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无人机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方法探索

刘咸超 郭容 宋宁 串俊刚 程艳奎
  
卷宗
2022年33期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新兴专业,新兴专业在面临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总会有一些新的难题与困境需要破解,本文以作者所在的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与四川一电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的产教融合为例,阐述了地方高职院校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快速提升无人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无人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一电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的各自优势,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一电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产教融合合作协议,双方组建无人机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同时组建了无人机产业学院理事会,负责无人机产业学院的具体事宜的运作;组建了地方无人机职教联盟,整合地方关于无人机方面的中职、高职、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资源,形成合力优势;组建了无人机专业发展委员会,负责无人机产业学院的各项改革与发展。自2021年无人机产业学院组建以来,成效显著,成果突出,主要做法有:

一、构建无人机职教标准体系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在无人机产业学院理事会的领导下,将一电航空的无人机应用标准和一电航空的职业培训标准体系转化为无人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标准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建设无人机8大职教标准体系,以高标准体系培养了一批无人机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是专业建设标准体系。校企共同将一电航空无人机产业的用人标准、岗位标准、技术标准、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等,融入到学院的无人机专业建设标准中,进而推动无人机产业学院专业标准与企业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形成标准并推广。

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体系。校企共同将一电航空无人机产业的培训标准、职业标准、人才需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相结合,制订修改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标准并推广。

三是毕业生质量标准体系。校企共同将一电航空的用人标准的任职要求、技能要求等与学院毕业生质量标准相结合,改革更新毕业生质量标准中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形成标准并推广。

四是核心课程标准体系。校企共同将一电航空企业岗位中的核心技能,对应到专业的核心课程,构建无人机专业特色教材、教学资源库,形成核心课程标准体系并推广。

五是专业教师标准体系。校企共同将一电航空企业工程师的职业操守与岗位核心技能,对应到专业教师标准中,实现专业教师标准融入企业工程师的岗位标准,形成标准并推广。实现教师双师型的发展,促进培养适应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六是专业装备标准体系。校企共同将一电航空的无人机产品引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引入行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形成专业装备标准并推广。

七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体系。校企共同将一电航空实习生标准引入学院专业顶岗实习标准,依据一电航空对实习生的要求制订实习计划,形成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并推广。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的直通,让实习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才发展、更加地贴合企业用人需求。

八是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体系。校企共同将一电航空技术型人才发展模式与学院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相对接,实现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以企业的技术型人才发展通道为依据,开发并配备中高职衔接教材,形成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并推广。

二、共同举办技能竞赛

根据企业生产和学院教学的需要,无人机产业学院每年举办由一电创新冠名和参与的各类无人机技能竞赛,由企业和学院共同组织和评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无人机产业学院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并深刻掌握无人机方面的实践技能,同时也锻炼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并能够有效宣传无人机专业,提升专业的知名度。

三、重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

与一电航空在共同确定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基础上,以无人机组装、调试等典型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为依据,结合本地区无人机产业链的发展,与合作单位、行业协会等交流,共同打磨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建设期重点打造《无人机飞行原理》《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无人机图像处理技术》等6门优质核心课程,并根据岗位技能要求主编了10本左右适合无人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教材。

四、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

在无人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整合一电航空的教育教学资源,将无人机产业学院下设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指导、学习评价等整合处理,以《无人机飞行原理》《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等6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核心,建设无人机产业学院专业全部课程的电子教案、实训案例、教学录像、试题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校园网络实现网络资源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一个性能稳定、功能强大的自主学习平台,进而形成开放集约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建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技能素养大幅提升,顶岗实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数达到100%,企业满意度96%以上,学生"1+X证书"获证率达到95%以上。当然,无人机产业学院目前在运行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如企业参与时热时冷、相关政策不明朗等问题。但是通过探索建设,作者认为,通过搭建无人机产业学院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校企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深度产教融合,是地方高职院校进行无人机专业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方法和途径。

基金项目: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项目“探索产教融合的无人机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RWKY21YB-09)”。

作者简介:

刘咸超(1987.6-),男,四川宜宾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无人机应用技术。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