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的报道方法及对记者的能力要求

——以2022年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例

张跃武
  
卷宗
2022年31期
哈尔滨日报社

摘要:2022年,全国各地迎来了四年一度的“省运会”年。作为一项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省运会承担着为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选拔各项目后备人才的任务,也是各个省级单位下属地市(区)体育综合实力集中展示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何报道好省运会,将更为全面、时效性强的讯息传递给广大受众,对于体育记者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并深度研讨的问题。

关键词:地方赛事;体育新闻;采访报道;采访技巧

前言

省运会等省级综合性体育赛事对于各个专业体育媒体及各媒体的体育板块记者来说,从前并不是报道的重点。但由于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的传播,国内的体育传媒圈普遍面临着赛事资源贫乏、出国采访风险系数不确定等不利因素。加上近几年国家层面对于全民健身领域的关注度普遍提高,国内媒体对于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的报道力度也在逐年加大。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如何报道好省运会这样的地方性赛事,也成了媒体圈逐渐重视、探讨热度逐渐走高的话题。

本文将以2022年进行的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例,深度剖析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与国际性综合体育赛事的不同点及在报道方面的侧重点的区别,并探究在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报道中如何用最适当的方式,收获最大的报道效果。

一、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的特征

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又称地区综合体育赛事,是体育赛事按照赛事级别和门类分类中的一项。相比于国际性综合体育赛事,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有着自身明显的特点。

以省运会为例,作为省级赛事中的唯一一项综合性体育赛事,省运会可谓是各个省级单位下属的地市级地区充分展现体育综合实力、水平及发展潜力的最好平台。而它相对于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性综合体育赛事来说,有着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比赛时间较长

一般来说,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亚运会及全运会因场地资源较为丰富,所以其举办时间较为集中,一般为15-18天。而大部分省、市的省运会由于包含了冬季项目和夏季项目两部分,加上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其比赛时间往往较长,并特别分散。以2022年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例,其冬季项目比赛从2021年12月份就已经正式拉开帷幕;夏季项目的比赛也从2022年8月初正式展开,并持续到了当年的9月中旬结束。比赛的整个周期长达10个月之久,且比赛地点也较为分散。

(二)参与赛事的人员规模较大

虽然相比于奥运会、亚运会一类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省运会每个单项的参赛人数无法与其比拟,但由于项目覆盖面较广,且按年龄分组的组别较多,参与省运会比赛的运动员总数并不少于国际性体育赛事,反而有可能更多。

(三)参赛运动员年龄较小,且名气不足

由于肩负着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拔体育项目后备人才的重任,所以省运会参赛运动员的年龄普遍偏小。而且除了少数年少成名的名将,以及部分项目根据规则招募的超龄运动员外,其余参赛选手普遍为初中和高中在校生,名气较参加国际性赛事的运动员普遍较低,“明星效应”略显不足。

(四)比赛突出群众参与性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逐步深入,近年来,省运会也跟随全运会的潮流,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开展较为普及的项目上开设了群众组的比赛,突出了“全民参与”“全民省运”的理念,也让更多普通人走上了省运会的赛场。

(五)观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较低

近年来,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原因的限制,加上省运会参赛人员的名气不足,造成了赛会与普通民众的互动性较低的局面。为此,承办城市也希望通过省运会的成功举办,传递其城市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希望借助省运会的举办,在体育场馆建设、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对记者能力的要求

由于与国际性综合体育赛事在各个方面存在的如上差异,在报道省运会为代表的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时,对记者在能力上的要求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虽然赛事级别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但对于记者能力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在一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要求记者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储备

由于省运会的赛事举办地点相对于奥运会等赛事更为分散,举办时间也相对较长,这就要求记者在体力和精力上都有更强的储备,才能顺利地进行省运会的报道。

以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例,虽然开、闭幕式之间的比赛时间只有8天,但算上冬季项目,省运会举办的时间足足有10个月之久。单从夏季项目持续的时间上看,比赛举办时间也超过了两个月。而在这两个月之中,多项赛事的举办时间发生重叠,比赛地点也相隔较远,且各项赛事之间没有间隔期。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中,如果没有好的身体作为后盾,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这类赛事的报道工作,对记者的体力和精力的要求可以用“苛刻”来形容,更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并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有可能出色地完成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的报道工作。

(二)要求记者有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储备

相比于单项体育赛事,以省运会为代表的需要媒体重点报道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往往包含了门类众多的体育项目,甚至会有一些在奥运会和冬奥会上不会出现,但在民间却十分盛行的体育项目。

以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例,冰盘首次作为正式项目进入省运会赛场,但却甚少有人对该项目的规则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寻找相关资料和专业人士,对于该项目的规则及其起源、发展有深入的了解。而面对纷繁复杂的项目和规则,除了要求记者在赛前做好精心准备的同时,也要有较为丰厚的体育专业知识储备,以免忙中出错,因技术术语表达不准确而让受众贻笑大方。

(三)要求记者有更好的记忆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底

不同于大型体育赛事完备的赛事转播体系和丰富的信息共享资源,以省运会为代表的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的采访往往需要记者在没有辅助力量——如视频回放、比赛过程描述的前提下,独立进行赛事的报道工作。这就要求记者有很强的记忆力,可以准确地记录赛场内关键节点发生的重要事件和细节,以便在稿件中进行描述和采写。

此外,由于近几年疫情防控等因素的影响,省运会等地方性赛事往往采用空场,即没有现场观众观战的方式举行。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稿件的过程中,拥有极有现场代入感并精炼的语言描写现场发生的状况,让广大体育爱好者通过文字感受比赛现场的气氛,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记者语言功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要求记者有敏捷的反应能力和极快的写稿速度

作为新闻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时效性是各类新闻必须要保证的重中之重,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也是如此。由于没有现场转播、观众及完备的信息发布平台,新闻媒体往往掌握着省运会各类信息发布的第一手资料,也抢占着赛事信息发布的第一手资源。这就要求在现场进行采访的记者能在比赛结束后第一时间向读者及观众传达出准确、及时的赛事信息,让广大受众掌握赛事的进展情况,对于记者写稿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在赛场上通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或意料之外的插曲,要求现场记者对此有极高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判断其对于比赛走向及结果的影响,以及赛后提问和采写新闻时是否要将其作为重点进行阐述。这对于一位记者的临场反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五)要求记者有较强的采访技巧

由于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的参赛运动员年龄普遍较小,且多为名气和影响力偏低的年轻选手或学生运动员。如何在他们身上发现新闻点,采写出更有故事性和人情味的报道,对于记者的业务能力,尤其是采访技巧、发现新闻的敏锐性和敏感性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亲和力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认同,它不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体育采访中,尤其是面对年轻人的体育采访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由于参加省运会的运动员普遍为年龄较小、比赛经验不足的小选手,往往缺乏被采访的经验,有时采访难免会陷入记者提问了一长串问题,被采访者只用简单的一两个字回答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记者有很高的采访技巧,尤其是亲和力方面,让对方很快地相信自己,放下戒备地打开话匣子,主动说出记者所提问题的答案,对于记者采访技巧和亲和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采访过程中,记者要时刻注意不摆架子,要和被采访者平等地交流,并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得当。在人物采访中,还要注意与被采访者共情,做到换位思考,公平公正地传达出被采访者在言谈举止间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深藏在话语表面下的真情实感。

(六)要求记者有在赛场上发现亮点的能力

虽然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中,参赛选手的名气不算大,但在裁判队伍和现场组织者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明星级体育人士。抓住这一人群的亮点,并对其进行采访报道,将有助于提升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的整体报道质量,让赛事的采访和记者撰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有爆点和流量。

以哈尔滨日报对于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的报道为例,在排球赛场上,记者发现了一位身高1.92米的长腿美女,她曾作为中国国青女排的主力副攻,夺得2011年世青赛的第三名,拥有一定的流量和名气。最终,哈尔滨日报记者将她作为本届省运会排球比赛报道中的第一个人物进行采写报道,并写出了《1.92米女裁判,想低调都难!》的报道,在《哈尔滨日报》、冰城+App等媒体平台上进行刊发,收获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也成了当时省运会的报道定下了“故事性+人情味”的报道基调。而记者在这篇稿件采写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发现亮点的能力,也受到了业内人士及体育人士的一致点赞。

(七)要求记者有透过赛事表现地域文化内涵的能力

一场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除了完备的赛事组织外,承办城市也会赛会举办的契机传递其城市文化的核心价值。这就对记者对于主办地文化的了解和深刻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透过赛事本身,将承办城市想要传递给广大受众想要了解的文化内涵同时传递出去,并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报道内容进行呈现,对于一个记者的综合能力是非常严苛的考验,要求记者不但要在采访过程中有发现文化内容特质的慧眼,还必须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够增强受众对于主办地文化了解和认知的深入程度,也才能满足广大受众对于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报道内容丰富性的要求。

三、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报道的特殊技能

由于时间战线较长、覆盖地域较广等显著特点,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除了要求体育记者有已经在上文阐述过的能力外,还需要有以下这些“特殊技能”。

(一)集传统媒体及新媒体人技能于一身的能力

由于省运会这类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往往需要记者在更短时间内采写出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报道,这就要求记者除了拥有传统媒体较为过硬的写稿能力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图片及视频拍摄能力,有时甚至要求记者以出镜采访人的方式进行视频的拍摄和剪辑。这对于记者综合能力,尤其是新媒体技能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虽然在图片和视频质量上无法与专业的摄影或摄像记者相比,但记者可以凭借更快的发稿速度和新媒体思维,以及在现场进行报道的优势,弥补专业水平上的不足。同时,这也要求记者的短板不能太短,否则也将影响报道的整体质量。

(二)丰富的人脉资源

由于在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在同一时间段开展的不同项目赛事较多,举办地点较为分散,且受疫情防控等因素的影响,给记者采访造成了非常多的困难。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相关体育主管部门或宣传部门进行解决,有些却需要记者在短时间内找出办法破解,对于记者的反应能力及人脉资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以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例,由于部分比赛场馆设置在高校体育场馆,而各大高校对于疫情防控的把控通常比较严格,这就需要记者调动多方资源进行沟通,从而进入比赛场馆,对比赛现场进行生动、深入及全面的报道。对于自己无法抵达的比赛现场,记者也需要通过日常采访的积累,寻找对于赛事比较熟悉的内部人士,协助记者完成赛事的新闻报道及采写工作,做到报道内容的全面、丰富。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省运会等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的级别远远不如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赛事,但对于记者综合能力的要求却丝毫不逊于甚至超过对采访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综合体育赛事记者能力的要求。除了对于体育记者常规的能力要求外,报道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往往需要记者拥有更敏锐的新闻敏感性、更迅捷的反应能力、更快的新闻写作速度,以及更为全面、系统且高瞻远瞩的全面策划能力。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报道难以做出像国际性赛事那样出彩的“爆款”,但作为各地方体育运动后备人才涌现的最佳平台,省运会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也更应该被广大地方媒体的体育板块所关注。若能将省运会等地方性综合体育赛事的精彩完整、全面地展示给受众,相信对于地方媒体优秀体育记者人才的储备也是一种积极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柯.浅论如何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亲和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5(03):130.

[2]张征.新闻采访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D].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郭讲用.体育新闻深度报道.[D].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跃武(197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哈尔滨日报社文体新闻中心主任(副高级职称);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