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中外儿童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摘要: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父母也是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社会教育事业涉及较多因素,其中一项关键性因素为家庭教育。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家庭教育的特征也各不相同。本文将从教育模式,成才观两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儿童教育;家庭教育;中外差异
基金项目:宁德师范学院师范校级专项资助计划科研项目,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意识培养路径研究(2022ZX217)
引言
美国教育家John Dewey说:“教育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生活做准备。”在国内诸多学者的观点中,如果家庭教育良好,那么孩子未来的事业也会更好,更容易在社会中立足。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以家长主导为主,以关注孩子的学业为重。随着我国与别国的教育联系日渐增多,我们开始引进优良的教育模式,基于我国大环境的文化引导下,尝试学习和总结一些更有效且对孩子发展更具积极导向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但尽管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但一致认为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孩子接触的首个教育者为父母。对于家庭教育而言,自身与孩子成长存在较大的关联性。
1.儿童教育观念的概念
很多学者均对儿童教育观念下定义,认为是全部个体对教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是彰显教育功能的关键因素。很多情况下,容易将儿童教育观念和儿童教育理念相混淆,其实两者是具有区别的,教育理念将理性看待的结果为重中之重,并站在现实的层面分析问题,以理论视角明确儿童教育的特点、规律等等。因而我们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儿童教育观念应是受到本国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大众对儿童未来发展的期待和认识,并将这些观念渗透融合在儿童教育之中。
2.中外儿童教育观念的地位
2.1中国儿童家庭教育地位
我国自古就有“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家”等名句,从这些名言中不难发现,人若想“治国平天下”,需先“修身齐家”,从古至今,中国有数不尽的家规,繁多的著作,《论语》、《弟子规》等,倾注了世世代代先辈对后代们的殷切且深沉的期望,家庭教育对中华儿女们产生的影响源远流长,父母长辈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于子孙后代们更是秉持良好的教育观念,赓续我国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
2.2日本儿童家庭教育地位
社会早期,日本将有关家庭教育融入到法律的层面,将其命名为“家庭宪法”并发布,而通过“宪法”人们能够感受到家庭教育在此国家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家庭教育手册》在日本发布,虽然距离时间较长,但思想观念并不滞后,家庭手册不失科学性,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样化。日本很多家庭通常都是女人在家照料孩子老人、做饭、打扫卫生等,而男人在外工作,虽然家庭主妇无需在外奔波赚钱,但却是整个家庭中的“免费劳动力”和服务者,在照顾孩子方面也多于父亲。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对孩子抚养问题的观点在逐渐变化着,越来越提倡父亲也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2.3美国儿童家庭教育地位
美国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如同朋友,更加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也处在平等地位,鼓励孩子凭借自身能力与他人交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这对于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社会交往能力、独立能力是非常有益的。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与中国父母不同,除了关注孩子身体素质是否良好、认知能力是否较强之外,也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从情感、思维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父母对孩子身体素质是极为重视的,经常带领孩子跑步、踢足球,或者和其他同龄孩子做体育游戏,来到户外锻炼身体等等。培养孩子认知能力的过程中,父母强调孩子参与不同种类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积极表现自己,与其他小伙伴积极合作,将各种感官调动起来,进一步开阔孩子的文化视野,使孩子从中获得启迪和情感内涵,并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提高沟通交际能力。
中国、日本、美国对于家庭教育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与执行方式,这三国家长大体上都是从对孩子的爱出发,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将孩子们培养成合格的人,但在家庭教育模式、 成才观、发展观上,又存在细微差异。
3.中外儿童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3.1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1) 中国的“长辈主导型儿童教育”模式
对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主要以宗族的族人们为主体,促使他们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家庭也是人们比较注重的。对于中国的长辈,大多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非常关注,渴望时刻陪伴着孩子,但这种“爱”有时候使孩子感到“窒息”,限制了孩子自由成长,出现了不健康的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长辈的溺爱,使孩子自小就没有培养独立精神,长大之后更是难以形成独立意识;二是长辈对孩子的成长几乎是“一刀切”,孩子们很少自己做决定,何谈学会独立处理事情。由于中国就业压力较大,且自古以来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家长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学业上的成功来缓解就业压力,在事业上获得成就。他们往往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物质条件,甚至为孩子们规划好人生路线,帮孩子处理任何事情基本已成常态,尽管近年以来随着外国教育观念的渗透,有所改善,但多数孩子甚至青年人不懂如何洗衣做饭;再者,即使孩子有愿意去尝试独立生活的想法时,父母最常说的却是“好好学习就成,其他的事别管”,似乎只有学习是孩子需要自己完成的事,其他的事只能更多地听从长辈的安排。这对于孩子们的发展来说其实弊大于利。
2) 日本的“儿童自主型教育”模式
日本十分重视自立教育,对父母和长辈的直接教育保持忽视态度,赋予了子女自由权,便于他们独立。日本政府发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了“家政”是所有孩子必须学习的,当时以“家政课”为核心的自立教育在日本掀起了热潮,在日本人的观点内,做家务活在各个时期都属于基本技能,是维系家庭生活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一观念也在日本很多影视作品中都鲜明地体现出来,比如《百变小樱》中就有女主角木之本樱因为家政课上需要做油炸可乐饼,而她对于油十分恐惧,但通过她父亲的鼓励教育,最终学会这一技能的场景。
3)美国的“自由平等式教育”模式
从美国文化的角度分析,它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我国不同,主要以个人潜能为重中之重,强调采取合理且有效的措施激发人的创造性,民主、自由是美国的标签,他们各个领域都融入了这两种思想,他们在儿童早期成长时期,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习惯,乐于积极地面对不同的挑战的理念。美国家庭教育讲究家庭成员之间的民主和平等,大部分家长很少干涉孩子的自由成长,尊重孩子看待事情的不同见解,坚持鼓励式教育。
3.2儿童成才观差异
1)中国的“个人本位”成才观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社会称为“差序格局”,即以人自身为主,随之向外部蔓延,以此形成自己的社会范围,各个主体都属于私人关系一部分的综合体。这种制度模式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比较侧重于家族血缘关系,从某种程度上使我国家庭教育的本位产生一定变化,但实际上,大多中国家庭认为“成才”才是最关键的,而没有将“成人”放在首位。
2)日本的“他人本位”成才观
在日本,集体主义深入人心,不仅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渗透到儿童家庭教育之中,这便是“他人本位”。在日本平成2016-2017年度的家庭教育国际比较调查报告中,关于“对孩子的期待”这个问题中,希望孩子可以具有较强合作精神,并愿意向困难之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家长偏多,占比70%,只有10%左右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和与他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日本大多父母渴望孩子成为乐于助人、合作能力强的人,较少去期待孩子们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
3)美国的“社会本位”成才观
美国的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而非去刻意强调工作的性质。在本文开头美国教育家John Dewey的观念中体现出“生活准备论”。他们提倡相关主体能够达到一种自我修炼的境界,并全身心投入至自我塑造中,这并不关系到职业,也未涉及功利。美国父母愿意给予孩子较多实践机会,鼓励孩子通过一次次实践锻炼自己,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孩子形成优秀的品质,敢于应对困难,不畏惧生活带来的挑战,在艰难的环境下探索出一条向着光的道路。
4、结束语
中日美三国家庭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我国应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儿童家庭教育,借鉴外国家庭教育模式中可以贴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家庭教育发展的理念及方针,持续不断地完善更新我国家庭教育的制度观念,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Herbert Spencer.Education:Intellectual,Moral,Physical[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1962.
[2]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M].New York:Macmillan,1916.
[3]关迪.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误区和发展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2011.
[4]吴怡.关于中日教育观的对比研究[J].才智,2018(02):144-145.
[5]石瑜,李文英.日本中小学自立教育透 视——基于家政课的分析[J].日本问题研究,2011,25(159):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