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遵循

湛欢
  
卷宗
2022年35期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举措。立足新时代,高校可以通过优化教育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学生;高校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当代大学生的黄金发展期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关键期相契合。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迫切任务。

一、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和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易遭受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以及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外来的不良文化侵蚀着大学生的健康思想,致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偏差。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增进“五个认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辨能力,引导大学生把好思想“总开关”,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推动祖国各项事业发展进步注入青春能量。

(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举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乎国家核心利益问题,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在“两个大局”之下,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境内外分裂势力等风险因素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带来重大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契合时代之需、顺应时代之势。高校是大学生的汇集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把全国各族的大学生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凝聚深厚情感以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铸就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并发挥朋辈效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大学生是境外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防范和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的重要途径,打破分裂中华民族企图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重要保障。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了一大步,是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共同奋斗的表现。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制定和执行未来民族和国家政策的重任。通过学习民族政策、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由来,进而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能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五个认同”的认识与理解,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理念深入人心,激发大学生勇担时代使命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可以为大学生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正确的思维、奋斗的勇气等,进而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投入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中。

二、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遵循

(一)优化教学内容,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育人效果

一是凸显“五个认同”教育。增进“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将“五个认同”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为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筑牢思想根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强调“五个认同”的内涵和意义,突出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性,从理论上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二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交织在一起的。[3]通过将大学生团结统一的价值观内化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深化各民族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中挖掘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知识,如《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提出的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等内容都涉及民族团结教育,其中虽然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性知识较少,但可将民族团结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融会贯通。民族团结教育在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融入进大学生日常的活动和管理当中,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使其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实条件保障。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就价值认同、达成政治共识。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重视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予以阐释,使大学生对其有更直观深入的认识,引导大学生在国家发展“大蓝图”中融入个人“小梦想”。另一方面,高校可在校园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布标,并且紧贴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加强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大学生的思想当中,并以具体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外显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中。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校园氛围

一是把学校建筑物的宣传教育作用用好、用足、用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融入其中。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校园文化的特质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于其内心深处。学校作为一种特殊“容器”,要做好空间布局,让一草一木和一砖一瓦都凸显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在用好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展板、横幅标语等最常见的宣传载体外,可在校内打造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浮雕,宛如现实人物现身说法,以此强化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校内举办仪式活动和民族交流活动。升旗仪式庄重而严肃,往往能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情,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重视重大的纪念日活动,比如建国周年纪念日、建党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纪念日活动构建红色文化校园氛围,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活动。

三是打造校园网络平台。大学生群体走在网络前列,日常生活和学习与网络息息相关。首先,高校需顺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趋势,在学校官网建立思想动态专栏,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大学生明确中华儿女的角色定位,着力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其次,在网站推送国家政策大事、重要会议精神,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相关活动和内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最后,高校在第三方平台开通自媒体账号。如将民族文化、节日、风俗习惯等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同时附以释义和解读,增进大学生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认识,使大学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手段

一是根据地域特点扎实开展教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局限于学校范围内,还应实施于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具体化、情感化。譬如,基于各高校地域情况,以历史文化博物馆、红岩地等红色文化基地为依托进行现场教学,予以鲜活的佐证,加强信服力与感染力,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二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学生”为主体开展“三下乡”、田野调查、青年志愿者等实践活动。既要从学理上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也要在实践中体会共同体关系。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区县、社区(村)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实现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间的“互嵌式”交流,挖掘和增进文化共同性,加强交流交融。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所学知识反哺社会,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落实于实践,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得以弘扬和强化。

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地位愈加重要。高校作为各族大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且拥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任务,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和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2]《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

[3]王鉴,刘莹:《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基金资助: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以重庆高校为例”(项目编号yjscxx2022-112-62)。

作者简介:

湛欢(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