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历史人物形象的生成与演变
——以“河东狮吼”悍妇形象为例
摘要:历史人物的形象往往存在于真实与虚构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演进,“河东狮吼”故事逐渐脱离苏诗的描绘,逐渐文学化,进而艺术化,突出表现在柳氏的悍妇形象。究其原因,悍妇形象的生成与演变与中国古代男权社会紧密相关。
关键词:“河东狮吼”;《狮吼记》;历史人物形象
历史人物的形象往往存在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失真的历史人物主要以脱离史实的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文学作品在尊重历史发展趋势以及重大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运用虚构和其他艺术技巧,将历史事件情节化、历史人物形象化。后世在将历史人物形象化的过程中,往往脱离了历史本来的面貌,增添了虚构、附会的情节,以塑造与社会文化与观念相符合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以“河东狮吼”悍妇形象为例,在梳理“河东狮吼”故事中的柳氏形象的演变进程的基础上,以此探究隐藏在这种逐步艺术化之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影响因素。
一、《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所见“河东狮吼”故事缘起
“河东狮吼”一词源自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一诗。全诗最有名的两句就是叙写友人陈季常惧妻之状: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1]
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好友陈慥好参禅悟道,时常彻夜谈禅,但却以惧妻闻名。“河东”是柳姓的郡望,陈慥妻姓柳,故以“河东”指代。陈慥好佛,而佛家以“狮子吼则百兽惊”比喻佛教神威,故苏轼借用佛教用语道出柳氏之悍与陈慥之惧。可以说这首诗为“河东狮吼”故事的原型,为后世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最基本的材料。
二、《容斋三笔》所见“河东狮吼”故事的文学化
南宋是“河东狮吼”故事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根据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卷十五与谢维新《事类备要》卷二十八记载:“东坡谪黄州,与陈季常游。季常自以饱禅学,而妻柳氏颇悍,季常畏之。至或诟骂未已,声达于外。东坡因以诗戏云:‘谁似龙丘居士,贤谭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柳,郡望河东,盖借用《传灯录》‘河东狮子吼’也。[2]”王十鹏与施元之均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时人,施元之所注苏轼诗,“用功深、历岁久”,[3]为苏诗第一部编年注本。注文中增添了陈季常宴请宾客,声伎助兴的情节,而重点在于柳氏“以杖击照壁,大呼客至为散去”的场面。从注文的描绘来看,可以说陈慥的妻子柳氏是古代男权社会中的一个异端,她打破了古代女子“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原则。
洪迈所著《容斋三笔》中,以苏诗为原型,进一步的引用各家之言,构建了“河东狮吼”故事的大致框架,柳氏善妒、凶悍的人物形象。小说记载了陈造的生平、喜好,介绍苏东坡“龙丘居士”诗句的来源,以苏东坡与黄鲁直的书简佐证,明确了“狮吼”的前因后果,表明河东夫人柳氏凶狠、泼辣的性格特征,并因妒成疾,而凶妒之名远播。[4]
三、《狮吼记》所见“河东狮吼”故事的艺术化
元明清时期,“河东狮吼”一词已成为专门比喻妻子凶悍的词语,元代《群书通要》乙集卷三记载有:“河东狮子吼喻人妻严悍,东坡谪居黄冈,与陈季常游。季常自以饱参禅学,其妻柳悍,客至或闻诟骂声,坡以诗戏之,曰‘谁似龙邱居士,贤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扶杖落手心茫然’。[5]”此类文献记载丰富,比如祝诚辑《莲堂诗话》卷下:“陈季常妻柳氏甚悍,而莫能制。[6]”明代查应光辑《靳史》卷二十:“东坡在杭州与陈季常游,季常自以饱禅学,而妻柳氏颇悍,季常畏之,至或诟骂未已,声达于外,东坡因以诗戏云:谁似龙丘居士,贤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挂杖落手心茫然。[7]”陈继儒辑《捷用云笺》卷五:“东狮东坡谪居黄冈与陈季常游季常自以饱食禅学,其妻柳悍,客至或闻诟骂声。[8]”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一百四:“龙邱子即陈季常也,秦太虚寄之……故东坡作诗戏之,‘有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之句’。观此则知季常载侍女以远游,及暮年甘于枯寂,盖有所制,而然亦可悯笑也哉。[9]”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九十四:“苏东坡谪黄州,与陈慥季常游,季常自以饱禅学,而妻柳氏颇悍,季常畏之,至或诟骂未已,声达于外。东坡因以诗戏云:‘谁似龙丘居士贤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10]”徐渭辑《古今振雅云笺》卷五:“河东吼,陈季常妻性悍,坡戏曰:忽闻河东狮子乱吼大声也。[11]”万历《湖广总志》卷第九十五:“狮子吼,东坡谪黄州,与陈慥季常游,季常自以饱禅学,而妻柳氏颇悍,季常畏之……[12]”由此可见,元明清时期,在解释苏诗“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一句的过程中,固化了陈季常惧内,柳氏凶悍的人物形象。
明人汪廷讷所作的《狮吼记》,因幽默诙谐的喜剧风格是中国古代传奇中的奇葩。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以惧内为题材的喜剧戏曲作品,而且是对“河东狮吼”故事的再创作。《狮吼记》主要叙写了宋人陈谴畏惧悍妻柳氏“河东狮吼”之事。眉山书生陈慥(字季常)惧内,其妻柳氏悍妒。由此可见,《狮吼记》已完全脱离苏诗“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一句进行叙事,增添的这些虚构的故事情节,进一步烘托了柳氏悍妇形象。
综上所述,自宋季以来,“河东狮吼”故事经历了数代的演变,至明末汪廷讷《狮吼记》而完善,其演变的历史也呼应了中国妒妇故事发展的历史。“狮吼”故事从《容斋随笔·陈季常》,发展至传奇《狮吼记》,汇集了各个时代的特征,内容由简到繁,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宋)苏轼撰;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341-1342页。
[2](宋)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十五《人伦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谢维新编:《事类备要》前集卷二十八《亲属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苏轼撰;(宋)王十朋集注:《东坡诗集注》卷十六,四部丛刊景宋本;(宋)苏轼撰;(宋)施元之注:《施注苏诗》卷二十三《诗四十八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洪迈撰:《容斋随笔》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47-448页。
[5](元)佚名:《群書通要》乙集卷三《人伦门》,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6](元)祝诚辑:《莲堂诗话》卷下,清光绪琳琅秘室丛书本。
[7](明)查应光辑:《靳史》卷二十,明天启刻本。
[8](明)陈继儒辑:《捷用云笺》卷五,明末刻本。
[9](明)陈继儒辑《捷用云笺》卷五,明末刻本。
[10](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九十四《亲属》,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明)徐渭辑:《古今振雅云笺》卷五,明末刻本。
[12](明)徐学谟撰:万历《湖广总志》,明万历十九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