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跨境电商》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张晓丹
  
卷宗
2022年25期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作为移动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跨境电商》课程的授课涵盖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多方面内容,因此,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到《跨境电商》的课程中,把德育融入专业内容中,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境电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引言

《跨境电商》的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同时,跨境电商本身对高职学生来说,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把专业课程中的德育、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对于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深入、职业素养的提升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有着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定义及理解

根据百度百科上的相关定义,“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对于高校育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将“德育”的观念逐步、逐级地深入到专业课程中,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就是说,课程思政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等过程中来,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进行有机的融合。

不同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课程思政强调的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完成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挖掘思政教育的元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实现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换句话说,课程思政并非思政教学,它需要在尊重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框架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非机械地为了课程思政而思政。

综上所述,实现课程思政需要在保障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讲授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的思政元素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的实施,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做到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二、《跨境电商》课程的人才培养要求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电商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关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贸易摩擦、关税壁垒等让国际间的贸易环境变得愈发复杂。近几年来,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蔓延,传统的外贸交易模式遭到了巨大的冲击的同时也给跨境电商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跨境电商》这门课程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跨境电商的定义,跨境选品的流程及相关定价策略,商品的发布与优化,跨境电商的营销、支付、物流及客户服务,及进口跨境电商等方面,从多角度、多维度,向学生介绍了跨境电商的核心理念及相关的操作、运营等流程。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应用型较强,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跨境电商这门课程,需要不断扎根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充分锻炼自身的实际运营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把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此外,除了要学会弄通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以理性科学的眼光分析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趋势,让自己的专业所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自觉抵制非法贸易,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先,诚信为本,为跨境电商的产业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服务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跨境电商课程的思政元素及教学实践

综合了课程思政的定义和跨境电商这门课程的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对于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提升的意义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需要学生在充分吸收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平台不断地练习实践。无论哪个跨境电商的平台,其实际运营的思路是相似的。跨境电商的运营实践包含了协同、竞争、风险、诚信的意识和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的要求。同时,这些意识和要求恰巧符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诚信、友善、敬业等价值观的要求。鉴于跨境电商本身具有全球性、无形性、匿名性、即时性、无纸化、快速演进这六大特征,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责任依托课程本身,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跨境电商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相关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法治意识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电商的贸易环境复杂多变。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跨境电商贸易中必须遵守的标准。缺乏法治意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必会遇到重重障碍,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

由于跨境电商具有匿名性和全球性的特征,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强学生法治意识的教育,注意要求学生了解与跨境电商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经营。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包括不同地区的宗教习俗、生活习惯等,教育学生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遵守不同国家的法律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向学生介绍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实际运营流程为指导,按照主流区域划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以我国“一带一路”为例,向学生介绍一带一路政策下合作国家的人文特色及法规要求。此外,结合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向学生系统讲解主流贸易国海关的对应要求,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以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指导,分别向学生详细讲解了我国在跨境电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法规要求和相关政策的支持,让学生充分了解跨境电商对于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诚信意识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的信用风险一直以来都是重点问题之一。对于跨境电商的交易双方来说,由于双方处于不同的国家,交易过程中涉及到地方文化、法律法规、买卖习俗等的差异和时间的跨度,企业的信用风险明显上升。此外,跨境电商的交易过程也存在不确定性和较多的风险性,这也可能导致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打破道德底线,导致交易双方均出现损失。

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生存之本。跨境电商的产业依托于互联网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和匿名性的显著特征,其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的同时也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跨境电商运营的同时,需要加强自身道德素养,了解跨境电商职业道德的要求,遵守法律法规,做到诚信经营。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为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任课教师结合经营实际和相关案例,向学生介绍跨境电商在实际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渗透式教导学生诚信经营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以跨境电商物流一章为例,向学生介绍物流企业的选择和物流中的问题及应对方式时,向学生深入介绍了如不遵守和买家的约定可能发生的后果,以此向学生渗透诚信经营的经营理念,让学生了解诚信意识在店铺运营和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三)友善意识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互相尊重。作为我国对外交易的重要窗口,跨境电商同样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展现方式之一。跨境电商的从业人员需要在遵守平台相关规定的同时,尊重各国的风俗文化,以开放自信的态度展现中国的大国风采。“以和为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种思想不仅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客户,与客户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也需要从业人员尊重各国法律法规,遵守平台规定,保障店铺平稳顺利的运营。

以跨境电商的客户服务为例,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理论时,联系实际,以交易双方的法律法规为准则,尊重交易双方的文化差异及宗教信仰等,通过跨境电商贸易,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核,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大国风范。此外,任课教师也通过实际的授课过程,向学生展现出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可塑性。

除了上述的价值观以外,敬业、民主、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跨境电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有所展现。任课教师以中国文化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通过跨境电商课程的教学,在保障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现我国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将课程思政融入进实际的教学过程。

四、课程思政下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课程思政这一话题,其评价体系与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截然不同。当下跨境电商课程的教学评价是针对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设立的,其考评目标也是教师对专业技能的教学效果。然而,课程思政是针对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针对跨境电商这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改革与重构。因此,跨境电商课程的评价体系需包含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评价、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及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等多个方面。

为满足以上要求,构建跨境电商课程的评价体系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本门课程的课程评价体系需要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构建。首先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下,评价主体是学生,教师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和课程考核的结果判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跨境电商这门课程来说,课程本身的实践性较强,这种以学生考核为主的评价显然并不足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精准的判断。例如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在理论学习上学生难以取得高分,却能在实习实践的活动中获得企业的好评。因此,这门课程的评价体系需要结合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与更改,以学生为主,兼顾同行评价、专家评价,把企业、教师、学生同时纳入到课程的整体评价体系中来,以此来把握课程的教学成果及课程思政实施后的效果。在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下,教师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等项目,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其次,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也需要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跨境电商这门课程本身包含的内容涉及到店铺运营与管理、客户服务、物流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考虑到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不同,这门课程的课程评价体系需要兼顾学生的技能成长,坚持过程评价与绝对评价相互结合,而不是仅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机械的考试考核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并把企业专家对学生创新意识、敬业意识等方面的评价纳入到课程本身的考核体系当中。

最后,本门课程的评价标准绝非固定,它需要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动态的调整,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领悟跨境电商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任课教师需要将线上评价、线下互动评价融合起来,结合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方式、上网检索、模拟训练等表现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本门课程的评价体系也可以结合数据分析技术,通过“一人一档”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阶梯式的练习方案,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技能的成长,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能力。

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学生的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等意识的培养需要纳入到全新构建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的体系当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总结

综合上述内容,课程思政的实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把课程思政的相关元素融入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出课程思政的作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考核指标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化、个性化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个人能力。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国家的发展目标的课程教学的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离开校园后能够迅速融入到社会当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业意识。

跨境电商的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需要任课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真正含义,而非流于表面,仅是把课程思政挂在嘴边,更需要任课教师自身不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中,真正发挥出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晓婷.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跨境电商》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鄂州大学学报,2022,29(04):76-78.

[2]王大海,穆丽,高波.知行合一的跨境电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跨境网店运营”课程为例[J].中国新通信,2022,24(01):238-239.

[3]陆滨. 课程思政融合在《跨境电商》课程中的探索[C]//.《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第十二辑.[出版者不详],2021:107-108.

[4]吕灵凤.《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索分析[J].才智,2021(19):50-52.

[5]刘晓平,唐微,梁燕红.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08):153-154.

[6]刘洁,赖永晖,龚芳.“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114-116.

[7]汪晓君.《跨境电商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3):152-15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