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豫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分析
摘要:豫剧,又被称为“河南梆子”,是中国五大戏剧之一,是一支最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又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戏曲文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豫剧,在长达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汲取了昆腔、吹腔等多种艺术因素,同时对民间流行进行有效吸收,形成了丰富细腻、富有乡土气息的豫剧特色。随着历史发展的迁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豫剧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豫剧文化不断呈现代化发展,与时代发展相衔接。文章从豫剧表演中的角色分类、豫剧表演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关键词:豫剧表演;人物形象刻画;角色分析
一、豫剧表演中的角色分类
中华大地游戏文化源远流长,豫剧发展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而蓬勃发展。豫剧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优化更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豫剧从人物角度上来说是指豫剧的主要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所构成。按通常的看法有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结构基本都是按着“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大场面二箱官,外加四大杂役”。“四生”就包括了老生、大赧颜(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净(黑头)、巨叶脸、二花脸、三花脸(丑)”。又有五生、五旦、五花脸地说。艺人通常都有自身专工行当,但有部分艺人则一专多用,除工一行外,兼演他行。早期豫剧演员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居多,生行戏为主要角色。生行的大赧颜与二赧然的扮演者区别得很,大赧颜专演关羽;而二赧颜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这一类人物,且大多演武功戏。小生的基本有众文武之分,但有的人物文武兼具,在武功戏中更突出。而旦行则以在“外八角”的时期,仅是次要人物,后由于女演员的登台而位置逐步提高,在豫剧中一直占据着领导位置。大净主要以唱功获胜,而三花脸除了演出的幽默诙谐之外,在悟空戏中更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1]。
二、豫剧表演中的艺术特色
豫剧中每个行当都有着鲜明的表现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豫剧也在不断的展现它独有的艺术魅力,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与欢乐。
(一)音乐特色
总体来看,河南省豫剧现代戏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作曲基本上有民众化的群体意识。以口头广泛传唱的作曲方式成为了豫剧现代戏作曲的基石,归类为戏剧音乐的一部分,既凝结着众多现代艺术家的创造才华,同时又积淀着群众广泛的民众基础。第二,音乐创作过程是全面性和逻辑性的。豫剧现代戏音乐作品的创造过程经过了一个深刻反思和不断总结的过程,汲取、结合了外国戏曲、歌剧乐曲的创作方法与技术,有力地推动着现代戏音乐作品的多样化发展。再次,具有高度科学性与技巧性的音乐表演手段。纯正的音色、完美的音质,一直都是豫剧演唱中较为突出的风格特点,再加上以合理、正确的技术做为指导,使得演唱真假音运用恰到好处,就可以比较充分的塑造故事、描写人物。第三,表演方式也是多元化和变革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豫剧现代戏正在向新的发展方向延续,为的是可以比较好地渲染故事情节、表现角色情感、从而增强豫剧艺术的整体表现力[2]。
(二)表演特色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豫剧发展融合时代,兼并吸收各种优秀戏剧文化,带领现在现代戏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吸收、融汇并接纳了现代其他戏曲的表现手法,在延续传承的同时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优势。其一,土、野、粗糙、朴的表现方式。由于豫剧现代戏的生活场景多为乡村,这也意味着其所表现的土俗、粗糙和质朴,在刻画角色心理和表达人物情感等方面,这一表现方式都可以较好地加以演绎。第二,自然真实的虚构运动。在豫剧现代戏中对虚构运动的使用非常流畅、自由,摒弃了矫揉造作之嫌,而且准确性也很好。第三,幽默风趣的艺术表现方式。河南人性格的憨实、淳厚、粗犷,也是豫剧现代戏艺术表现特色的写照,把握了这一乐观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特点,将诙音乐和舞蹈豫剧为现代戏表现的主要艺术追求[3]。
(三)人物形象
豫剧中每个行当角色都又鲜明的形象特点,豫剧中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豫剧《穆桂英挂帅》是马金凤大师的代表作,在塑造穆桂英形象时,重在把握情境的变化,从细节入手,精雕细刻,将穆桂英情绪波动的每一个瞬间都真实地表现出来,在唱到“谁料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处”时,又使用甩腔,将重回战场的喜悦自豪都表现出,将穆桂英的英雄本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抬花轿》作为豫剧花旦的代表性节目,展示出多姿多彩的表演风范,更是许多表演艺术家的拿手戏,这出戏长演不衰,历久弥新。尤其是在“坐轿”一折,通过历代艺人的推陈出新,不断丰富,现已作为豫剧花旦的“必修课”,《抬花轿》着重以凸显周凤莲助人为乐的鲜明形象,在周凤莲不断的努力奋斗下,使饱经磨难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见公婆”这一折中,更能反映出了周凤莲我行我素的个性,将这位天真活泼、豪爽可爱的老师傅与少女,描绘的惟妙惟肖每部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都能够得以充分展示,塑造出一批高质量的人物角色[4]。
结束语:百年豫剧,传承发展,源远流长,豫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独具特色,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写真,其角色所蕴含的人物形象还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探索,深刻分析人物艺术形象,塑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需要,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观念,让我国古老的豫剧文化能够不断汲取优秀,贴合时代发展,文化与时俱进,不断流传。
参考文献
[1]权一品.试论豫剧传统戏花旦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戏剧,2021(09):79-80.
[2]郑兆雨.新时期豫剧现代戏艺术表演的嬗变[J].时代报告(奔流),2021(08):24-25.
[3]崔玉婷. 改革开放后豫剧的传播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21.
[4]张凌羽.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研究[D].中国戏曲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