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质量评价探究

——以中考时政复习课《中国式现代化》为例

郑晞华
  
广东教学报
2025年2期
中山市北区中学

【摘要】学业质量标准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一大创新点。中考道德与法治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越来越重视。中考命题紧跟高考命题的步伐,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结合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成就,将核心价值引领、关键能力考查融入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第一轮复习后,大部分中考生对学科核心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但将其所学知识进行建构以及引导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是教师在二轮复习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笔者以时政复习课《中国式现代化》为例,对如何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将学业质量评价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要求,上好二轮时政复习课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质量评价;“教、学、评”一致性;时政复习

一、巧设预习单,重构知识体系,夯实学科知识

初三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主要针对学科必备知识进行全面梳理。进入二轮复习后,学生要将掌握的零散的必备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就需要依托大概念,将各个知识板块进行有效串联,并尝试应用、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笔者在讲授《中国式现代化》时政复习课时,将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主要内容作为时政背景补充给学生,并设置了预习单,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作为重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知识体系的核心大概念,让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将核心必备知识与每个特征进行关联以及对应。一方面,让学生在阅读时政材料的过程中关注、提取关键信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体系有初步架构;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善挖本土资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要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时政复习课上,笔者通过有效植入本土资源内容进行激趣导入,一方面是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机补充、整合和延伸,让文本学习与本土生活有机对接,让课堂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让时政课堂灵动起来。例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导入环节“畅所欲言——寻找身边的‘现代化’”中,笔者选用了中山市电视台美丽乡村系列视频《镜头看变化: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近年来中山市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的作为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初步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看完视频后,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观察到中山在经济、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积极变化,引发情感共鸣,为接下来学习本课内容奠定基础。

三、创设情境解读关键词,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情境是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桥梁”。课堂作为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是中考复习课实现高效教学活动不可或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关键对象。新课标指出,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设置《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学目标时,笔者设计的能力目标是能联系所学知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提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环节二“时政解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笔者设计了一个预习单展示环节,将学生分为十组,单数组为展示组,双数组为评委组。展示组进行预习单的展示,评委组进行打分并根据展示组的展示情况进行简单的点评或补充。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发现自己的潜能,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及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改进,还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指导,使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达成“教、学、评”一致性,提高中考时政复习课的效率。

四、链接中考变式命题,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一个重要分论点,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领域丰富。要落实好这个时政热点的教学,教师就要把握好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必备知识,将核心必备知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热点话题有机结合。新课标背景下,中考试题对核心必备知识呈现出多角度的趋势。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习题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在解题中实现举一反三,学会知识迁移,运用学科必备核心知识解决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环节三“链接中考——中国式现代化从我做起”中,笔者设计了一个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题的展览活动,通过三个展板:“建设绿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设置了“十年巨变的展板分别描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哪些特征?”“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讲解员,请你为自己负责的展板进行详细的解说。”“展望未来十年,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可以这样做”三个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情境,涵盖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这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解读材料的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习题,能将预习单上的五个现代化特征分别与“人口国情”“实现共同富裕”“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知识结合起来。题目由浅入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中考试题的区分度。另一方面,通过对展板的解说,学生在体悟国家大政方针的成就中,达成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研究,根据学业质量评价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利用好时政专题复习课堂讲好思政课,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不仅是学生备战中考的需要,也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一名道法教师不忘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中考备考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道法教师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第二批专项课题“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立项课题编号:GDJY-2024-A-b04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吕欣怡,郭贯群.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路径[J].福建教育,2023.

[3]蒋丹.善用本土化资源 创设生活化情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

责任编辑    钟春雪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