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学校社会组织合作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抗逆力培育路径探索与实践

程蕾
  
广东教学报
2025年3期
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

【摘要】本研究聚焦小学高年级学生抗逆力培育,探究学校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研究从合作基础、准备工作、策略方法、实践形式及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成果并展望未来方向,旨在为提升学生抗逆力提供有效路径参考。

【关键词】小学心理;抗逆力培育;校社合作

引言

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学业、人际等方面的挑战。抗逆力对于他们应对困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学校与社会组织合作,能够整合资源,共同探索有效的培育路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抗逆力培育的背景与意义

(一)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变化。学业负担加重、家庭期望提升以及社会信息繁杂,使得学生面临更多压力与挫折,如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这对其心理健康构成了威胁。抗逆力能够帮助学生积极面对挑战,维持心理的稳定与平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二)抗逆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1. 心理健康方面:强大的抗逆力可使学生有效应对压力源,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促进乐观、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保障心理健康发展。

2. 学业发展方面:在遭遇学习挫折时,抗逆力强的学生能够坚持不懈,主动调整学习策略,进而提升成绩,增强学习动力,实现学业上的进步。

3. 社会适应方面:良好的抗逆力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社交场景中灵活应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其顺利融入社会。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组织服务的合作基础

1.目标的一致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社会组织服务则以满足社会成员需求为导向,二者的共同目标是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其应对挑战的能力,这为双方的合作指明了方向。

2.功能的互补性:学校拥有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能够开展系统的心理课程和辅导活动,精准把握学生的个体心理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确保教育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社会组织能够广泛链接社会各界资源,如志愿者、企业、社区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和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拓宽学生的视野,从社会层面为抗逆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二、学校社会组织合作的准备事项

(一)学生需求评估

运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学生访谈和家长反馈相结合的综合方式,全面收集学生在学业、人际、家庭等领域的信息,深入了解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表现和需求。通过对数据的细致分类与分析,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共性需求以及个体的特殊需求,为后续的合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二)合作机制构建

成立联合协调小组,成员涵盖学校教师和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定期举行会议,搭建线上线下沟通渠道,及时交流信息,协调工作进度。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双方的职责分工,学校负责提供学生信息、保障校内活动的顺利开展;社会组织负责活动的策划、资源整合以及专业服务的提供,确保合作机制的高效运行。

(三)合作策略

1.理念融合与共识达成:学校与社会组织深入交流各自的教育理念,寻找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确立抗逆力培育的核心价值,并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和服务活动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积极应对能力,确保双方在行动上协调一致。

2.项目化合作推进:依据学生需求评估结果,设计一系列抗逆力培育项目,明确项目的目标、内容、实施步骤、预期效果和评估方式,确保项目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双方紧密协作实施项目,社会组织负责组织活动,学校提供场地和人员支持。同时,建立项目监控机制,定期评估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调整优化项目方案,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达成。

3.资源整合与共享:学校向社会组织开放教室、图书馆、心理咨询室等资源,鼓励教师参与社会组织活动,提升专业能力,并为活动提供学生信息支持。社会组织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社工专家等资源,为学生举办讲座培训;链接社区、企业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和志愿服务机会,丰富学生的阅历和经验。

4.师资培训与专业提升:共同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涵盖心理学知识、抗逆力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方法等内容,提升双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活动,分享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促进双方相互学习,共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抗逆力培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合作形式与实践效果

1.预防性活动增强心理韧性:双方合作优化心理健康课程,融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元素,帮助学生认识抗逆力,掌握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技巧。开展抗逆力主题班会、故事分享会、绘画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应对困难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抗逆意识和心理韧性。

2.个体干预支持困境学生:学校及时将困境学生转介给社会组织,双方专业人员组成辅导小组,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心理辅导、家庭支持和社会资源链接。建立长期跟踪机制,观察学生变化,根据反馈调整干预措施,同时向学校和家长反馈学生的进步情况,形成家校社共育的合力,帮助困境学生走出困境。

3.家校社联动优化成长环境:举办家长工作坊,邀请专家开展亲子沟通、挫折教育等讲座,提高家长对抗逆力培育的重视程度,改善亲子关系,营造家庭支持氛围。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文化活动,利用社区资源,拓宽学生社交圈,锻炼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本研究通过学校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抗逆力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双方优势互补,构建了完善的抗逆力培育体系,有力推动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同时积累了宝贵的校社合作经验,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袁国富,唐安渝.当代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16):1-2,95.

[2]吴凯铭.上海学校社会工作实施模式研究——合作伙伴关系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11.

[3]薛晓燕.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探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4):45-47.

[4]黄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模式探析[J].学苑教育,2021(9):51-52.

[5]张大均,王金良,郭成.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5-89,109.

责任编辑 王苏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