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多技术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韩平
  
广东教学报
2025年1期
中山市港口镇中心小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教育现代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与要求,也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新课标理念下,以“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为视角,如何实现多技术融合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全面提升课堂效率,是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推进的“1+n”智慧课堂为背景,以“爱种子”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粤教翔云、读书郎、希沃白板、国家智慧中小学课堂等多技术为辅,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阅读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多技术融合;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要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其主要变化之一是“增强了指导性”,“学科的课程标准细化了评价”。在此背景下,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成为必然,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的评价,应当实现渗透和融合。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运用,为这一模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多技术融合的概念

多技术融合,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多元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借助信息化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工具,有效支持教与学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如多媒体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也指各类平台构成的教学环境,如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爱种子课堂平台、粤教翔云平台、希沃、读书郎、钉钉等。

(二)“教-学-评”一体化概念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主张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有机融合,设计并实施目标、活动和评价相统一的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提供必要支架和及时反馈,做到以学促教、以教定评,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系统。

(三)多技术融合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策略概念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应打破传统教材和教法的束缚,整合课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内容体系。多技术融合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基于课程标准的终极性学习目标,运用反馈评价策略,设计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学习活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的方案。同时,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设置,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提问、评价等,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二、多技术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多技术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更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掌握学生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如课前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困惑、课中对课堂知识的掌握、问题的反馈和评价,课后对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创新实践的效果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多种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立足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和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结合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等深入解读文本,确定语文阅读教学的单元目标,并设置具体的可操作的课时目标,根据目标设置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也要从学情出发,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此,教师可在课前,通过借助粤教翔云平台或爱种子课堂教学平台等,发送课前预习任务或微课预习活动,让学生了解课文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同时在学生预习后设置预习检测题,检测预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盲区,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时,教师可在课前借助爱种子平台或粤教翔云平台等发送课前预习微课或材料活动,通过平台自动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学生在完成微课预习后,教师可借助人工智能系统设计修改和完善《红楼春趣》的前置预习检测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在完成之后,系统会自动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生成学生的专属数据。教师则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疑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还可以推荐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学习资源,确保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

(二)夯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多技术赋能教学,实施趣味课堂

课堂导入环节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先导性环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环节或被忽视,或缺乏创新。在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融合下,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导入方式,如运用直观的动画、有趣的故事、入情入境的朗读、交互式的互动等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这篇说明文前,可以借助互动测试和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趣味课堂导入。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在导入时设计“小小发明家”测试,让学生通过爱种子答题器或读书郎平台检测预习效果,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造纸术的原料是什么?”等问题后,再为学生播放造纸术发明过程的具体视频,了解造纸术发明的故事。借助信息技术,实施趣味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的效率提升打好基础。

2.依托信息技术,打造个性课堂情境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运用为主的学科,语言文字帮助我们表达观念、抒发情感和思想,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文字的表现较为抽象和枯燥,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像,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将课文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营造个性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山居秋暝》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将诗中描绘的辋川别业中的“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流淌、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等秋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借助情境,先想象和感受读者借助文字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思想感情,随后让学生戴上3D眼镜,观看多媒体上呈现的立体空间式图景,,并细细倾听耳边的清泉叮咚声,渔船拨开莲叶行驶在荷塘的水声,竹林的沙沙声,浣女归来的笑声等,让学生沉浸其中,进一步感受诗中秋韵,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同时,教师还可借助希沃平台设计一个“找秋景”的游戏,学生在屏幕所示的图片上找到与《山居秋暝》中描述相符的秋天元素。通过人机互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依托信息技术,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更多可能性,同时也使学生有机会体验语文世界的瑰丽多彩。

(三)聚焦教学行为,增强师生互动

多技术融合是信息技术赋能语文课堂的一种创新形式,也是促进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爱种子的答题器、读书郎平板等互动工具,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互动、现场评价和反馈。

如学习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可利用爱种子平台的生字学习功能,引导学生们在趣味中学习生字。平台上的多媒体资源,使生字的音、形、意生动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时,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是教学重点之一,课时可将“爱种子“教学工具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构建学习共同体,利用答题器等对字意进行选择检测等,如设置“‘少女’是什么意思?‘西山’是什么意思?‘游、堙’是什么意思?”等问题,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检测,重点指导学生对难字难句的学习。又如学习五年级上册《手指》时,可利用读书郎或爱种子平台设置有趣的“雨点变奏曲”游戏,通过学生答题,复习旧知、品读词句感悟语言特点,开展“我为五指代言”活动,当堂练习写作,现场对同学作文评星等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将课堂还给学生,寓教于乐。学生大胆发言与展示,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

(四)实施多元化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和融合,能使教学评价呈多元形式,也有利于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通过引入情境评价、多元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等方式,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优势,帮助他们发现不足并提供指导,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如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一课时,设置“小小讲解员”这一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了解和领悟太阳的特点,并能化身为讲解员,学以致用。同时借助“爱种子”课堂模式,让学生对讲解员进行投票,推选出表现最佳的“五星讲解员”,让课堂生动有趣,及时评价反馈。同时还可利用爱种子展示平台,及时对学生的小练笔作品进行现场展示及学习评价,学生在合作中习得说明技巧,并成功应用于生活情境中,学习成效显著。

课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阅读、研讨、实践等多种方式,拓宽知识视野,促进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可利用爱种子平台和钉钉等,制作学生课后阅读报告,实现对作业完成质量和创新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提升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除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外,还可以利用班级优化大师、粤教翔云、钉钉等平台,为班级中的学生设计个性化的电子评价,同时也可设计专属本班学生的智慧评价系统,让每个学生和家长都能参与评价,实时观测评价结果以及数据,促进评价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表演情景剧,也可引导学生将《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段,包括“借箭前、借箭时、借箭后”的相关情节在班级中演绎,从而将完整情节和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学生表演时,教师可将学生表演过程,以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作为评价的参考素材。表演结束后,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填写电子评价表格,并将表格放入每个学生的评价档案袋,电子评价档案袋分不同板块,对学生表现情况进行整合与保存。

及时、多元的评价反馈,是信息技术赋能语文课堂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完善语文的学科评价体系、丰富教学评价环节,更加科学的将教学评价呈现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面前,助力学生采纳评价结果和改善自身行为。

多技术融合的教学环境下,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真正的实现了教学评的一体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设计更加多元化和趣味性的课堂形式,构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助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多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孙涛.信息化赋能,构建品质课堂———浅析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28):77-79.

[2]赵霞.探究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9):170-172,175.

[3]程凤姣.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3,25(11):161-163.

[4]蒋晔.基于互联网的多技术融合教研活动的实践探索——以小学语文学科“整本书阅读”教研活动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3(6):14-16.

[5]王飞飞.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社会发展与管理分论坛论文集(二).东营市东营区科达小学,2023:4.

责任编辑 王苏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