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运用朋辈心理互助实践应对高校心理高危学生思想问题案例
摘要:当代在校大学生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心理问题日渐严重,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逐渐显著。但是高校现有的大思政教育与普通的心理医生辅导及咨询已满足不了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需求。目前朋辈心理互助实践开始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和新重点。本文将以某高校20级女生小B来进行实践分析。
关键词:案例;心理
一、案例简介
某高校20级女生小B目前被确诊为抑郁症并自行前往医院治疗中。据她自述,原生家庭的影响较大,家人更宠爱弟弟的行为让他们之间的矛盾增多,导致小B习惯于将自己封闭起来,抗拒沟通。小B入学前已有自残行为,时常伴有跳楼、拿刀捅死自己等高危想法,并有付诸行动的倾向,属学校重点关注高危学生。
二、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心理互助实践,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对小B同学一例进行分析。
(一)解决方案的理论依据
1.相关概念
(1)大学生心理互助
广义上说,它是指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安慰、激励、劝说和支持等互相帮助的活动。狭义上指的是接受过一些专业心理帮助技能培训的群体在指导下开展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帮助活动的行为,这本质上是一种同伴教育。
(2)朋辈心理互助
朋辈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经验和生活方式,具有相似的年龄特征和关注点。就高校而言,朋辈心理互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是指同学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1] [2]
2.相关理论
(1)人本主义理论
该理论指出,人不能脱离他人关联而存在,变为孤立之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流便于人日常生活,并推动自己和别人的健康成长。理论还强调爱为人类本性。渴望获得爱,并将爱给予他人,能让人产生归属感,获得集体温暖。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是一种以个体或群体为中心, 由人际交往与社会互动关系构成的资源结点, 它可以表现为情感、物质、信息、行为等多种手段[5]。社会支持理论有三个维度,主要是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
(3)社会学习理论
①交互决定论
交互决定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它主要阐述了个体认知、环境、行为三者对人的行为影响是相互的, 两两之间均存在着相互决定的动态关系。[9]
②观察学习论
班杜拉认为, 社会学习由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 即注意过程——对榜样的关注;保持过程——对于信息的存储;动作重现过程——将记忆向行为的转变;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内生。
③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相信人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可以通过对周围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的观察和学习, 获得新的行为方式或者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方式[6]。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原生家庭方面
小B同学家中有一位更受宠的弟弟,这导致了她从原生家庭处无法得到应有的爱护和认可,且家庭教育欠缺,从而出现了嫉妒和自我封闭的情况出现。
2.个人性格方面
小B同学性格较为强硬和自我,不喜欢将自己暴露在陌生环境中,导致她的健康社交较少,负面情绪不能及时得到疏解,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习惯。
3.外界环境方面
新时代大学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面对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转变,他们难以适应。小B同学受到原生家庭及自我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自我控制和调试能力较低,转换新环境后不能化解自己的低落情绪,甚至走向极端。[3]
(三)主题和思路
以大学生互助实践为理论依据,分析小B同学的案例,可以看出该同学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源自于家庭内外部以及个人性格偏激执拗等共同影响,这导致了小B同学逐渐形成了对生活绝望的想法。总结下,解决小B同学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
该学说表明了当给人提供了自我实现的环境和机会时,人就能不断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小B同学长期生活在缺乏健康社交的环境下,这需要做好家长方面的思想工作,让家长明白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矫正的,同时要做到平等对待弟弟和小B,减少妒忌情绪的出现。同时可以鼓励小B多参与社团活动,让她切实的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来获得生存的价值。
2.从社会支持理论角度
这一理论表明,一个人可以通过社交来减轻和缓解心理压力。小B同学缺乏与外界的健康交流,学校的干预应该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积极适应环境,利用现有资源或改变环境;其次是通过各种社会支持和环境如家庭、班级或宿舍间关系的改善来维护或促进小B的心理健康。
3.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
该理论强调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和自我效能影响其社会行为。小B同学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家庭氛围中,且从网络上获取了不良信息,这些都导致了她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我们应该要意识到学校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形成的重要性,引导青少年远离不道德行为,同时还需要制定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体制来进行制约。
(四)实施方法和过程
鉴于小B同学性格执拗偏激,与家人关系不融洽,不愿意与外界沟通自己内心的想法,经多方了解,她和舍友关系相对较为密切,能接受舍友的中肯话语。综合分析她个人的情况,运用朋辈心理互助实践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办法。
1.建立朋辈互助工作网络
朋辈互助工作网络要自下而上分别以宿舍、班级、年级和学院为单位设立朋辈心理互助实践队伍。
(1)宿舍心理信息员(心灵使者)
宿舍心理信息员是心理互助全覆盖的重要力量,是预防心理高危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建议每个寝室选拔一名心理信息员,由班级心理委员对接管理。
(2)班级心理委员(朋辈互助员)
为了让朋辈心理互助实践能覆盖到每个班级,需要每班级设立 1-2 名班级心理委员(朋辈互助员),让他们利用培训中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及时汇报异常情况。
(3)朋辈心理知识宣传与普及队伍
考虑到心理问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我们特意成立了朋辈心理知识宣传与普及团队,该团队由学院团委学生会下属部门信息宣传部成员组成,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定期宣传普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4)学院心理工作站(心理互助实践团队)
朋辈心理互助实践团队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学院心理工作站,由学院内专业的心理老师担任站长,由心理素质良好且能够协助站长开展工作的学生担任副站长,以及由学院辅导员及每班心理委员组成的成员若干名,此外还需要全体同学的配合。
2.朋辈心理互助转化实践
(1)宿舍心理信息员守好情绪宣泄的屏障
适当的负面情绪表达有利于人际交往,但过大的压力必然会使人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情绪宣泄来缓解。宿舍心理信息员需要创造积极的条件,比如提供发泄场所,让那些心理积压大量不良情绪的学生痛快地表达,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像小B这样的思想极端心理高危学生本身不具备合理宣泄情绪的能力,需要朋辈团队及时介入解决。
考虑到小B特殊的人际关系网,我们选择了和她比较交心的舍友小敏作为宿舍心理信息员,小敏除了要关注小B的动态外,还需要做倾听者,让小B的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有一次,小B因某些原因情绪崩溃并一度想自杀,小敏及时告知老师并安抚她的情绪,认真倾听小B的不满,鼓励小B合理地宣泄出来。这帮助小B释放了内心郁积的不良情绪,也避免了危机的发生。从此小B和小敏建立了信任,相互倾诉,小B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2)班级心理委员搭好情感沟通的桥梁
人是感性和理性并存的个体,在此意义上,情感沟通策略显得格外重要。心理委员作为学生中的一份子,相较于老师而言更能了解班级同学的情况,心理委员小琦在小B高危心理转化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充分运用情感沟通策略,在小B生日那天组织全班同学为她送祝福,从小缺乏关心关爱的小B感受到了来自班集体的温暖。在这之后,心理委员小琦成功走进了小B的内心,小琦通过多次邀请小B参加班级活动,逐渐改变了她孤僻的性格。
(3)朋辈心理知识宣传与普及团队建好外围疏通的围墙
①定期在公众号推送心理健康知识
朋辈心理知识宣传与普及团队负责收集与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定期普及心理知识,同时也在其他心理方面官方平台转载一些心理疏导的解决方法和小窍门等。
②转发心理疏导专业讲座
朋辈心理知识宣传与普及团队对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心理咨询中心推送的各类心理方面的专业讲座进行梳理和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转发给有需要的同学。
③定期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培训
朋辈心理知识宣传与普及团队每月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内容涉及大学生心理障碍、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职责、角色定位、拓展游戏等,让心理委员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工作内容,掌握解决不良情绪的方法,增强心理委员的责任意识。
(4)学院心理工作站守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①三次深入谈话,三次心灵的碰撞,帮助解困
在取得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心理互助实践团队通过三次深入地聆听和谈话来帮小B分析解决问题。
第一次谈话(与心理工作站成员):先让小B充分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学校及家长的看法。在聆听过程中,通过耐心聆听、适时表达同感和细微的肢体动作提高小B的自我接纳感和认同感。整个过程,运用理性情绪疏导法进行引导,让小B能充分表达、合理宣泄自己的压抑情绪。
第二次谈话(与心理工作站副站长):了解小B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让小B通过自我分析更为准确地认识自己。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主要给予其肯定。同时针对小B已产生的不良行为及错误观念表达个人态度和意见,通过直接影响给予小B建议,提醒她明辨是非。通过初期信任的建立和两次深入细致的谈话,小B愿意倾诉内心真实的情感并愿意分享内心真实的感受。
第三次谈话(心理工作站站长):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针对与父母关系的矛盾,激发小B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把这个小B最敏感、最叛逆的话题放到了谈话的最后,主要是在做好前期的信任和充分交流基础上才切入此话题,小B不会逆反和反感。
通过三次深入、细致的谈话,具体解决了困扰小B的亲人承认问题、师生承认问题和自我认知问题。
②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学院心理工作站联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并动员小B参与。团体心理辅导能够通过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和体验,从而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活动通过破冰活动、小组建设活动和安全岛组内分享感受等环节帮助小B学习缓解焦虑情绪的方法,提高了压力耐受力,最终帮助她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③跟进服务:持续巩固“心理高危”的转化效果
充分利用建立好的朋辈互助工作网络,逐级落实,持续巩固对小B“心理高危”的转化效果。宿舍心理信息员、辅导员老师和朋辈心理知识宣传与普及队伍共同关注小B的动态,如发现有极端想法等情况,及时落实处置。同时联系小B的家长,告知小B在学校的诸多异常表现,让家长了解心理疾病给学生本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她存在“心理高危”的情况,建议家长支持小B积极就医,按时复诊服药。
三、主要成效
(一)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朋辈互助群体深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在第一时间主动发现学生的异常情绪与行为,在及时提供支持的同时,能在第一时间将异常情况反馈给辅导员老师以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有效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培养了定位明确、层级清晰的朋辈心理互助育人队伍
本校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建设朋辈心理互助委员会,同时建立起以宿舍为基本单位,自下而上分别为班级心理委员和学院朋辈心理服务站的层级体系,各级组织的互动形成了良性循环。建立起这样一个层级清晰、定位明确的朋辈心理育人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展示平台,也能够调动各层级队伍,为朋辈心理互助体系奠定队伍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教育评论,2003(6):65-68.
[3]石曼,武迪.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创新路径研究——基于“三全育人”[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9):66-67.
[4]陆玉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社会支持[J].科技信息,2009(36):292-293.
[5]谭敏.社会支持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9,(03):8-14.
[6]沈瑾,韩丽丽.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启示[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06):54.
[7]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75.
[8]沈瑾.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启示[J].决策探索,2017,(12):54.
[9]Kytle Jackson and Bandura Albert. Social Learning Theory.[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78, 7(1) : 84-84.
作者简介
郭宇睿(1989-)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原单位农商行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杨静蕾(2002.1—)女,汉族,广东广州人,本科在读。
罗颖琳(2001.8—)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