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依托初中思政课“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
【摘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但初中生理解认知水平有限,通过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体味思政课对学生思想与心灵的润迪,能提高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关键词】初中思政课;体验式实践教育;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应当充分利用其学科特点,承担起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材、课堂和学生思想的重要职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和实践这些精神。初中生理解认知水平非常有限,脱离“社会”大课堂,机械学习二十大精神,难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行为认同。以“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路径,在注重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水平下,力求通过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落地,注重学生的现实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和互动中,体味思政课对学生思想与心灵的润迪,提高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在2022年新课标的指导下,紧跟党的二十大精神,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框架理念丰富实践,细化教育内容,革新实践活动形式。学生有针对性参与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从中感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并统一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设计应打破学段、年级、学科限制,实现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螺旋式设计、跨学科融合教育、多元主体协同教育,以促进课内课外资源价值转换,形成了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共担责任的思政课教育格局。
一、实现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螺旋式设计
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就必须加强对初中学生的法治教育,让他们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设计,应回归学生共同参与的法治宣传活动。诚然,在过去的实践中,初中学段的法治宣传活动存在教育衔接不畅,宣传主题不统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故此,针对一些共同话题进行法治宣传活动的螺旋式设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螺旋式设计是指同一个主题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出现,随着年龄的提升,不断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使其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1]如具有鲜明时政性和实用性的“反诈宣传主题”,适用于七年级上册《网上交友新空间》、八年级上册《合理利用网络》、九年级上册《凝聚法治共识》,结合上述课程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以下三个年级的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
七年级:《网上交友指南》白皮书设计大赛。学生通过结合自身或他人的网上交友经历,探究网上交友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网络诈骗的风险,感悟网上交往既有利也有弊,需要辩证对待,形成网络交往是把双刃剑的观点。在反思中,学生逐步产生新的经验——慎重结交网友的方法。
八年级:《打击网络犯罪,做守法好公民》四格漫画设计大赛。学生在设计四格漫画的过程中,通过寻找身边网络犯罪的案例,探究与感悟网络的深刻影响,辩证对待网络的利与弊,形成“合理利用网络”的观点,在课堂通过四格漫画生动呈现,进一步认识犯罪的本质,提高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九年级:《全民反诈,你我同行》海报、微视频设计大赛。学生在制作海报、微视频作品过程中,搜集电信和互联网诈骗的伎俩,探究“全民反诈,明厉行法治之责”,“寻诈骗之根,解防诈之困”。不论是微视频立体的角色扮演,还是宣传海报的平面视角,学生都身体力行地参与法治文化宣传,从而提高防骗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共识,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
因此,随着学生生活半径的不断延展,以“反诈宣传主题”的螺旋式设计,从七年级形成网上交友原则,到八年级在丰富网络生活做守法公民,再到九年级的凝聚全社会的反诈法治共识,学生在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驱动下,让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此外,充分利用学生创作的活动作品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实施深度教学,推动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
二、实现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跨学科融合教育
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以红色资源作为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学科融合教育,铸魂育人。
(一)七年级: “心系家国天下,燃梦少年芳华”——爱国人物故事会展演活动
爱国人物故事会展演这一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实现了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个学科“家国情怀”的融合教育,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以“天下家国”为主题,通过举办“爱国人物故事会”这一任务驱动,学生走进语文课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学会在文本中抓住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从而在品味语言和体会人物形象中,感悟爱国人物的家国情怀。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通过举办“爱国人物故事会”这一任务驱动,学生通过讲述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让学生在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中,学习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通过举办“爱国人物故事会”这一任务驱动,学生通过讲述爱国人物的感人事迹,感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本活动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教育,让学生懂得爱国与责任的关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从而落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培养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的要求。学生在讲述和聆听爱国故事,追寻红色足迹;展望未来,担负历史使命,争做强国少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载体,实现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跨学科融合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增进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悟。
(二)七年级:“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岭南艺术文化体验活动
醒狮和粤剧是岭南艺术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岭南艺术文化体验活动,学生近距离了解醒狮和粤剧文化,体验醒狮绘画及脸谱制作。一幅幅的醒狮画,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也传承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丹青勾勒,斑斓脸谱耀眼,巧手制作,优秀艺术撼心。一张张空白脸谱,学生发挥想象和创意,勾勒出自己内心对粤剧脸谱的理解。粤剧悠扬曲调的氛围,给予学生无限的创作灵感和想象空间。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到了泱泱华夏历史文脉的延续与拳拳匠心的坚守,更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为具象的传递。
因此,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跨学科融合教育,并不是几个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与演绎,而是针对学生发展素养的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以素养为导向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主题,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三、实现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当前对人才的要求,全面认识自我,择国所需,择世所向,做好生涯规划和职业准备,担当时代重任。故此,仅依靠学校力量不足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因此,实现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借助家长群、校友会、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社会实践基地、研学基地等家校社资源,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大思政体系,凝聚大思政课的育人力量,推动二十大精神多元立体地走进创新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从理论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变,引导学生把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结合起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2]
(一)社会资源:社会实践基地——九年级:科技研学筑梦中考,智控项目助力强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明志向、长知识、增才干、提素质。
九年级学生在广州市某科创教育营地开展了一场科技与梦想交织的研学之旅。学生通过智能科技产品亲身体验和实践,激发对科技的兴趣,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和未来的人生道路注入动力。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在无人机的陪伴下,学生不仅学习了编程的知识,体验了操控无人机的快感,还深入了解了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对未来产业人才的发展需求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个充满启发与发现的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中,已然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科技的种子,在对未来科技梦想的期待中,他们的梦想与志向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
(二)家长资源:广报中心——七年级: “阅知悦行”记者体验研学活动
善用家长资源,拓宽实践渠道。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是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实践的重要资源。开发和善用好家长资源以拓宽学生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渠道,既能增加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机会,感受不同行业的工作内容和国家的发展动向,又能让家长参与共育,陪伴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
借助于家长资源,七年级学生到广报中心参加“阅知悦行”记者体验研学活动。本次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一份广州日报从写作到印刷的全部过程、一位媒体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感受中华传统印刷工艺的魅力及突出贡献,增强同学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他们通过参观了广州日报融媒体指挥中心,深入了解了该中心发挥的中枢职能。在培训课上,资深记者讲述自身多年的采访心得和体会,分享生动有趣的职业经历,让学生体验新闻工作的过程和乐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作为一名媒体人所要具备的能力和核心素养。通过沉浸式的记者职业体验活动,不仅对我国现代化融媒体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与认识,还激发了他们成为新闻媒体人的愿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学生会带着这次宝贵的经历,心系祖国,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三)校友资源:南实大讲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青年融合发展的观察与实践
除了“走出去”的实践教育方式,还可以通过“引进来”的校园宣讲方式,实现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南实大讲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青年融合发展的观察与实践,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力量,增进学生对粤港澳大湾区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优秀校友傅承哲博士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研究经验,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历程”为切入点展开话题讨论,他指出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2035年,大湾区将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引导学生思考自身该如何投身大湾区建设。通过这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立志将小我融入大我,共同肩负祖国大任,与时代共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之力。
通过设计“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实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课内和课外的高效联动,促进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价值转换,拓宽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方式,形成了全员育人、共担责任的思政课教育格局。
四、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扣好当代青年人身中的第一颗扣子尤为重要。通过借助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这一载体,让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初中思政课深度融合,促进学生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亲历、感悟、反思中产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新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自我教育和内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
“2023年广州市“百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依托初中思政课“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编号:41)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杨昌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路向[J].甘肃教育,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