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职学生“躺平”现象研究
摘要:近段时间,一个新的网络语“躺平”迅速蹿红年轻人的社交圈。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更好地了解高职学生“躺平”现象的基本情况,以期对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职院校;躺平
“躺平”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通俗地说就是佛系、低欲望,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举动,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始终抱着无所谓的心态,一副无欲无求、波澜不惊的样子。这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部分年轻人迷失了前进方向,失去了闯荡的斗志,主动选择避开高强度社会竞争和生活的压力,选择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而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高职学生“躺平”现象调查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依托问卷星线上匿名平台,选取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29份。其中,参与调查的样本中,男生163名(49.54%),女生166名(50.46%);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普高生264人(80.24%),通过高职院校自主命题单独考试招收的普高生53人(16.11%),通过自主招生、“3 + 2”考试招生招收的中专或中职生12人(3.65%)。从参与调查的学生专业大类来看,文史类120名(36.47%),理工类209名(63.53%);从调查对象的年级看,参与调查的大一学生88人(26.75%),大二学生136人(41.34%),大三学生105人(31.91%)。
在高职学生现在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态部分,有48.86%的学生认为学习上有一定的压力,有将近15%的受访者选择了很有压力和非常有压力;在生活状态上,有37.44%和6.39%的受访者选择了有压力和非常有压力。而受访者面临的最大压力则呈现多样化分布,其中学习压力占比最高,达到30.59%,这也符合受访者在校的实际情况,接下来依次是物质压力(24.66%)、就业压力(16.44%)、人际交往压力(11.87%)、家庭压力(11.42%)、情感压力(5.02%)。
通过对高职学生看待“躺平”现象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在学习教育、就业择业、生活作风、劳动体育锻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躺平”现象。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高职学生在未来规划中表现的较为一致。有30.16%的学生有极强的专升本意愿,认为必须升本,但对是否愿意为专升本考试付出百分百努力持观望或不确定态度,有超过5成的受访者也会为专升本努力,但对结果认为要顺其自然,“视情况而定”,有不到20%的高职学生选择不会参加专升本考试;在关于对未来的生活态度调查发现,近六成的受访者选择“积极向上,坚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一生”,这彰显出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未来是抱着较为积极的态度,但与前述问题的比对中可以发现,尽管呈现向上态度,但在实际生活中高职学生往往更愿意选择随波逐流或走一步看一步的放松态度处理具体事务,有45.37%的受访者选择“实现目标太困难,不如乖乖躺平”,反映出思想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年轻人更倾向选择轻松舒心的生活方式。
在进一步的访谈调查中发现,相较于自觉自律努力奋斗的大学生而言,消极应付学习、生活的“精神躺平者”不在少数。这在学习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在上课期间自律性差,上课手机不离身,通过手机观看短视频、打游戏,甚至影响周围同学,批评教育后又容易再犯,对比于学习课堂需要用脑、用心、用功而言,这就是一种选择放松、休闲、愉悦自身的“躺平”现象,在考试方面不主动积极复习,学生自控力差,存在及格“万岁”,能“躺平”不用功的侥幸心理;在就业择业方面,学生多呈现被动就业或慢就业现象,大三学生对自己即将离开校园进入工作岗位缺乏危机感和就业意识,存在既然很难就业不如好好“混”到毕业等消极就业思想;在生活作风方面,高职学生部分表现出懒散、粗糙,回到宿舍后在床上立即“躺平”,同学间交流变少,宿舍卫生疏于打扫,为减少活动时间甚至有学生懒散到依赖点外卖度日;在劳动体育锻炼方面,群体生活有一定影响,学生群体中除个人热爱和班集体活动带动外,学生自愿参与社会实践劳动和体育锻炼人数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在高职院校中部分存在或大量存在躺平现象,但结合近期河南省发生的暴雨灾情和疫情反弹,有将近九成的受访者愿意参与到防汛救灾、疫情防控的支援活动,也体现出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超过98%的受访者认为面对“躺平”现象,需要一定的方法予以应对。关于应对方法,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自我努力与改变(83.56%),家庭的教育和帮助(68.04%),加强社会风气的建设(68.04%),学校的积极辅导(64.84%),国家出台更好的政策(52.51%)等方面,因此可以看出普遍存在的“躺平”现象亟需通过个人发展、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宏观政策等方面进行推动调整。
二、高职学生“躺平”现象原因分析
(一)亚文化流行,冲击主流价值观
高职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为活跃,接收信息更为便利,更加容易接触并接受不同领域的新鲜讯息。但是由于自身心智发展的不成熟,阅历、经验欠缺,高职学生特别容易受到社会消极情绪、泛娱乐化等媒体导向的影响,一旦在努力过程中遭受挫折很可能会一蹶不振,选择“躺平”人生。
其实,“躺平”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早在2017年就流行的“丧文化”“佛系”可以说正是“躺平”的前身,这种依托于二次元传播,标榜“青春迷茫”的无病呻吟,成为00后标榜自身个性的符号,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无力改变自身处境,选择“咸鱼”式的自我放逐的生活,从而减轻自身压力,期望能够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但是这种“躺平”不仅没有改变自身处境,反而降低了自身的学习、生活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社会竞争力和参与感,进而加剧了自身“躺平”的进程。“躺平”思想已经不仅仅是厌恶恶性竞争的心理状态,更多是满足于勉强活着,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是消极回避社会竞争与压力的一种状态。
(二)学业压力过大,学习目标不明确
本课题在调查了329名高职学生后发现,目前高职学生承受压力较重的方面主要学习压力,有100多名高职学生认为学业压力对于他们是极大的负担。
1.缺乏奋斗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是普通高招生、自主单招生和“3+2”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因为高考失败无法进入心仪的本科院校,迫于无奈或者家庭压力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学生本人对于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高甚至压根不喜欢自己学习的专业,更不愿意毕业后成为一名蓝领工人,因而也不再期望自己能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与此同时,脱离了高中老师的耳提面命和紧张的学习氛围,大学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会让很多大一新生感到迷茫,对如何度过三年时光缺乏深层的考虑,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又该如何努力,缺乏明确奋斗目标和学习目标。
2.基础相对较差,学习习惯不佳
对于中国的高中生来说,高考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一场考试,高考的失利让高职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失去期待,对自己失去信心。加上学生在大学阶段脱离了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缺少了父母老师的督促,学校又特别重视专业技能锻炼,特别是实训能力的培养,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学习的方式的侧重点都发生了变化,部分学生一时难以转换高中理论课的学习方式,动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而且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较弱,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佳,一旦受挫,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有所下降,进而导致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低下。
3.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学生自制力较弱
长期以来,中国盛行“60分万岁”“大学=自由”“读书无用论”等传统老旧思想,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校园,因为空闲时间较多,容易沉溺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中,被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所诱惑。一旦自控力不足、放飞自己,很容易在大学生活中“躺平”,不但在学习上缺乏热情和凝聚力,在班级、学院或者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的参与度也大大降低,全天沉浸在游戏、自我娱乐的世界里,甚至不跟周边人接触,从而迷茫,无所事事。
(三)社会压力过大,对未来迷茫
“躺平”一词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密切相关,其看似乐观,实际上也是对社会一种无声的反抗。当下中国正面对着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特别是当前消费需求短期内下滑,已给不少地区的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造成明显影响,经济形势的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竞争更为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面的工作和生活的“内卷”。高额的房价与工资收入不成比例,高额的生存成本与婚恋压力让人难以承受,很多高职学生无力承担这种困境,被迫选择躺平,不学习、不参加活动、不谈恋爱、不买房,不断给自己减压,选择最低限度的活着。
与此同时,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也为高职学生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资源相对丰富的当下,高职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备受父辈和祖辈的宠爱,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经济压力、生活压力相对较小,他们不愿意像父辈一样因为过度竞争,导致进入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躺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社会“内卷”的反抗。
三、高职学生“躺平”现象对策分析
(一)抵制消极文化冲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现如今,互联网上充斥的低俗消极之风冲击着学生们尚不成熟的心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主流价值观,使得本就对未来生活充满迷茫的高职学生更容易选择“躺平”。
互联网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面对消极文化冲击,学校应学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手段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可以定期开展网络文化艺术节活动,加强活动组织与宣传,不断扩大活动影响力,增加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铸造网络文化活动精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微信公众号,让它在新闻宣传、文化展示、特色凸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铸造网络宣传精品文化。当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变得风清气正,那么“躺平”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二)加强入学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
重视并加强新生入学时的思想教育。首先应该明确地指出,“躺平”是一种颓废的、自我催眠的精神状态,意味着主动放弃奋斗的精神和毅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以后主要有三个出路:专升本、应征入伍和直接就业。从大一入学开始,就要帮助他们确立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让他们清楚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后要走的路是什么,教育学生做好自己的规划,把握当下,在课堂上提升理论水平,在实操课上提升专业水平,在活动中提升综合能力。这样,当走出校门时,才会更有竞争力,进而有更多的选择。只有明确了目标,制定了相应的生涯规划,才能有效加强学生们的自律能力,使他们更有条理地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真正做到让学生们从思想上认识躺平,从心底里厌恶躺平,在行动上拒绝躺平。
(三)加强体育锻炼,引导学生克服惰性和倦怠心理,增强信心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躺平现象,需要督促学生加强体育运动,改变懒散的生活作风,克服惰性,增强信心。学校应多开展体育社团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从而让学生更加自主的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例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健步走、太极、武术、散打、田径、射艺、跆拳道、羽毛球等等;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类活动,可以是团队参赛的篮球比赛,排球比赛,拔河比赛等,也可以是乒乓球,羽毛球等个人对抗的单人项目。在比赛中,促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磨炼他们的意志,学习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意志,培养他们面对瞬息万变的比赛局势的分析和应变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和精神面貌。
(四)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加强挫折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充满挑战的社会,学生一旦生活中遇到一点点不如意或遭到打击,他们就会沉默寡言,精神萎靡,继而“躺平”,只有学会如何正确地应对失败与挫折,以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以身作则,发挥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个体性和完整性,为孩子树立榜样,创设挫折教育情境,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应对失败与挫折,认识到挫折的双重作用,以正确的方式、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
课题项目:2022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建立健全能力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编号:2022JC64。
作者简介:房静(1981.10-)女,河南周口人,汉,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