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贵州省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策略探究

田颖 吴穹
  
卷宗
2023年1期
贵州师范学院 旅游文化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已经成为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微信小程序以其开发技术门槛低,用户数量大的特点,成为各大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博物馆馆藏品的特点,依托微信小程序,提出从个性化游览、数字化展示、多样化数据库、人性化交互四个方面进行贵州省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

关键词:贵州省博物馆;数字化;微信小程序;展示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师范学院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贵州省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策略探究”( 项目编号 20220201024)研究成果。

一、前言

博物馆是承载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等功能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近年来,数字化展陈已经成为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文旅部以及各地的十四五规划文件中,均强调公共文化事业的“文化+科技”发展。

二、贵州省博物馆概况

(一)贵州省博物馆简介

贵州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经过五年的修整后贵州省博物馆老馆正式对外开馆,经历70余年发展,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在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新馆占地总面积七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四万六千多平方米,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是研究、收藏、保护贵州地区文物、化石、地方历史人文的重要手段。

(二)贵州省博物馆的馆藏情况

从1951年至2019年底,贵州省博物馆通过各界人士捐赠图书、实物、碑帖、字画、墓志印本,历代博物馆人、专家学者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承前启后的考古调查,通过发掘、接受捐赠、调拨、交换、移交、征集等文物取得方式,馆藏文物藏品涵盖传世、出土、革命、民族民俗及化石等不同类别,拥有文物藏品5.4万余/套[1]。另有古人类、古生物化石标本近30万件,其中珍贵文物5300件/套。[2]

(三)贵州省博物馆特征

1古生物化石和民族文物占据贵州省博物馆馆藏主导地位

贵州古生物化石、旧石器时代文物以及反映地方历史人文和文化多样性的各类文物是贵州省博物馆的特点。藏品萨斯特鱼龙,化石产自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乡境内上三叠统地层,距今约2.2亿年。标本保存完整,体型较大;具有长的吻部,约占头部的2/3;牙齿尖锐;四肢修长。[3]20世纪中叶在我国的贵州、安徽及西藏自治区屡屡发现,但标本都非常残破。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贵州发现大量保存完美的鱼龙类骨架化石,这些保存完整的鱼龙化石为该类动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民族文物为贵州省博物馆的另一馆藏特点,在国内一枝独秀,其中中国苗族银饰库和中国苗族服饰库位居全国第一。[4]藏品平寨苗族刺绣“黄飘大捷”盛装女衣,这件衣服是施秉县苗族妇女的节日盛装,以斗纹布为底料,破线平绣而成,衣长60CM,制作年代为1913年。领襟除用彩绫堆花外,还镶有一道彩纹花边,颇为难得,清代咸同年间,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族起义军在黄平东南的黄飘对湘军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山地伏击战,史称“黄飘大捷”[5]。该衣服是从施秉平寨龙阿泡处征集。她的外祖母的祖父是义军将领,外祖母为了纪念义军,接替其母呕心沥血绣完这件衣服。

2丰富多样化的陈列展览

贵州省博物馆自1953年筹备创建至今,依托贵州独具特色的古生物、民族、土司、夜郎、红色及三线建设文化资源,构成一套富含贵州特色的成列展览篇章。其中临时展览除了对贵州省博物馆内的珍贵藏品进行展示之外,同时承办、协办中外名画展、数字展览、国内知名文物展览,丰富了展览内容,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展览服务。而基本陈列以民族文化和古生物化石为主,开设《民族贵州》、《古生物王国》、《历史贵州》、《多彩贵州—民族文化陈列》作为贵州省博物馆基本陈列,揭示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古生物化石的魅力,其中《多彩贵州—民族文化陈列》荣获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展列展精品活动“特别奖”。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博物馆自筹建以来,举办、协办及承办各级各类展览上千个,向社会开展数千次的文物知识普及社会教育宣传,为贵州文化事业建设贡献不可磨灭的力量。

三、微信小程序对于贵州省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优势

数字化展示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各地博物馆纷纷将自身特点结合新兴技术,打造独具特色的数字博物馆,目前国内博物馆数字展示的载体有网页、app、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其中,微信小程序依托庞大的用户群体,成为博物馆数字展示的主要形式。

(一)开发成本更低廉

微信小程序具有开发门槛低和成本低的特点。首先,其开发周期较APP相比较短,并且一次开发就能适用于所有系统,避免系统间的不兼容。其次,其审核流程较APP相比较为简洁,仅需要平台审核通过,即可上线运营。最后,其用户分享机制较APP相比较完善,微信小程序拥有超12亿微信用户,且用户活跃度高,作为社交媒体和引流效果好,更方便用户分享,降低贵州省博物馆数字的开发成本。

(二)展示形式更多样

传统线下展览形式有着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导致其服务的观众的数量有限。通过小程序,结合更多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相关展览进行数字化展示,不仅有利于将展品的文化内涵、艺术魅力全面的展示,也可以将相关展览内容保存在平台之中,供更多的用户随时进行查看。

(三)用户体验与分享机制更完善

通过小程序进行博物馆的数字化开发,可以优化观众的观展体验。首先,利用小程序提供个性化游览展览路线,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其次,设计简单的互动活动,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最后,依托微信的用户数量优势,引导用户进行分享,从而进行用户引流,让更多到人看到使用小程序。

四、贵州省博物馆微信小程序的主要功能设计

(一)个性化的游览服务

1购票约展

游客可以统一从贵州省博物馆微信小程序进行预约购票、参展。游客在进入小程序后,进入购票约展界面,点击需要的服务,填写日期、时间、票种等基本信息后,便可直接进行下单购票。在购票约展界面中,针对不会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制作购票约官方指南以及订票须知。利用线上购票的功能,免去现场排队购票、人员聚集等现状,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

2精细化的地图导览

通过定位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整个贵州省博物馆进行采样、制图,将贵州省博物馆的图形、图像、文字和数据纳入到统一的窗口系统下进行管理。建立一套画面生动的实时电子地图,将景区分类,游客可根据需求直接点击相应的板块进行查看、导航(按照使用功能分为建筑、垃圾桶、防疫设施、临时展览、专馆、原状陈列、卫生间、餐饮、商店、咨询、广播、售票处、书店、语言导览器、外借、存包、医务室、常设展览、讲解等板块)。为进入贵州省博物馆内的游客提供实时定位、移动路径选择、各景点客流情况、以及周边基础设施导航等功能。小程序基于LBS(基于位置服务)精确位置服务打造官方推荐路线导览,为游客提供主题各异的游览推荐路线(一日游、快速游览、古生物游览、民族风情游览、无障碍路线、古贵州人民生活等)。

(二)数字化的展览方式

1设计具贵州特色的数字展示内容

以古生物化石及民族文物为主题,设计贵州博物馆特色的展厅,以时间或者文物等级为线索进行展览,通过数字展现手段在小程序上呈现,每件文物旁设有文字和语音介绍,为用户提供详细的文物信息,用户只需在小程序中轻轻滑动手指,即可在展厅之中自由探索。同时后期进行小程序游戏开发,以生动自由的游戏形式将贵州省博物馆内的民族文化、文物、古生物化石活化、串联起来,不失趣味的让用户了解到各类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

2运用AR增强体验

通过在场馆中设计相关AR体验点,引导用户依托小程序扫描相关二维码,获取交互的AR增强体验。例如对于古生物化石,可以设计立体的拼图游戏;也可以通过AR再现古生物生存的环境,让观众沉浸在展览中,从而增强观众的观展体验。

(三)多样化的数字文物库

文物数字化是对文物进行全方位信息记录和信息转化运用,不仅可以对珍贵文物进行永久地保存,还为各地文物专家、广大文物爱好者共同研究、交流提供可能。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或3D自成像系统对文物进行数字存档,对贵州省博物馆馆内文物进行收集采样,区别于传统的照片,以立体3D的形式进行全方位地展示收藏,并将文物纳入一套统一的管理系统,对文物进行分级、分类展示,从而可以更好地对文物进行保护,方便管理人员管理、专业人员研究、游客游览欣赏。

(四)人性化的交互框架

设计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因此人性化的交互是小程序设计的核心,力图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拥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可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小程序的交互进行建构。贵州省微信小程序信息架构分为首页、游贵州省博物馆、看文物、我的四个板块(如图一所示)。通过简洁的界面设计,提升用户交互体验,让用户更好的沉浸在展览的内容中。

五、总结

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爆发增长,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使得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大幅增长,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是时代背景下的大势所趋,传统的博物馆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在追求更快捷、更便利的时代,数字技术无疑是博物馆实现其展示、教育、收藏、保护等功能的重要手段。贵州省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贵州文物保护与展示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贵州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一环。微信小程序以其用户量大开发门槛低的特点,更有利于贵州省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通过小程序的设计,立足于用户体验,从数字化导览、数字化展陈内容、数字化文物库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更好的提升贵州省博物馆的服务质量,让贵州博物馆成为更多人了解贵州文化的窗口。

参考文献

[1]李甫.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历史与文化的窗口[J].贵阳文史,2021(04):8-12.

[2] 馆藏精选.贵州省博物馆.

[3]《贵州三叠纪古生物化石探秘》.

[4]贵州省博物馆概括:贵州省博物馆.

[5]《贵州通志》前事志,第49页.

[6]杨菊.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以贵州省博物馆为例[J].贵州省博物馆论丛,2021(00):267-274.

[7]肖瑱,陈嘉,钟梦茹.“互联网+”背景下南京云锦数字博物馆设计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17):137-138.

[8]陈天仑.AR和VR技术在数字博物馆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2(04):81-83.

[9]邹顺宏.虚拟现实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对数字博物馆的思考[J].国际公关,2022(06):121-123.

[10]赵丰.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开放共享的博物馆数字融合[J].中国博物馆,2022(03):109-115.

[11]刘朋璋,黄薇,高江源.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博物馆导览系统设计与研究——以石家庄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1):129-131.

[12]刘畅,胡杨,张旭,薛静怡,张俊龙.基于微信小程序的智能博物馆导览的设计与实现[J].无线互联科技,2018,15(14):40-41.

[13]马晓羚.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探索研究——以“数字故宫”为例[J].今传媒,2022,30(02):20-23.

[14]陈妍. 腾讯新文创理念下“数字故宫”小程序的实践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

[15]马祥通.试论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实现构想[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5):48-5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