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网络短视频文化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短视频文化的海外输出

李天娇
  
卷宗
2022年22期
天津理工大学

摘要:网络的日益普及随着一些短视频软件的日益普及,如今短视频文化在中西方中逐渐流行。在不同文化领域和国家中,网络短视频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也反映着一些文化差异。本文主要分析网络短视频文化对中西方造成的不同文化差异。

关键词:网络;短视频文化;文化交流;文化差异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之下,中国也已步入大数据时代,伴随着的便是层出不穷的新兴事物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同时其带来的新兴社会现象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网络短视频文化也在不停的更新与参与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健康传播赋予了新的媒介,短视频属于社会化的即时社交媒体,其凭借着内容短小精炼、传播方便快捷、实时互动性强等优势,逐渐成为新闻或资讯传播的重要方式。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互动性更强、内容形式更加丰富的健康传播渠道逐渐被人们接受,学界也开始将研究的目光投向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短视频文化的健康传播。

搭载于移动互联网的短视频的生产方式、认知方式以及传播方式有别于传统媒介的视频文本。首先,生产方式承载着媒体内容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经过长期的协调与弥合,加之工业化制作的影响,传统媒介中的视听内容的生产方式早已程式化、专业化,形成了特定的表达形式与模式。虽然艺术化、专业化的创作倾向赋予了电影、电视等强大的表现力,但需承担的制作成本高昂,个体很难仅凭一己之力实现影视化创作。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短视频平台的日渐勃兴,个体采用视频表达的门槛不再高不可攀,创作者只要持有想法便可以进行落地创作,这直接掀起了短视频文化走入日常生活的热潮。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念和理想。所谓“美美与共”,意味着所有美好的事物大都是相通的。就目前看来,短视频的生产虽然逐渐呈现商业化运营、公共化服务的走向,但大多数创作者仍旧是宣泄生活与自我的网民。

其次,在认知方式上,短视频也有别于传统的视听媒体。短视频的创作者在处理对象的本质特征时,难以脱离艺术家本身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更脱离不了其所选择的艺术载体的制约与先导。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都不可否认其视觉为中心的特征,“摄影机本身是时代的新的审美需要的产物。”而短视频却由于播放媒介的不同,导致“视觉”部分明显弱于“听觉”。短视频依托于移动平台,其微屏的感官刺激与电影、电视、电脑等不同,受众自然而然地会忽视画面的细节。短视频创作者也因地制宜将视为主、听为辅的传统视听声画关系转变为视觉成为听觉陪衬的状态。

最重要的是,两者在传播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传统视听内容往往搭建在专业化的传播渠道中,譬如电影与院线、电视节目与电视台、网络节目与网络制作平台。依据麦茨的符号学观点,传统视听语言具备编码和解码两个部分。传统的视听的文本语言编码通过组织文本和镜头加以实现,它区别于自然语言及时反馈的效果。对于短视频用户而言,短视频并不仅限于观看,而观看之后衍生的互动行为和创造活动行为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社交目的的驱使下,短视频用户在视频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建立了更为多元的角色,从而促进短视频文化的发展。短视频的创作者既是视频的生产者,又是平台中其它视频信息的接收者,还是各类视频的传播者。这种“创作者—用户”同盟的新受众模式,在不断推动短视频用户分享自己生活的同时,也积极地分享他人的生活,最终实现互动与社交。一言以蔽之,搭载于移动互联网的短视频使得及时反馈成为现实,从而利用网络迅速传播的特点形成特有的短视频文化。

1.网络短视频文化的本质及意义

近些年来的网络大数据的普及走入千家万户,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与带宽的迅速扩张带领人们从看图读字时代走向网络图文视频时代,当今时代每一个人都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短视频文化的影响。

长期以来,不论是中国还是海外的视频生产一贯以“长”为主要特征,如电影多为1~2小时,电视剧多达几十个小时。长视频能够更好地传播价值观念、表达思想主题等,体现文化精英和知识生产的文化优势,但是也带来了文化精英对文化传播的垄断,不能很好地顾及受众的心理感受、文化需要等。如今的短视频创作正在以多元化主体、碎片化内容和年轻化受众等特点高效传播,使得不同内容的短视频信息成为受众茶余饭后的消遣品。网络短视频文化颠覆了传统的视频生产方式,时长控制在几分钟内,适应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时间碎片化的文化习惯。网络短视频的火爆也证明了其以语言、图片、影像等多种元素相融合的方式,较好地满足了网民的文化生产、自我表达、网络社交等多重需要。

短视频文化生产放大了生活意义,将日常生活、平凡人生等转化为文化中心,实现了对人的本真生活的观照。在普通大众成为短视频生产者以后,短视频生产就变成了一场文化运动,推动着大众的文化觉醒和文化生产。短视频的传播范围是浩瀚无际的,每一位短视频的创作者在平台上传自己的短视频成果的时候,其所影响的范围不仅在国内也会有特地的运营带海外市场,短视频所自带的文化氛围也会随着短视频的传播到海外,这种跨文化的传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网络短视频文化。

2.网络短视频文化的起源

从哲学角度来讲,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积极一面,网络文化也是如此。在网络文化迅速扩张中,网络短视频作为后起之秀现已成为大众普遍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网络短视频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以美拍为代表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开启短视频元年。早在2015年1月份,当时美拍在中国上线仅仅9个月,其总用户总数突破一亿,一跃而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短视频社区。作为手机软件美拍等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傻瓜式”短视频软件拍摄的开发和简单的使用,这对用户几乎是没有门槛的,受众群体较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短视频的拍摄者和观看者。再者就是第二阶段,以快手为代表的“低俗定位”引爆短视频行业,与刚开始的美拍短视频路线不同的是快手走的是猎奇、趣味、搞怪为吸睛点的城镇青年表演秀路线,就此网络短视频文化便形成草根和网红收割机用户的生态系统。第三个阶段则是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垂直细分迎来短视频“抖时代”,但其走的是以背景音乐做垂直细分的潮流路线,同时尝试娱乐与文化的相渗透。抖音短视频平台为用户在互动仪式下的创作赋予价值以及意味深长的文化创造和迂回辗转的文化抵抗创造一定的平台,同时引入促进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盛行,也是短视频文化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以美拍等应用软件为主的工具型短视频到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的群雄逐鹿的局面来看,短视频行业依旧靠技术性应用起步满足受众轻松制作视频的需求, 后期探索受众的情感需求、利益需求并为新生代创建视频形式公共话语平台。而网络短视频文化的传播恰好需要的就是这种平台,网络短视频的传播与传播平台的结合共同的将在国内已经盛行的带有本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短视频文化推向更为宽广的传播环境,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并且接收到中国的网络短视频文化。

3. 国内的网络短视频文化发展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自西方引进到中国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由网络应运而生的网络短视频文化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中西方人们的生活中。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短视频主要存在较短时长、海量信息、实时传播、双向互动等特征。首先短视频的拍摄、制作时长,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信息传播主体要在较短时间内向受众传播自身想要表达的重要信息,并引起网络受众的广泛反响与回应。其次,短视频平台中存储有海量的视频信息,受众可以通过网站发表评论或见解。

最后,短视频传播具有实时性、双向互动的特征,主流媒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发布政治、经济或时事类的视频信息,对某一事件、某一观点作出舆论解释与引导;受众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不同社交平台的短视频信息,对视频内容进行评论、转发或收藏。

网络短视频文化是网络文化自然而然的产物,在网络科技不断发展且更新的背景之下,单纯的图文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外界新闻与信息传播的渴求。无需文字的赘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短视频的发布者,随时随地上传新的视频,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源自不同的历史底蕴以及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欣赏,便也就形成了中美不同的短视频文化。

近些年来,短视频的兴起使得短视频传播者—一些网络红人走进公众的视野中,他们或是在某一方面有着过人的优势,或是在外貌学识谈吐中吸引了人群的关注,更或者说是这群人承载着信息传播和主观游戏的心态。心理学研究曾证明,人类存在着“生动性偏见”,具有视觉显著性的信息容易左右人们的判断。视频作为视听觉信息的集大成者,具有较大的传播性和感染力,短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大众所快速接受也是基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背景,碎片化信息和忙碌的生活短视频横行能够让人们忘却现实的沉重,躲藏在短视频虚拟社会自由表达,相互交流,接受来自外界的新生事物。

4.西方网络短视频文化的发展

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主旋律,借助于互联网、短视频的媒介,进行跨文化传播也变得相对容易。为了促进短视频平台的端口落地,形成更加丰富的对外传播信息源,中国的新媒体公司字节跳动高价收购了美国风靡一时的短视频音乐社交软件musical.ly,并将其与旗下的短视频头部产品抖音合并,统称为Tik Tok,在全球市场推广,把产自中国的、已经带有着鲜明特色的短视频文化正式推向海外市场。

作为中国向境外输入和传播的最成功的一款APP,抖音也一度面临被迫变卖的风险。这样的现实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抖音的实力,其所面临的危机为抖音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契机,也为中国网络产品和网络短视频文化进军全球、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做了一次免费营销。

总而言之,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时,要包容异国文化的差异性,始终遵循“文化通约性”和“文化接近性”,找到各个国家和民族共通的人性之美,激起广泛而深刻的情感共鸣。在进行网络短视频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以最为和平的方式最大化的传播短视频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改变对对方文化的刻板印象,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境界。

5.跨文化角度以短视频文化推广中华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受众时间碎片化的背景,社交化、碎片化、轻量化的短视频适应了当下的传播特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以及传播的重要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应用都代表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跨文化传播也是跨空间传播,是通过媒介的社会化、智能化技术,用时间的同步消灭空间地域的巨大差异,构建人与人的联结。短视频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传播,要用全球受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提高传播的质量,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跨文化传播时,要把全球视野和经验结合起来,既要具有全球化的传播视野,又要有本土化的特色和高质量的内容,把民族文化更好地展现给世界。短视频文化的对外传播应以生动形象的效果,营造友好的情绪氛围,反映人与社会的本真状态。正面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并非一日之功,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下,利用网络短视频文化的传播并取得现象级的内容传播效果。借助网络短视频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向全世界展示,在短视频文化的交融中“讲好中国故事”,推广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申林,赵菁菁.移动短视频重复观看的传播特点研究——以“抖音”短视频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4(22):24-26.

[2]常江,田浩.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2):32-39.

[3]Coleman,E.G.(2012).Phreaks,hackers,and trolls:The politics of transgression and spectacle.The social media reader,5,99-119.

[4]刘毅婷.“夸夸群”走红背后网络媒体的推动与反思[J].今传媒,2019,27(08):60-62.

[5]李琪.图像偷猎与意义延异[D].中山大学,2014.

[6]Rogers E M.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94,38(2):208-214.

[7]张帜.从传播流视角浅析当下的网络民粹主义[J].新媒体研究,2018,4(22):113-115.

[8]刘迅.从视听语言的形式美感谈起——影视文化的表层解读[J].理论界,2005(07):189-190.

[9]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7-3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