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深度学习、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人工智能时代,简单技能、操作性技能、规则性体力和智力劳动都很有可能甚至部分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学习力、想象力、洞察力、认知力、好奇心、独立思辨能力,尤其是创造力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应该顺应时代和国家、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善用人工智能技术,激发学生想象力,加快培养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造力;教师
一、什么是创造力?
何为创造力?学术界针对“创造力”一词并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众多学者都对创造力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更被人们所接受的是:创造力是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运用一切信息和技术手段,发挥创造性思维,重新组合已有信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新颖性、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的特征。
二、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
(一)是顺应时代要求。美国1959年开始倡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启发他们的兴趣;日本1977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性的教学原则;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当今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国际竞争激烈,而“创造力”才是一个国家能够生存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也是最迫在眉睫的需求。为顺应时代需求和国家发展需要,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具备合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为适应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简单技能、操作性技能、规则性体力和智力劳动都很有可能甚至部分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学习力、想象力、洞察力、认知力、好奇心、独立思辨能力尤其是创造力至关重要。而21世纪的新型学习者所必备的技能之一便是创造力,只有具备创造力,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甚至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培养创新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三、人工智能时代基于教师视角的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路径
(一)善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与学。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更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与学提供助力。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应用水平,掌握并应用人工智能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便利。例如,运用“人工智能教学助理”帮助自身从繁杂、机械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学生创造力。除了运用“学伴”等各种教学机器人帮助并监督学生学习外,想要提高学生创造力,编程无疑是最好的也是21世纪学习者必备的技能与方法之一,而“机器人教学”则为编程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与渠道。作为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带领学生多多参与“机器人编程大赛”,提高学生编程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会学生享受“不适感”,提高创造力。是什么使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具有创造力?著名的“投资原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知道解决同一种问题的两种方法,通常会使用自己最熟悉的那种。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方法会变得格外有影响力,因此人们会专门使用这种方法,即使有人告诉他另一种方法更好。所以,有时学习新思维方式的主要障碍在于,人们需要忍受不熟练或表现不好所带来的不适。故而,“创造力的秘诀”之一就是养成一种能够享受这种不适的习惯。
而作为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享受不适的优势,同时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暗示,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麻痹”,这样才能够享受“不适”。其次,当学生感到不适时,可以教会学生去不断想象夸大的“后果”,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产生不适而放弃。例如,当学生因为学习感到不适,就要夸张的想象此时不学习的后果。这个方法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因其害怕或担忧的角度不同,想象的后果也不同。教师要做的是告知学生此方法并引导学生去应用。
(三)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想象。创造的前提在于想象。而戏剧是实现创造力发展是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教师,更要打破传统思维,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英国戏剧教育领域掌门人Jonothan Neelands在2017年6月的戏剧教育大会上这样阐述戏剧对于儿童创造力的影响:戏剧是实现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想法是从想象力中诞生的,从想象力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戏剧对于学生来说是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我们成为了另外一个人,而不是我们自己。角色扮演加上故事,加上“假如……”,这就是想象力的发展,对创造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使用想象力,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可能性,通过想象力让学生获得各种经验。
四、结语
创造是不易的,但却是时代所必需的。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学习者自身层面来讲,创造力已成为21世纪的学习者生存的必备技能。但“创造”与“选择”同等重要,我们基于人工智能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想法,但并不一定都是好的想法,甚至有些想法是有违伦理的。在文章的结尾,也想提醒大家,人工智能时代降临,涉及人工智能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机器人是人吗?我们也无法预见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包含同期、敬畏等情感,但我们坚信,即便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最需要的依然是人类饱含同情与敬畏的“爱”!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是初级样态还是高级学习样态,能够让多元的主体存在并且和谐相处的,能够把多元主体维系在一起的或许只有“爱”。如果没有“爱”,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可能就真的进入了一个混沌而混乱的世界。
作者简介
万硕(1998.1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在读研究生,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方向:智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