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与路径实践

成荣泉 李国卿 刘圣良 唐金丽 丁尧瑶
  
卷宗
2022年30期
南昌交通学院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素质型人才培育,作为素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元素,劳动教育须贯穿于学业始终,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实现。“劳模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厚重的历史内涵、丰富的实践价值,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将劳模精神融入其中,能够为劳动教育提供鲜活的教育资源。本文以劳模精神为着眼点,对了劳模精神进行了内涵简述,并深入研究了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及其实践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劳模精神;精神价值

2022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祝贺信中强调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性,提出当今世界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需要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需要勤学苦练,勇于创新,深入研究,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和智慧。由此可见,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大学生是复兴民族、创建未来的希望,对大学生进行劳模精神培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劳动模范是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是时代的楷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榜样。劳动模范的精神是永恒的,品格是伟大的。作为时代的导向、历史的丰碑,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精神盎然、价值深刻,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高度的实践指导作用。为此,高校应努力探索劳模精神应用于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义和多维属性,深刻把握新时代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科学内涵,从而发挥劳模精神的资源作用,打造劳动教育金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学苦练、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研究方法: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参考文献资料较少,因此本文附带实证调查方式的研究报告作为支撑材料进行辅助研究,实证调查方式包括个人访谈、调查问卷。其中调查问卷采取线上在线调查问卷形式,共发放141份问卷,收回141份问卷,无效0份,进行数据分析。

1讨论关于“劳模精神”内涵论述

1.1生动地实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凝聚着全国公民的共同追求,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调查问卷表明仅有5%左右的同学认为劳模对自己没有影响,这恰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劳模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作为劳动群众,对国家、对职业、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国家层面来看,“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价值愿望和共同理想。从社会层面来看,“法治公正”、“自由平等”是实现人们自由的发展道路,也是激励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从个人层面来看,调查报告显示有86%和81%左右的人认为要做到“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人民群众要通过劳动锤炼意志、塑造品格,做到诚恳待人、实诚劳动。

1.2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坚强、最值得信赖的支持力量,党和政府一直坚持着群众的利益,始终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百年历史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走向了胜利、自由,这一成果是十分艰难不易的。中国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设历史进程中,工人阶级总是勇敢地挑起重担,辛苦劳作,不畏艰险,不断地推进着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劳动模范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是国家和民族的光荣,他们表现出的那种自豪感、吃苦耐劳、奉献精神、忘我的工作激情,充分表现出了广大劳动者的优良品质。调查报告显示有93%左右的同学是对这些劳动模范有所了解的,仅仅有6%左右的同学对劳动模范一无所知,这反映了劳动模范的影响力是非常卓越的、是先进的。

1.3保障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中共中央总书记表示: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绝非敲锣打鼓、喊喊口号就能够实现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途径,只有在不断地奋斗中、进步中,才能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当前,全球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网络与科学技术正以其凸显的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只有建设技能型知识型和创新型相统一的劳动大军,才能真正地完成中国的梦想。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劳动者拥有的知识和才能愈多,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就愈强。“全面提升中国公民,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素养,是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敬业精神、熟练的工作技术,还要具备崭新的战略视野和创造性的劳动思想。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用严谨求实的劳动作风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并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相联系,勇担时代重任,汇聚伟大复兴力量。

2讨论关于“劳模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

2.1作为生机活力,注入大学生劳动教育

劳模精神生成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革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其蕴含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务实精神,勇挑重担、履职尽责的担当精神,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为丰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资源与活力,是新时代崇尚劳动的价值引导。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融入劳模精神,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人生态度、厚植大学生劳动情怀、树立人生目标、实现学生知识内化、展现主人翁意识有积极的帮助。调查报告显示有82%左右的同学愿意参与劳动活动,可见参与劳模活动的积极性是热烈的。除此之外,认为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收获良性价值占据调查人数的96%左右,这足以说明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带来勃勃生机。

2.2作为价值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拼搏进取”是劳模精神价值内涵。劳模精神形成于物质匮乏、生活环境艰苦,广大劳动模范积极探索中国革命、改革创新、时代建设的社会背景下,是工人阶级优良品质的充分体现。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劳模精神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热爱劳动、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充分凝练了传统美德精华。其“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拼搏进取”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纠偏不端正的劳动行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克服大学生不劳而获、浪费挥霍、生活懒散的不良习惯。将劳模精神融入于大学生劳动教育中,能够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笃实力行的意志品质;改善校园风气,创造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有利的校园氛围。据调查报告显示有84%左右的同学希望能通过劳动劳模等相关内容可以提升自身艰苦奋斗精神,以便于在未来迎接挑战时,有更好的韧性。有100%的同学相信劳模精神能给自己的成长带来巨大帮助,可以引导自身正确的成长。

2.3作为课程资源,丰富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的内在条件,也是高校实施五育并举的基本要求。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提高了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视,但由于劳动教育不具备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使得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形式简单、设备场地与实际需求不符、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计不规范等,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而承载着劳模精神的劳模典范,能够通过其事迹的呈现向高校劳动教育者提供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为落实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和体验活动,可将劳模的劳动场所和所在单位作为重要场所,让学生在实际场地下进行参观并模拟练习,激发学生感同身受之心理,从而引发大学生对劳动价值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的深思。

3讨论关于“劳模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实践

3.1以多层次的方式展开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是通过不同方式来接收信息,以及去完成相关的任务,不同层次的方式对于不同的群体来说效果显著且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实践性,而劳动教育更是如此。要想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因此,可通过多层次的方式展开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例如选择合理的实践内容、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等。比如,第一,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是劳模精神的情感归属,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劳模典范,他们都愿意为了追求集体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其英雄气概、大丈夫精神,值得大学生学习。而通过组织志愿者服务,能够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的行为态度,培养大学生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高尚情操;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自由主义和西方个人主义等具有侵蚀性的不良思想。通过组织志愿者服务,学生能够提升思想意识水平。具体的活动内容可以是组织学生深入福利机构、进入医院、社区等公益活动场所;又或者是组织学生参与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城市环境的活动等。第二,以社会调研的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提高劳动意识。大学生身处于校园,与社会的联系相对较少,因此可通过组织社会调研的活动让大学生进入社会,了解党情、国情、民情,感受劳动者的生活,从而培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意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体的活动内容,可以是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乡村、城镇,实地走访,寻访当地劳动模范活动,学习劳模事迹,在实践活动中领悟劳模精神内涵。第三,建设与专业相统一的创新性劳动实践活动。创新是引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才能求得发展。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通过组织建设与专业相统一的创新性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其内在驱动力,爆发学生创新潜能,从而提升学生劳动思维和能力。

3.2创建高水平劳动教育课程

在我们的调查报告中就关于如何更好地让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这一问题中,就有同学提出了要创建高水平劳动教育课程,这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高水平劳动教育课程与一般的理论课程不同,劳动教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又要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成果,基于此,可通过创建高水平劳动教育课程的方式进行。高校对于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要科学地指导、有效管理、规范操作,还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征,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一和大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者可以指导他们参与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组织类似“劳模事迹大家学习”、“身边的劳模”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端正其劳动观念。对于已经有所稳定的大三大四学生,应重点关注其参与社会性、公益性、职业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主要内容可对本行业的劳模典范进行推广,让大学生既可以向劳模学习,又可以从劳模的职业技术中汲取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3.3营造校园与社会劳动教育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非只是课堂上的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营造学生所处的环境氛围。“劳模精神”形成于社会,为社会服务,因此,将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营造校园及社会劳动教育氛围,提高劳模精神教育的效率与质量,传播劳动最光荣的观念。首先,通过利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劳模群体及其精神层面;利用世界青年技能日、劳动节,组织劳动或公益服务活动,基于对劳模事迹的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劳模精神,促使大学生以劳模精神作为自身的劳动指导。其次,通过创造激励机制,让劳模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创新上有平台、经济上有实惠、发展上受重用。激励机制可由地方政府制定,向劳模倾斜医疗补助、荣誉津贴、优惠待遇等方面政策,做好困难劳模帮扶工作,倡导全社会关爱劳模。基于文化建设层面,除了高校以外,还需联动企业、政府、公益组织和社区,在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劳模精神,着力打造劳模事迹人人讲、劳模精神人人学、人人争当劳模的社会氛围。通过上述方式,可促进劳模精神宣传,并将其作为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资源和方式,引导学生向劳模学习,培养其甘于牺牲、乐于奉献、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

结语

劳模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崇高品格;作为引领中华民族时代发展科学的、文明的、先进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劳模精神,让大学生懂得“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道理,进而用劳动创新思维、塑造品德、强身健体,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4-28)[2022-04-20].http://www.gov.cn/ldhd/2013-04/28/content_2393150.htm.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4]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0-11-25(1).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