一不足,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提高思维深度,培养自我反思和持续进步的能力,从而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一、过程评价,优化课堂反馈
过程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持续、动态的评价,帮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维发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过程评价不仅仅关注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通过课堂讨论、随堂测试和及时反馈等方式,过程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逻辑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运用过程评价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情感表达。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北国的秋”与“南国的秋”的差异,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课堂中,教师可在学生对“故都秋景”的分析中,通过随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思维深度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朗读和分析文中“北国秋景”描写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立评价表,对学生的语言理解、思维发展和情感共鸣进行评分和反馈。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利用过程性评价表格(如下表)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明确其理解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比如,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表现、对文中情感的揣摩以及对“主观情”与“客观景”融合的理解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长处和短板,从而帮助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不断提升。
通过表格反馈,教师可以直观地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根据不同的表现给予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进一步提升。
二、多元主体,丰富评价方式
多元主体评价是一种通过引入不同评价主体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教学评价机制。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评价不仅局限于教师评价,还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的反馈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形式。这种多元主体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增强其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还能帮助教师从多个维度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更精准地改进教学设计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多元主体评价的原则,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反思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法。教师首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刘和珍君的形象塑造”及“鲁迅如何通过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表达情感”。讨论结束后,各组学生通过互评的方式,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分析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及时进行教师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反馈。同时,通过让学生在课堂结束后进行自评,反思自己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反馈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多元评价的方式不仅能拓展课堂评价的维度,还能通过多方参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提升核心素养。
三、项目驱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视域下,项目驱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批判思维等多种能力。教师通过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项目任务,能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深度参与语文学习,提升综合素质。项目驱动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团队合作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致大海》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联合“自由与命运”的主题创设项目,让学生在分析诗歌意境的同时,展开以“自由的象征”为主题的探究项目。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普希金诗中的大海象征意义,并体会诗人对自由的渴望。随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历史上与自由和命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并结合《致大海》进行比较分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分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撰写报告或制作展示,来深化对自由这一主题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张项目评价表,涵盖小组合作、主题分析、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这种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自由主题的思考,还能通过实际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想。通过项目评价的反馈,学生能够持续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结语
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过程性评价、多元主体参与、项目驱动学习以及数据支持的精准评价,教师能够更加全面、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发展。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能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还能使评价成为帮助学生自我反思、持续进步的重要工具。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再是对学习结果的简单评估,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反馈,推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23YQJK37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蔡小君.以评促教促学,“教、学、评”一体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索[J].高考,2024(28):33-35.
[2]廖波.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语文月刊,2024(9):39-44.
责任编辑 钟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