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职业本科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药剂学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职业本科生药剂学课程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人才,因此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药剂学课程人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分析了职业本科药剂学课程现状,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对策。通过校企合作下的职业本科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直接就业。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本科生;药剂学课程教学
课题项目:职业本科药剂学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实践。 项目号:Hnjgzc2022-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海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
引言:制药工程一直是中医药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广泛的应用范围、多学科和跨专业,因此也是一个应用性和技术性专业。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平时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如果教学过程脱离实际教学,只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接受枯燥的知识,教师无法有效地传授知识,教学效果很差。国家要求职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成为国家药品生产线上的重要人才。
一、基于职业本科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药剂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缺少专门的实训模拟基地进行辅助教学
在职业本科药剂学课程教学课程中,实践性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学生单纯掌握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就职业本科学校药剂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而言,教授实践课程的能力并不高,因为大多数学校的医疗公司设施很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由于学校的资金链不强,药剂学课程教学设备和实验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此外,学校还缺乏独立完整的模仿训练基地,因此很难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课程。相关专业中的药剂学课程的相关实践教学,一直受众多影响因素而导致教学条件不合理,不同的职业本科学校开展的活动,都存在着总多差异。想要改变如今的现象,大致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建立相关组织,定期开展科研项目;采取多种教育的特点,合理化职业学校学生的成绩;重点跟紧实验相关设备和车间的构建,努力为国家提供更多栋梁。
2.药剂学课程无法更新,教师人数过少且缺乏力量
职业本科学校药剂学课程的现状是,教育任务已经很重,但由于教师水平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陈旧超过0.5%,无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进。同时,缺乏专门的教师对职业本科学生进行实践教育。职业本科学校的教师水平普遍不高,合格教师较少。学校无法与实际的社会企业直接沟通互动,这使得学校教育的学生往往与社会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缺乏新技术引入课程的过程中,学校教师的素质未能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
二、药剂学课程数字资源库的构建
构建中医药学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是:①按照药学的教学目的,对中医药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观点出发,探讨相应的知识表达方式;②通过对现有的数字素材和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对已存在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再创造;③建立基于中医药物学科知识结构的数字资料网络化管理体系,建立章、节、知识点三级分类;④将数字资料按章节顺序上载到资料库中;⑤构建教学资源评估系统,并依据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评估和回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数字素材库的构建要以数字素材为中心,注重知识表达,包括数字素材、数字素材网络、数字素材库评价等三个部分。
1.数字素材的建设
构建的内容主要有:①收集和过滤已存在的材料,并将劣质或重复性材料排除;②运用数字photoshop、绘声绘图等手段,将已存在的材料加以处理,以适应教育的要求;③创意材料的创作,这类材料的建设投资大,成本高,老师要做好材料的设计,可以和专家组织合作,也可以动员同学一起来完成。
2.数字素材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开发
为了适应不同群体对教学资源的特殊需求,也就是根据需要,及时地为学生们提供教学内容和便利的查询服务。该系统是我国中医药剂学课程网上教学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网上教学资源的集中存储和使用。通过与各高校图书馆的协作,建立易于使用数字的数字资料资源库,建立友好的用户操作接口,明确的分类(或导航),知识关联和易于查询是其核心技术。在此过程中,要做到上述的工作,不仅要考虑到资料的特性,还应注意到资料的名称、简介、关键词等方面的标记。
3.数字素材资源库评估体系的构建
为了确保数字教材资源的质量和满足课程飞速发展的要求,必须从使用者的视角来构建与之配套的教材评价系统;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了解资料库的利用与管理情况,不断完善资料库。
三、基于职业本科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药剂学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实践
1.构建基础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本课程框架的大致流程如下: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学思想,首先研究和分析药剂学课程的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特点及其典型作业特点,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然后深入分析制剂生产技术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确定了职业核心技能,再以必备的职业基础技能为根据,确定了药剂学课程职业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
重新梳理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调查研究、行业专家论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重新筛选实践教学实训项目,与医药企业合作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校内实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验证性实验与三性实验相结合,注重把学历教育内容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相融合,注重将学校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样就可以解决许多毕业生到企业相关岗位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对其进行上岗培训的老问题。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训练,实现实训项目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校企备作,共建校内外实验基地
以制剂生产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内容,通过校企合作或合作办学的方式,引进行业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和共享,共同开发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实训室模拟GMP厂房进行建设,营造GMP厂房的真实工作情境与职业文化氛围。让学生一进入实训室就能感受到职业岗位的文化气息,体验到真实的工作情境,这对于学生从心理上尽快上岗和适应现代制药企业管理是十分有帮助的。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工程师、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来校授课,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敬业精神,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教师又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东西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主动与企业接轨、与市场接轨。模拟GMP厂房除了可以让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外,还可以为医药行业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提供条件。建立学校与兄弟院校、医药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单位的开放式共享机制。
3.通过校企合作的方法对学校发展做出评估,并且把校企合作的模式深化
对每个学生而言,判断每个学生优秀程度的首要因素就是每个学生的教师,于是教师便成为了主宰着每个学生成就的人,不过单纯地采用这种评判每个学生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对每个学生的方法也将会出现了变化,因为它并不单纯是对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状况做出评判,而更多的是对每个学生才能的实际状况做出评判,从而形成了双重评判准则和系统,评判结果才会更加客观真实与正确。
4.校企备作,共建校内外实验基地
以制剂生产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内容,通过校企合作或校校合作办学的方式,引进行业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和共享,共同开发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实训室模拟GMP厂房进行建设,营造GMP厂房的真实工作情境与职业文化氛围。让学生一进入实训室就能感受到职业岗位的文化气息,体验到真实的工作情境,这对于学生从心理上尽快上岗和适应现代制药企业管理是十分有帮助的。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工程师、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来校授课,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敬业精神,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教师又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东西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主动与企业接轨、与市场接轨。
5.各渠道开展学习,扩大教学范畴
职业本科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参观活动,带领相关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的各班级同学,共同参观各大药物制造企业公司,引导学生了解制药公司的日常管理等。某些职业院校选择到药物企业,邀请相关药物方面的权威专家,进入学校为同学们传授经验,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相关知识水平,还有可能跟随教授进入药物生产加工的车间,提前感受到药物制品生产的真实场景。通常相关专业的课程较少,但是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却不少,药剂学课程也不例外。职业学校针对这一现象决定,除了正常课程时间内开放相关实验室和模拟车间,额外在课外时间也开放实验室及模拟车间,制药工程专业的同学能够自主学习,弥补课堂上实践不够造成的遗憾。
结语: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数字教材资源的质量和满足课程飞速发展的要求,需要三位一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校企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职业本科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药剂学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库,从而推动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推动。
参考文献
[1]浦绍且,李雯.浅析职业本科学校药剂学课程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7(20):152-153.
[2]王振涛.专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42-43.
[3]王平.试论高职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教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6):114-116.
[4]李辉.新时期高职高专药剂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12):46-47.
[5]韩萌萌.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本科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J].真情,2021(10):2.
[6]王颖.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本科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 2020(6):2.
作者简介
代德财(1985—)男,汉族,黑龙江省伊春市人,硕士研究生,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副教授,研究方向:药学、天然产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