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荀子的政治思想

左继梅 申迷
  
卷宗
2022年29期
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有“隆礼”和“重法”两大内容。荀子的思想中,既有对前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又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荀子的“性恶”思想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天然之性,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引导和约束,那么人人都会趋利避害,人与人之间就一些观点会相互争夺相互残害,最终将导致社会陷入一片混乱。因此,若想达到人人追求至善,社会安定和谐,就必须要运用礼义法度来对人的天性加以制约。学习研究荀子的政治思想对于构建当代法治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治思想;隆礼;重法;性恶论;法治

一、荀子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是荀子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历经了几百年战火之后,当时的整个社会正在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在长期不断变革和斗争的过程当中,奴隶制度一步步瓦解,最终走向崩溃,而与此同时,封建制度逐渐得以巩固和发展。战国末期,兼并战争已迈向高潮,诸侯割据的局面即将彻底的结束,国家走向大一统显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变革,社会各个学派也竞相开放,各类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长期以来的战乱,让社会早已残破不堪,民众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们只能迫切的希望能有一股强大的势力来一统天下,早日告别这战火纷飞的时代。

当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个学派纷争不断,这样的局面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了。由于时代的变化以及新变化的需要,汲取百家各个派别的思想并形成一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利益的一些政治思想也就成了当时各政治学家们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荀子的政治思想逐渐产生并发展。而荀子的思想“性恶论”为理论基础,逐渐发展成为较为系统的礼法并重的法治思想,因其适应当时社会变迁,对于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也具有十分重要现实价值,且在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较具有创新性的法治理念,而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荀子也成为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政治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术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这样一个各派思想空前活跃的环境,为荀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创造了一个充分的条件。然而,面对各式各样的学术流派,荀子并未盲目地吸收或者否定,而是用十分理性的态度,先是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和批判,提出自己对各学派思想的独到见解,然后又批判地继承了前期儒家学派的思想,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批判性地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融合在了一起,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二、荀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隆礼重法

隆礼——国之命在礼。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说截然相反,荀子大胆地提出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这些自然天性的观点,但也明确指出让这些天性自由发展,不加以干涉和引导,那人人都将会贪图一己之私,相互争夺利益,甚至以暴力相对抗,致使社会发生混乱。他认为师长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能够确立起合乎等级制度的正常秩序,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基于性恶论的理论基础,荀子便提出了“国之命在礼”的观点,认为要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礼”是治理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工具,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但荀子在强调以“礼”治国时,并不像孔子和孟子那样注重道德的自律、强调“仁义”。孔孟所追求的道德和仁义,主张要用社会所公认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人要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对他人要有同情之心、怜悯之心,人人都应该是大公无私的,追求利他主义的。而荀子注重的是在道德方面的他律,提倡“礼”,认为“礼”是道德规范,也是礼节仪式。认为人们只有遵守外在的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最终结束诸侯割据的状态,实现天下的统一。

荀子提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认为一个国家的命运与“礼”息息相关。认为一个统治者如果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如果既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当中称霸了。要以德治国才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荀子得出结论说只有尊崇礼法重视道义,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若疏忽礼法轻视道义,那国家就会一片混乱。君王只有隆礼贵义、爱民勤政,才可以治理好国家。

荀子并不象孔子和孟子那样重义轻利。荀子提出用“礼义”道德节制人欲,从而达到养民富民的最终目的。他认为保养生命、取得安定最好的途径,那就是遵循礼义。而君主的以身作则是决定以德治国成败的关键,作为君主,应时刻遵守礼义做好天下百姓的表率,要多向圣王学习,要体恤百姓疾苦,优待正直的大臣,这也是继承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荀子认为“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因此人们必须通过道德修养来懂礼、行礼。任何人通过道德修养都可以成为圣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持之以恒,做善事要积小成大,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行善,并且要向圣人学习,把所学的知识不断付诸于实践。

重法——法者,治之端也。荀子虽然也是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在一些方面也大有不同:荀子在倡导“礼”、提倡人人都要行善积德的同时,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道德并不是万能的,仅仅依靠道德这种内化于心的约束并不足以教化百姓。因此,他在强调德治的同时,也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法者,治之端也”,将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看成是实现国家大治的起点。“礼”的教化必定不足以约束所有人的行为,对于违背“法”的人,荀子也坚决提倡要用“刑”,只有这样,才能给世人以警示,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荀子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对犯罪的人要严厉处罚,要让寻常百姓就憎恨犯罪者且不敢随意触犯律法。对于犯法的官吏,也要依法惩治。这样,“百吏畏法循绳”人人敬畏法律、尊法守法,君主才能把自己的治国理念落到实处。

但荀子也认为,“重法”并不是要实行严苛的法律制度,重法并不等同于实行严刑峻法。荀子力主慎刑,对于违反社会秩序的百姓,首先要对他们进行“礼”的教化,还要帮助关心他们是否有能够谋生的职业,经教化改正恶行之后,就不用施加刑罚,但是对于作恶多端的首领,就坚决要将以处死。他认为统治者贪得无厌、聚敛财富、赋税繁重,这些行为加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负担,使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他也批判当时的统治者胡乱对百姓施加严厉的刑罚而不顾百姓的生死存亡。他认为统治者要合理地运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这样才能让法律发挥其应有的治理国家、维护秩序、安定社会的作用。

三、荀子政治思想的意义

荀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其政治思想从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制度,为了维护君主对人民的统治地位。但荀子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且富有创造性,他的政治思想与先秦时期的各思想家相比,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其思想在当时也更具理性,并且有着自身较为严整的思想逻辑体系。他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同时,使儒家思想更富有时代的价值,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官方恒定不变的意识形态,荀子的政治思想并不似孟子那般充满现实主义色彩,也不似孔孟一般充满理想主义色彩,荀子所代表的是现实主义的精神,他让儒家思想在两汉时期产生了转变和飞跃,使儒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中实现了这种制度性的转化。荀子的政治思想不仅对对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变迁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他的一些思想其君主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荀子的思想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如今,我们已经是民主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再也不像封建社会那样由君主来统治国家。但荀子尊崇礼义、重视法律的治国理念,任人唯德、唯能的贤人治国思想值得我们学习,这些思想都是永不过时,值得我们去吸收的。荀子的政治思想包含了哲学、君臣、军事等各个方面,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其思想只能寄托于贤臣明君,不能够变为现实。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荀子都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荀子是先秦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批判性的继承了前期儒家学派的思想,而且对先秦各家各派的思想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内容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也是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M].郭沫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胡永辉,陈光连.学习与实践.道德教化的实践探寻:荀子思想的现实主义品格[J].  2015(07)

[3]吴默闻.荀子礼法合治思想探析[J]. 浙江学刊. 2015(03)

[4]蔡原野.荀子的政治思想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7

[5]梁启超等,.荀子二十讲[M]. 华夏出版社.2009

[6]费孝通.乡土中国[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左继梅(1997-),女,彝族,云南大理人,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政治学理论专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