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生读者的英美文学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摘要:阅读反应批评重视阅读主体性,重视阅读的主观体验,并曾一度把文学批判理论研究的聚焦由文本主体转向至读者的阅读过程和反映。现今大学生已成为英美文化中的重要读书群体之一,对其阅读现状以及在不同水平读者之间阅读策略的差异具有研究意义。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笔者将进一步了解现今大学生读者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情况,从而为大学生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学习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读者;英美文学;阅读策略;使用情况
前言:
经过英美文学的阅读和学习,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学习习惯培养及语言风格形成方面可以取得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高校对英美文学的阅读状况却不容乐观。为深入掌握该情况的现状及问题,此次研究选取四百名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就其英美文学阅读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研究,此次调研逐步揭示他们在英美文学写作领域遇到的困难,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阅读策略的概念和分类
(一)阅读策略的定义
学术界对阅读策略的概念还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但目前,关于阅读策略的概念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类:(1)Block(1986)认为阅读策略是阅读者有意识的、动态的与文本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1];(2)Johnson & Johnson(1988)把阅读策略视为读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2];(3)Wallace(1992)把读书战略视作读书者活动所用的读书方法,并根据文本类别、上下文和读书目的的不同而不同[3];(4)Aarnoutse&Schellings(2003)认为读书战略是读书者为了充分理解文本,在预测、确认或者解决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进行的认知活动[4]。虽然不同的学者对读书战略的概念不尽相同,但其论点仍有许多共性,都主张读书战略是指读书者在读书过程中,为有效读书所实施的方法或活动。综合各家看法,本研究中对阅读策略的定义是指阅读者为有效进行阅读,或克服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而自觉地采用的方法、技能或行为。
(二)阅读策略的分类
研究者对阅读策略进行的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Block [2](1986)用有声思维法研究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大学新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并把这些策略分为两类:全局策略和局部策略。全局策略包括预测内容、 辨认文章结构、 综合信息、 质疑文章的信息、 解释文章、使用常识、 对行为或过程进行评价、 监控理解等;局部策略包括释义、 重读、 对句子意义的质疑、 对单词意义的质疑和解决词汇问题等。Oxford [5](1990)的学习策略系统中,有一部分是关于阅读策略的。Oxford(1990)将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两大类。 直接策略指直接参与目标语学习的策略,并要求对语言进行人脑处理,它具体分为记忆策略、 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指通过集中注意力、 计划、 评价、 寻找机会、 控制焦虑、 增强合作和移情等手段为语言学习提供间接的支持,具体分为元认知策略、 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三个策略。Oxford(1990)按照这个策略分类编制了富有成效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工具——学习策略量表 Strategies Inventory of Language learning(SILL),此量表倍受研究者青睐,至今已被很多研究者作为学习策略(包括阅读策略、 听力策略、 写作策略等在内)的研究工具,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该研究小组从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中分别选择了各二百人开展抽样调查,针对回收的问卷调查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分别从阅读兴趣、阅读方法、读书效率、阅读策略四方面展开了分析。
(一)阅读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非英语专业中超过百分之三十的人对文学作品兴趣浓厚,而英语专业中仅百分之十八的学生对文学阅读感兴趣。而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比较,英文专业学生们对于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远不如非英语专业。本文还指出,由于英美文学作品都是英语专业的必考科目,日常学业任务与各类日常考试都增大了英文专业学生的负担,从而产生了学业的枯燥感;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们并不是必修课程,对文学作品的涉猎也大多是浅尝辄止,没有学业的负担,因而并不会出现主观心灵上的厌烦和乏味之感,对作品的学习也保持着自身享受和轻松的态度。另外,由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涉及方面比英文专科大学生更为深入,所以阅读文学的也不仅仅限于英美二国的文学作品,而且阅读领域更为广泛,也会增加他们对外国文学的浓厚兴趣。
(二)阅读方式
可以看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对读文学作品的爱好比英语专业的人强烈了很多,不过平时可以直接阅读的图书种类却主要是中译本。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在平时可以直接阅读中译本英文著作,百分之五十的人阅读了中英对照本,另外还有百分之十的同学会耐心读完了英文原作。而在这百分之十的读英文原作的人当中,分别有百分之二十二和百分之十二的人是通过使用电子图书和读书软件的形式完成原文翻译工作的,因为这些电子读书形式有利于以轻松休闲方式的阅读,而不利于对专业性的文学知识的掌握。相反,英语专业的人在集中深入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下,尽管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还没有非英语专业强烈,不过英语专业同学们读的世界文学名著却基本都是英文原版,其中超过百分之八十四的英语专业人都是直接阅读纸质图书,这样更有助于对文学知识的记忆和积累。
(三)阅读效率
问卷调查中,又从英美文学的阅读效率角度展开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在英文专业学生中每日能保持一小时以上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时间的学生超过百分之五十,而在非英语专业中仅有百分之二十二的学生能够满足每日一小时读书的学习时间。由这一调查中可发现,英语专业的学生文学作品的读书程度显然大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英语专业同学对此积极或主动寻求文学阅读的动力则相应地更加明确,英语专业同学则更侧重于独立思考问题,而非英语专业的同学则更偏向于直接查找资料,但这些方式的英文学习效果远不如独立思考过后的文章效率高,同时对此文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深远透彻。
(四)阅读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问题解决策略使用最频繁,全局策略位居第二,使用最少的是辅助策略。 被试具有较强的阅读策略意识,基本上能够较为灵活地采用交互式的阅读模式,并根据阅读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 但在某些策略如“以批判性的眼光评判文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文章信息” 上,被试普遍不常使用,因此在这方面学生们有待提高和训练。二,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被试者在阅读策略的使用上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英语专业学生在策略使用上比非英语专业组更加频繁和灵活。英语专业学生在全局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频率上高于非英语专业组,在辅助策略的使用频率上则低于非英语专业组,但两组学生在这三大类策略上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 具体到各小项策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组在三项策略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英语专业组在 70%的策略项目使用频率上高于非英语专业组;仅有六项策略的使用频率低于非英语专业组,而这六项策略多属于自下而上地阅读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出非英语专业组缺乏明确的阅读目的,在具体的语言解码上花费时间较多,较低的语言水平和贫乏的背景知识等因素妨碍了他们更灵活准确地使用阅读策略。
总体看,阅读策略与阅读成绩呈现很明显的正相关;总的来说,阅读战略与阅读成绩呈现正相关,而辅助战略与阅读成绩呈现负相关,而在本研究中三种战略与阅读成绩的正相关都并不明显。在这些方法中,有二种方法的读者效果相关性明显。实验结果表明,读者效果好的学习者通常具有较强的读者决策能力,因此,提高阅读策略意识和使用水平有助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 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英语专业学生对英文著作阅读的兴趣缺乏是阻碍文学知识输入的重要因素。在阅读效率和阅读策略方面,尽管相比非英语专业同学形式较好,但仍有许多人没有对读书时出现的知识和问题作出仔细地研究,所以,怎样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水平和学习也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
(一)提升阅读兴趣
蒋宇君先生认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呈负相关性;用环境情绪干预法提升学生英语阅读水平,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读写效率,还能够提高阅读水平"。我们还提出,关于高中学生看书焦虑问题,可通过查找关于文学的有关背景资源,以充分引发他们看书之前的浓厚兴趣。而采用这些方式,不但能够有助于他们掌握文学作品的重点情节,进而减少他们看书中的认知障碍,还能够有效减少他们因机械学习而产生的压力和枯燥感觉,进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看书兴致,进而提升学习水平。此外,强调在看书中的合作学习也是培养看书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应该有意识提高学习的计划性,选取恰当的时间进行与同学、教师间的互动沟通,以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建议学校间定期举办英美文化学习讲座,增进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互动,这既有利于学校间公开讨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与难点,也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看书兴致。
(二)改进阅读方式
针对在调查结果中表现出来的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读英美作品原著比例相对较低、阅读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提出,学生可以选择阶梯法,首先选择难度不大的英文原著开始读,然后随着阅读深度的增加,再逐步选择篇幅更长、难度更高的原著阅读。采用这样顺序渐进的阅读方法,不但可以对原文内容的充分了解,同时促进学习者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常识的增长。同时学习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作为辅助性阅读,上网可以查阅各类英美文学名著。但是,电子书类的网上资源尽管丰富多彩、方便,也面临着权威性、准确度等欠缺的问题,所以学生在通过网上资源查阅和掌握英美世界文学名著的流程中,务必要努力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利用好碎片化时间
大学生的学习时长毕竟是很受限的,因此怎样能够合理的运用好业余时光开展对英美文学的研读,是培养大读者创新能力中的关键问题。首先,建议学生每学期给自己列出一份书单,如果不明白应该要读什么书,也可以寻找教师的帮助,但中列明书目录必须要适合学生自身的实力,一定不能好高骛远。然后,学生要对读书时间有计划,在资源充裕的时候可以进行认真读,如果资源不充足则可进行泛阅,这样既可以将读书的广泛性与深度融合在一起,也能够将日常时间化整为零,碎片化资源也能够更加合理地使用。
(四)强化阅读效果
在阅读效果方面,我们觉得需要增加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力度,特别是针对文学作品研读方面,学习者从读书中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自觉利用不同读书方式进行对经典作品内涵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应适当做批注以进行对内容的反思以及知识的积累,思考与分析是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因此阅读中的批注、 笔记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英语专业学生应改进英美文学课堂学习方式,这也是提升阅读效果的重要途径。
四、 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反思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首先,老师对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易到难,逐层推进,并应顾及到对他们的文化兴趣的一定影响范围,使他们的思维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以便逐渐提高他们对于文学阅读的积极性;其次,老师应该提高讲课过程中的趣味性。 在呈现文学材料之前,教师要想办法创设真实的情景,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文学中所展现的情景,让所要呈现的情景变得更加直观而富 有情趣。 例 如,可 以将 VR(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英美文学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场景。
(二)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思考的氛围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得学生可以在文学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由易到难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对自己缺乏理解的现象、 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等主动进行思考,并且作出回答,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师要做好引导员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所学文学作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一些英文话剧和一些文学作品经典片段的表演,在学生们排练的过程中给予讲解和指导,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英文诗歌的朗读比赛,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逐渐了解诗歌的主题、 韵律、节奏以及背景等知识,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活动,给学生们列出书单,将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阅读讨论,之后可以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
(四)将阅读策略教学融入到英语阅读教学中
此举能提高学习者尤其是阅读水平较差者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水平。本研究显示出不少学生尤其是低分组学生往往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如“读得很慢很仔细”“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 等,没有自上而下的“猜测文章大意” 的习惯,也不常“利用自身已有知识进行阅读”,笔者分析这既与他们的英语语言水平不高有关,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生词或长难句等困难,也与他们缺乏足够的阅读策略意识有关。 Alderson(1984)指出,“阅读既是语言问题,也是阅读问题”[5] 。 因此,我们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两方面都要兼顾,既要加强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意识,二者缺一不可。
(五)教师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本研究显示出被试不论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中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这可能是长久以来我们应试教育、 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 这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观点。 例如,在阅读课上,同时为学生提供三到四篇同一主题由不同作者撰写的评论性文章,引导学生从论证的严密性、 论据的可靠性、 词句的歧义性、 结论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进行名篇名著赏析,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地阅读,开展辩论和讨论等 [8] 。
(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次调查显示低分组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随意性较强,对阅读和学习缺乏计划、 监控和调节,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他们学习成绩,而且是他们在学习化社会进行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 培养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最终目标[7] 。 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兴趣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对阅读策略使用进行监控和调节,从而逐渐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结语:
英美文学不仅仅是成为英语专业学习者的一个专业课程,也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前大学生在对英美文学名著的欣赏方面,多数人依然是比较被动接受,所以,在怎样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改进他们的读书方式,以及提高阅读成效等方面都有待人们更加重视研究。而对于改变这一状况,本文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出了一些意见与措施,既期望大家可以从大学生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作一些有益探讨,也力主探索更好的办法来提高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文秋芳. 英语课外阅读二个原则:控制速度 处理难点 [N]. 中国图书商报,2007-7-10(A08).
[2] Block,E. L. “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readers” [J]. TESOL Quarterly,1986(3):463-394.
[3] Sheorey,R. & K. Mokhtari. “Differences in the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of reading strategies among native and nonnative readers.”[J]. System,2001(4):431-449.
[4] Anderson,N.J.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rategy use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testing.” [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1(75):460-472.
[5] Pressley,M. & Afflerbach,P. Verbal protocols of reading:The nature of constructively responsive reading [M].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95.
[6]陈琳. 从战略高度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我国外语教育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4):2-6.
[7]文秋芳等. 国家外语能力的理论构建与应用尝试 [J]. 中国外语,2011(5):4-10.
[8]李艺,刘士聪. 加强素质教育是解决外语教学高投入低收效的途径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