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姚谦
  
卷宗
2023年1期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之中,它的内涵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充足的爱国主义元素,是涵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珍贵养分。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创”重大方针的指导下,各地高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

基金项目:山东建筑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专项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SZ22053)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爱国主义情怀厚植和培育的关键条件之一是对国家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要下大力气从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智慧和养分,赓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结合当前时代条件和特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复苏其生命力,并不断引导各族人民加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由此可见,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实践的重镇之一。目前,各地高校都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此,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联系与两者融合的重要性是有现实意义的,当然,这也为两者进一步的融入路径研究提供了理论准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盈着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者具有内在契合性。这种密切关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是人民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戚继光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古人的诗句中无不体现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对其深入挖掘和弘扬可以鼓励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想要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方面,而传统文化中正蕴含着古代封建王朝对民众进行统治、教化的手段,完全可以对此进行深入挖掘并结合时代条件加以阐发。因此,新时代对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元素的挖掘与弘扬可以作为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资源。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间具有契合性。第一,两者的教育目的拥有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都以培育理想人格为目标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道德修养和教化的方法,达到提高品格与道德境界的目的,从而体现对“止于至善”不懈地人格追求。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健康,从而实现追求理想人格的目的。第二,两者具有情感上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一样也是把爱国主义作为情感上的支撑。例如,中华传统美德中把行“孝”总结为四种境界,即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其中“养父母之志”即是强调要把对父母的小爱上升为对国家的大爱,要为人民,为国家奉献,正是这种代代传承的伟大爱国之情,让新时代中国人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第三,则是教育内容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图构建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种传统的社会理想与当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强调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正如此,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可能,从而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中不断萃取精华并获得发展。

总体来讲,正是凭借上述特性,两者的融合问题,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优化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如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国家之间互联互通水平的提高,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尤为频繁,从某种程度上对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大大加剧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难度系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华夏儿女的共同记忆,蕴藏着浓厚的人文底蕴和家国情怀,为产生和发展爱国主义情感提够了丰饶的土壤。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珍贵的教育资源,从而帮助优化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工作的效果。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影响最大、根植最深的精神品质。在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激励着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团结一心为国家发展进步而持续拼搏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爱国主义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近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是国家和民族不断面向未来而不动摇的根本所在,丢掉了蕴藏着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等同于抛弃了立国之本。

第一,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完善,具体表现为对顺应时代发展的精华一面的保留,和对制约时代发展的糟粕一面的抛弃。只有代表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能够不断引领社会主义中国向前发展进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允许融入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这样,无形中就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使大学生逐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者,从而不断推动它的代代传承。爱国主义情感是深植于中华民族细胞里的精神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并结合时代条件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中华文明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一个绵延数千年至今未曾发生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华夏大地上生活的智慧结晶,所以中华民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认同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民族思想与智慧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而爱国主义情感正是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荣誉感的有机统一。培养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荣誉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条件,相反,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也会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当前受到欧美国家一些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西方文化得到我国一些青少年的热烈追捧,例如,相较本土七夕节,他们更愿意选择度过西方情人节,比起春节,圣诞节让他们感觉更有仪式感。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元素的挖掘和阐发,让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魅力,从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软实力。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坎坷曲折仍顽强发展至今,并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深刻涵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品格。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梦想,每个国家也有它的大梦想,而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愿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盼望。历史反复提醒我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所以每个人的发展利益要时刻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利益相统一,原因很简单,即国家好,民族好,每个个体才会好。实现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朝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

当前,我们已经胜利完成了第一个国家发展大战略,并意气风发地向着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进军。处于历史交汇期的中华民族,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在此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面对中国的崛起,不择手段的进行打压、遏制中国的发展,试图减缓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从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到2019年的新冠病毒舆论战再到2020年中美脱钩和新疆棉事件,美欧等国家不断使用经济和意识形态竞争的方式向中国发难、施压。特别是西方思潮持续侵入,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充满了挑战。基于此背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更为突显,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的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将其不断融入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网,《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http://cpc.people.com.cn/n1/2015/1230/c64094-27996756.html,2015.12.30.

[2]赵苑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J].传播力研究,2020,4(23).

[3]新华网,《习近平心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情怀》,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20/c_1123296550.htm,2018.8.20.

[4]人民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725/c49157-28581295.html,2016.7.25.

[5]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30/c_124026690.htm,2012.11.30.

[6]郭彦东,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思考[J],吉林教育,2021(29):91-93.

[7]曾星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0(03):88-91.

[8]闫青,周树勇.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0):164-166.

[9]邓华,魏茹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究——以李白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 2022,42(01):48-53.

[10]邵凡,刘莹,秦玥.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以石家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吉林教育. 2021(17):79-81.

[11]张彪,张玉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探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2,38(01):115-117.

[12]嘎松巴姆.文化自信视角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与途径分析[J],西藏艺术研究,2021(04):88-91+9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