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学情分析及对策研究

李树文
  
卷宗
2022年35期
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必须对教育对象,也就是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对如何开展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进行对策研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学情分析;对策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理念,因时、因势科学分析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法治素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肩负着面向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多个方面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2019年,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第一所公办本科职业教育院校成立。可以看到,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定位,高职高专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快速增加,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21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含独立学院164所),比上年减少11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比上年增加11所;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比上年增加18所;高职本专科院校比重超过我国高校总规模的百分之五十,高职大学生已成为当代在校大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难点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展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落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这一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课程。新时代,职普分流,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即有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特点,总体上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在开展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客观进行学情分析,开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一)学习基础多样化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多样化,通过高考、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社会招生等多种形式构成,相对本科院校,学生对学习重视度不够高,学习成绩低,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够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紧迫性缺乏,是高职院校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成绩呈现出忽高忽低、持续走低、出现偏科、断崖式下降等特点,反映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高职阶段重视学习及学习的过程及收获。

(二)网络依赖程度高

新时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互联网信息覆盖下成长起来的00后高职大学生,同样体现了对网络的依赖,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对手机游戏的网络依赖。短视频爆发、流量思维的时代背景下,短视频的传播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影响学生思考意识、思考时间、影响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系统性。同时,信息化、互联网时代,学生能够快速获取信息,被动接收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各领域相关信息,无形当中对拓展学生认知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平台以各种形式为载体向学生传递、输送多种价值观,学生缺乏价值观辨识力。

(三)重技能轻理论

在思政课教学中,高职院校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技能培训轻视理论学习,特别是轻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职普分流背景之下,学生大多被动分流到职业院校,在学生主观认知层面认为职业院校需要学习一门专业技术,通过技术谋求一份专业工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喜欢参与专业技术实践操作环节,对课堂理论教学不太感兴趣,而且认为思政课和学习专业技术无关,采取忽略或应付的学习态度,为思政课课堂教学及教学效果带来极大挑战。

三、针对学情开展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对策研究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呈现的差异化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下,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将时代特征、教材理论体系与学生实际学情具体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客观分析并改善目前思政教学的薄弱环节

目前思政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政治性标准还是师德师风标准,都需要思政课教师有学识高度、视野宽度、严谨态度在学生看来略显过于高大上,高职大学生更加网络化、生活化,略显处江湖之远,二者需要恰当的衔接;

思政课的教育方法手段与当代大学生全新的吸收方式不能很好地衔接。部分教师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全讲授式、写板书、念PPt,高职大学生则希望故事性强、有趣有料、通俗易懂、沟通交流,教学过程中需将二者有机结合;

课程体系设计与高职大学生网络化、图像化、通俗化的需求存在差异性。不论是一门课程的教材还是一节思政课,都有相应的理论框架,作为一个体系去呈现,体现学科和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是教学对象不具备系统性认知,这种认知层面的不匹配虽然不是教材和教师的问题,但确实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现实问题;

信息化时代,教师信息化能力与高职大学生“互联网+”的网络思维的信息差距。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学术理论和实时信息及热点事件,高职大学生更加关注事件本身的热度及趣味性,缺乏系统性思维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需通过自身职业素养找到二者结合点,提升学生素养。

(二)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

课堂教学虽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但更应该遵循“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不能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思政课的性质,忽视教师的要求和作用。“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任课教师必须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政治要强”,旗帜鲜明讲政治,满足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性要求;

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做到“自律要严”“情怀要深”“人格要正”满足师德师风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法律专业、哲学、社会科学类知识,满足专业要求;

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熟悉教材、能够灵活驾驭教材、有科研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格局视野,具有创新能力,业务精湛、学生喜爱,满足“业务要强”“视野要广”“思维要新”的业务能力要求。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学情和目前思政教学的薄弱环节,以专题式为主要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式、情境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探究式、设问答疑式、归纳演绎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专业的思政理论知识用多种方式让本来基础薄弱的学生愿意听、设法想、敢于说、勇于辩、勤于析,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获得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将“立德树人”任务与学生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相统一

思想政治课的魅力不在其政治性多强,理论性多专业,而在于能满足高职大学生在人生宝贵的大学阶段的政治性指引、理论性支撑,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思政课教学务必将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总结三个阶段紧密衔接,学生在课堂探讨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认知变化,教材理论知识点从外在理论灌输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思想、辨析能力,成为学生所具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素质及法治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职院校思政课需客观进行学情分析,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灵活运用各种灵活手段,做到思政教育贴近时代特征、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落实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实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新时代好青年。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