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从课程标准到课堂实践: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实践探索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是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教学实践中,课程目标、内容深度、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落差,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和成效。本文通过梳理新课程理念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实践现状,深入分析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中的困境及成因,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构建更加科学、连贯的英语教学体系提供支持,助力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
【关键词】中学英语;新课程;教学衔接;教学落差;实践策略
初高中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阶段,其衔接不仅关乎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成效,更影响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赋予英语教学新的使命,也带来实践中的一些挑战。在初高中教学的过渡期,学生常面临知识跨度大、学习方法转变快、心理适应难度高等问题。如何有效连接这两个关键学段,使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相辅相成,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一)新课程的主要理念
新课程改革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英语教学中,这一理念关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科价值向学生实际能力的转化。新课程要求教学超越知识技能的简单传授,更注重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跨文化交流和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学习的过程被重新定义为一个主动探索与批判性思考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实践,完成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
(二)课程标准的目标与特点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夯实语言基础为目标,注重词汇积累、语法掌握和基本言实践活动。相比之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术性思维,包括对复杂语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语言学习的自主性与持续性。初高中课程在目标设计上体现了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与层次性,但也存在跨度较大的特点。这对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在学段间的衔接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课堂实践中的现实困境
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实践面临多重困境。课程目标的实际落实会受到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限制,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更关注考试导向的内容,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育。课堂内容设计上,部分教学活动与课程目标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资源不足和区域间发展不均加剧了实施难度,尤其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教学条件难以支撑新课程要求。此外,评价方式单一化问题依然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未能得到全面反馈。这使课堂实践与新课程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距离。
二、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中的落差
(一)表现
1.目标落差
初中英语教学目标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侧重词汇积累、语法规则理解和基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高中英语教学则聚焦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强调学术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这种目标层次的转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衔接过程中有时缺乏循序渐进的过渡设计。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面对更复杂的学习目标时感到无所适从,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2.内容落差
初中英语课程内容相对基础,语法规则和词汇量以日常交流需求为主,语篇篇幅较短且话题较为简单。初中阶段常见的表达如“参加活动”多使用join in或take part in,高中课程则逐渐引入更高阶的表达方式,如compete in和participate in,要求学生不仅能识别词义,还需掌握其使用场景和搭配关系,词汇量骤增。再如,初中常见的“旅行”trip,在高中必修三第二单元The Stone in the Road中还需要理解其“绊倒”的意思。内容跨度大使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明显的适应困难。尤其是在面对复杂语篇和高阶词汇时,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甚至产生挫败感。
3.方法落差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注重趣味性和任务型活动,强调通过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英语教学则更加注重学术性和逻辑性,课堂活动以语言分析和知识梳理为主。两种教学方法的差异缺乏衔接设计,学生从参与性强的初中课堂转向以理性分析为主的高中课堂,适应难度明显增加,学习体验也容易受到影响。
4.能力落差
初中阶段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注重基础性,要求学生能够在简单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和理解。高中则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分析复杂语篇、组织高阶表达。这一能力要求的跳跃性明显,但初中阶段未能为其提供足够的铺垫,导致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出现听说能力薄弱、写作表达不流畅的问题。
5.心理落差
初中阶段的学习节奏相对宽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依赖性较强。高中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显著提升,学习压力加大,且考试评价体系更为严苛。这种转变容易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产生学习倦怠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心理适应不足不仅影响学业表现,也对学生的学习动力造成负面影响。
(二)成因分析
课程目标的设计层面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是导致初高中英语教学落差的重要原因。初中课程目标侧重语言基础知识,高中课程目标聚焦核心素养的提升,二者在设计上若缺乏明确的过渡规划,则会导致目标层次出现断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落实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初中教师更关注应试内容,一些高中教师则倾向于直接适应高考要求,这使教学方法和内容之间难以形成有机衔接。此外,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和学习习惯的不同也进一步加剧了落差问题。
三、优化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实践策略
(一)课程设计优化
初中英语课程应在巩固语言基础的同时,逐步渗透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设计具有实践性和逻辑性的语言任务,为高中阶段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打下基础。高中课程设计则需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学习基础,循序渐进地引入复杂语篇和跨学科内容,同时增加对语言能力的整合性要求。内容设计应避免单一的知识传授,强调语篇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词汇和语法的规划应以螺旋式递进为原则,兼顾初中与高中的词汇扩展需求,并通过语篇和任务的整合实现无缝衔接。评价设计亦应优化,贯穿初高中整个学习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补充,促进学生在阶段过渡中持续提升。
(二)教学方法调整
教学方法的调整是优化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核心环节,应通过多样化、层次化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对两学段学习要求的适应能力。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需要在趣味性和实用性中寻找平衡,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注重基础能力的夯实,为高中学习提供扎实的语言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逐步引入逻辑性更强、学术性更高的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体会语言运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高中阶段则应延续初中的部分有效策略,在保持任务驱动的同时,逐步转向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语篇分析、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课堂教学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帮助其逐步适应高中的学习模式和节奏。整体上,教学方法的调整应体现过渡性原则,通过教学活动的分层设计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递进。
(三)注重学生差异
学生在语言基础、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教学设计需要关注这一多样性,以分层教学为核心原则,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对于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通过基础知识的反复巩固和实践训练,提高其学习信心与基本能力;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高阶任务,满足其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教师还需兼顾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通过多模态的课堂活动和资源配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在过渡阶段,关注学生心理差异尤为重要。特别是帮助初中生从依赖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提供适度的支持与引导。评价方式也应体现差异性,避免单一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限制。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发现并激励学生的长处。
(四)整合教学资源
初中阶段的资源整合应注重基础性与趣味性,例如,引入多模态资源以提升语言学习的多样性和吸引力。高中阶段则需更多关注学术性和实践性的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素材和工具。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教学整合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共享,为初高中教师提供覆盖不同学段需求的优质资源库,同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资源整合还需关注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性,缩小城乡差距,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条件。此外,教师资源的协同是实现教学资源整合的关键,需加强初高中教师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共同备课、教学研讨和资源共享,形成相互借鉴的教学共同体。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资源的选择与整合需要与学段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适应性。
四、结语
综上,笔者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差异和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实践策略,以期弥补教学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脱节,促进教学目标的科学衔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丰富教学活动的层次性以及提高评价机制的适应性,可以逐步缩小学段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实现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在初高中衔接的关键阶段,唯有科学规划、精准实施,方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铺设扎实的成长路径。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YQJK25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白飞琴.新课标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路径[J].天津教育,2023(17):49-51.
[2]林诗媛.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初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衔接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15):37-39.
责任编辑 钟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