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多学科整合的临床病理讨论教学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吴剑飞 周元龙 杨季红 陈治 刘渤 田晰晰(通讯)
  
智慧医学·学术
2022年18期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肝胆外科 071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探究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将多学科整合的病理讨论教学法进行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展开实验研究,实验时间为2022年2月——2023年2月,以此期间在我院外科接受实习带教的学生为例,人数为100例,将其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常规教学法,为对照组,另外一组给予基于多学科整合的临床病理讨论教学法,为实验组,每组50例学生,对比不同教学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分别为90.45±2.34和92.55±3.44,其中理论成绩与对照组学生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实践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基于多学科整合的临床病理讨论教学法进行应用,其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多学科整合;病理讨论教学法;外科学;实践教学效果

外科学是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多种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1]。因此,在展开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实践培训,以病理为基础,促进学生积极讨论,增强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本研究基于此,以我院实习带教的学生为例,将基于多学科整合的病理讨论教学法进行应用,对其应用效果展开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分析

在我院展开本次研究,研究以2022年2月——2023年2月为主展开。选取的研究人员为此期间在我院接受实习的外科学学生,人数为100例,将学生进行分组,为每组50人的两组。其中一组命名为实验组,其中男性学生28例,女性学生22例,学生的年龄范围在22岁-26岁,均值为(24.77±1.22)岁。另外一组命名为对照组,其中男性学生人数和女性学生人数分别为30例和20例,学生的年龄最大值和年龄最小值分别为26岁和22岁,均值为(24.65±1.43)岁。借助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学生的各项资料,结果均表示大于标准值,P>0.05,表明可排除实验其他变量,对比成立。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学生接受传统教学方法,带教教师根据临床教学大纲相关内容和要要求,将教学内容逐一讲授给学生,课堂以讲解为主,学生进行记录。在实践教学中,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查房,讲解相关内容,学生观看和记录,最后接受考核。

实验组学生则采用基于多学科整合的病理讨论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利用计算机技术等为完成理论课程,随后展开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巩固。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入病房,对病人进行观察,尽量选择常见病、多发病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查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提问,提问患者的感受,分析患者病理情况等。随后教师根据查房结果,对学生进行提问,将学生分为每组10人的5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对资料进行查找,总结患者的病理特点,并进行记录,自主集中开会讨论,将疾病的初步外科诊断、诊断步骤,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等内容进行总结,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并进行解决,最后制定治疗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保证学生讨论方向正确。最后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将小组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指出,并给出有效策略和最佳治疗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其中理论成绩需要采用统一试卷,并由同一老师进行阅卷和打分,保证公平公正。实践成绩则需要以病案为基础,让学生在观察病案后给出病案报告总结,其中包括诊断结果、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主要措施等,随后对报告进行评分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对此次各项数据的对比和验证,均需要用到统计学方法和统计学软件,其中统计学软件以SPSS20.0为主,计算本次研究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随后展开验证,验证结果为判断最终标准,对验证值进行计算,如果大于标准值(0.05)表示无意义,小于则表示本次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验证表示为t值。

2结果

两组学生在理论成绩方面无明显差异,均较高(P>0.05),但是在实践成绩方面存在显著的数据差异(P<0.05),其中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更好,具体见表1。

3讨论

外科学是一门临床主干课程,对应的临床实践性较强。近些年发展中,临床逐渐加强对外科学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力求一种能够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将其与临床实践进行结合,促进学生在理论课程基础上将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方法[2]。

基于多学科的病理讨论教学法,能够将外科学的多学科知识进行结合,从病例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通过对病例的观察和询问,总结病理特点,并从多方面实现对患者的判断,并在讨论中丰富彼此之间等级经验和知识,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3]。此方法的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能够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增强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意义显著[4]。

综上所述,将基于多学科整合的临床病理讨论教学法应用在外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其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姜梁,赵飞鹏,邹武君,等.临床病理讨论联合PBL教学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0,28(2):154-156.

[2]曾繁余,吴炜璐,陈军宁.多种教学法在外科学乳腺疾病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19,32(5):132-134.

[3]梁源,杨琳曦.信息化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文信息,2020(5):136,139.

[4]余乔,吴佳,王宇芳.MDT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炎症性肠病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5):71-7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