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角色象征意义之研究
摘要: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功德圆满的故事。
关键词:四大名著;现实主义;角色象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德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角色象征意义之研究》 课题编号:2022DZZS096
《西游记》的故事由唐太宗贞观年间和尚玄奘从长安出发,徒步游学到达印度并带回657部佛经而轰动一时的历史事实逐渐演化而来,后经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将玄奘此行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书为《大唐西域记》。在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之前,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汉族民间的传说以及话本、戏曲、杂剧等已不下几十种之多,还有了比较成熟的版本《西游记平话》。那么吴承恩为什么还要倾尽心血去著述这部《西游记》呢?
一、吴承恩缘何写作《西游记》
1.1从当时整个社会现状的层面来讲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与开国之初已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奸臣当道、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经济上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
1.2从作者个人人生遭际层面来讲
吴承恩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名字的原意是“上承皇恩下济黎庶”。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家境清贫,但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神话故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在当时素有“才子”之称。但吴承恩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挫折,屡试不中,科考之路可以说是失败至极,直到嘉靖时才中举为岁贡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吴承恩迁居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维持生活;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吴承恩出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没有给“人事”,也就是没有给上司送礼,再加上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也不会攀缘附会,一意孤行,又完不成上司规定的征赋指标,一年不到就被人诬告并被关进大牢,后来在好友李春芳的帮助下才得以出狱,但此时的吴承恩已看透了官场的险恶、官僚体系的腐败,愤而辞官,一生不得志的吴承恩的愤怒终于全面爆发,便毅然决然抛弃所谓的高官厚禄,从此远离官场,绝意仕进。由于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吴承恩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及腐败官僚体系的认识,但作为文人的他又无力奋起反抗,这便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闭门专心著述,吴承恩下笔如神、落笔成刀,将宗教的虚伪、人性的复杂、自由的束缚、官僚体系的腐败都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终于写成不同以往的、奇幻瑰丽的不朽名著《西游记》,并因此而独步文坛。由此推想,吴承恩这个名字大概也是笔名,因为吴承恩谐音“勿承恩”,意指勿要向权贵低头承受所谓恩泽,从这一点看,其心志已大白于天下。
二、大刀阔斧来改造赋予人物形象更鲜活
以前版本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有关话本、戏曲、杂剧繁多,并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吴承恩要想再写出一部惊世骇俗、石破天惊的类似作品,就必须对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甚至是脱胎换骨般的全新再创造,赋予其鲜活的“灵魂”,吴承恩无愧对“才子”的名号,果然创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奇幻瑰丽、寓意深刻的吴氏《西游记》,并在小说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经典人物形象,比如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白骨精等,尤其是创造出了一个形象鲜明、特立独行、人见人爱、勇敢无畏、嫉恶如仇、神通广大、富有反叛和抗争精神的孙悟空。
之前版本的孙悟空使用的兵器一直是戒刀,之所以给他配戒刀的原因,戒刀,便是提醒他“割断恩爱”,不起凡心,可见,之前版本中的孙悟空总是凡心不死,贪吃懒惰好色,有点儿像猪八戒,目的当然是以此来衬托唐僧的伟大,因为之前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中,唐僧一直是主角,而孙悟空只是一个配角;吴承恩将孙悟空用的戒刀换成了全新的如意金箍棒,除了以此来淡化唐僧西天取经故事的佛教色彩外,更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了吴氏《西游记》的主角是孙悟空,小说通篇表现的都是孙悟空(即心猿)从懵懂到叛逆再到超脱的心路历程。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是有慧根的,不再需要戒刀去提醒。因此也可以这么说,整部《西游记》就是孙悟空的“心灵成长记”,历经磨难、不断突破,最终达到了“如意”的境界; 另外,在唐僧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与以前版本也大有不同,几乎来了个大反转,以前的版本都把唐僧作为主角,唐僧一直是个智者、长者形象,但在吴氏《西游记》中,吴承恩却把唐僧塑造成了一个胆小、固执且容易上当受骗的和尚,用孙悟空的话说就是一个脓包——思想迂腐、良莠不分、软弱无能、固执己见,还一直挟制着孙悟空(孙悟空的言行一不如唐僧之意,他就默念紧箍咒使孙悟空屈服听话)。对于小说人物的创造仅举此二例,最重要的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一大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全书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吴氏《西游记》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作品讽刺幽默,富有批判和反抗精神,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叫板腐朽、鞭挞丑恶,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西游记》问世后在明朝一直遭到封禁。但乌云遮不住太阳!作为一部奇幻瑰丽的伟大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更因其极具鲜明的思想性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性,使其一跃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美国大百科全书》就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也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如果说《水浒传》道尽了民间疾苦,《三国演义》聊尽了官场百态,《红楼梦》说尽了文化内涵,那么《西游记》就是直剖灵魂的照妖镜,他看尽了人心!整部《西游记》,纵使恶佛妖道劫无边,但是却有一片净土使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触及的,那就是——人心!它们可以试探、操纵人心,却无法看透人心。只有心里的净土,才是自己做主的、永恒的天国。
吴承恩写《西游记》真正的目的是要批判,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仿佛距离现实最远,但其实它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了诸多现实问题,誓要将批判进行到底的吴承恩不可能直抒胸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不允许他直接揭露皇帝的昏庸无能、不务正业和无耻堕落,也不允许他攻击官场的腐败黑暗和相互倾轧,所以,吴承恩笔下的妖魔鬼怪、各色人等大都是有深刻隐喻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那些有背景的妖精无论犯下多大的恶,最后都被带走了,而那些没有背景的山精野怪,就难逃一死了。这就是有背景和没有背景的区别,这其实也是对当时官场的一种折射,更是深刻刻画了一种官场现象。
三、唐僧师徒四人角色的象征意义
那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角色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呢?
唐僧是皇帝的代表。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四人取经团队中,唐僧具有绝对的权威,无论他说的话是对还是错,从来无人敢反驳;他做的决定,无论是否合理、正确,也无人敢反对——即使反对也不管用,俨然就是皇帝老子的那一套作派——“金口玉言”、偏听偏信、独断专权、不听劝告、固执己见,还动不动就动用自己所享有的特权——念紧箍咒;再就是,唐僧既胆小怕事又容易上当受骗,昏庸无能,还不听孙悟空的良言相劝,只信那些谗言鬼话,这岂不是当时封建皇帝的真实写照?所以说唐僧是皇帝的代表再恰当不过了。
孙悟空是吴承恩的代言人,更进一步说,孙悟空就是吴承恩本人。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当然有根据。《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结尾处有一首诗,如下:
伏逞豪强大势兴,降龙伏虎弄乖能。
偷桃偷酒游天府,受箓承恩在玉京。
恶贯满盈身受困,善根不绝气还升。
果然脱得如来手,且待唐朝出圣僧。
在这首诗中,作者吴承恩的名字赫然在目“受箓承恩在玉京”,而这首诗感叹的,也正是孙悟空的身世遭遇,吴承恩把自己的名字嵌入其中,其与孙悟空同命相怜的情愫一目了然!孙悟空神通广大、独立无羁、慧眼独具、勇敢无畏、敢于斗争、个性张扬,充满反抗和斗争精神,但却一直被玩弄于鼓掌之中,空怀改天换地之雄心,却难以施展远大抱负,这与吴承恩怀才不遇、穷苦困顿、官场遭嫉,何其相似!所以说孙悟空代表吴承恩本人绝非凭空臆测,而是有着充分依据的。
那么,猪八戒又代表什么呢?猪八戒代表当时的市侩形象。猪八戒的形象滑稽可爱、性格贪吃懒惰爱睡,但是立场不坚定,思想也游移不定,一遇危险就想逃避,一遇困难就想散伙,一有好处就想独占,一见美女就想沾边,还总给领导瞎马骑,干一点儿脏活累活儿就要抱怨,活脱脱一个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俗不可耐的市侩形象,但吴承恩在《西游记》一书中却把猪八戒塑造成了一个富有喜剧色彩的角色,对他没有太多的贬抑。
沙僧又是哪类人的代表呢?沙僧应该是普通凡人的代表。沙僧原在天庭的官职是卷帘大将,该官职为吴承恩在《西游记》一书中所独创,该官职大小不值一提。沙僧个性憨厚、忠心耿耿、正直无私、自觉向善、中庸求全、循规蹈矩,他在取经路上的工作也不太重要,无非就是牵牵马、搬搬行李,因为沙僧的工作不需要多大能力,也不需要多大本事,更不需要很多人脉,但是需要沉稳、守得住寂寞、踏实少言、任劳任怨,因此,沙僧在唐僧西天取经的大业中并无多大作为,只有些许苦劳而已,作为苦行僧的他就是一个略带忧伤悲情色彩的普通凡人形象。
四、《西游记》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研究《西游记》以及唐僧师徒四人角色的象征意义,能够揭示《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的历史价值,同时,在今天也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影视剧《西游记》突出了神话,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西游记》原著突出了讽刺、批判和反抗,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尤为可贵。孙悟空敢于无所畏忌地挑衅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向封建最高统治者发起猛烈冲击,孙悟空那种嫉恶如仇、不畏强权、追求真理和正义、奋起反抗、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尤其难能可贵,值得充分肯定和赞扬,也因此,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在小说的历史长河中,必将永远闪耀着熠熠光辉!
五、小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更应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顺应时代潮流,追求自身价值和意义,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以一己之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一个人,无论你能力是大还是小,也不管你地位是高还是低,都必须心存善良、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追逐光明、驱除黑暗、反对邪恶,做堂堂正正、大写的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生。
总之,人是要有追求和信仰的!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也不管时空怎样变换,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尊严的、大写的人,要永远信仰真理,追求光明和正义,要永远和真理同行,要始终与正义同在!
作者简介
钟发庭(1969.1-)男,汉族,山东临邑人,专科,小学高级教师,校长,哲学社会科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