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电动车调查研究
——以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为例
摘要:电动车作为方便的代步工具,在各大高校的使用频率与日俱增。近年来,校园内电动车数量陡增,且电动车多存在超速、超宽、超重、随意穿行、逆行、不礼让行人等行为,多数电动车停放堵塞消防通道,出现违规充电、租赁车辆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引发校园消防、交通秩序、校容环境、治安等矛盾和隐患。基于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典型的山区地形特点,电动车引发的安全问题更应引起重视。本文将从调查问卷入手,了解学生关于电动车日常使用、停放、充电等方面的看法;通过实地调查,确认校园内部电动车停放的“重灾区”以及车辆充电面临的诸多困难;最后,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前期的数值与理论分析,制定较为合理的交通管制措施。
关键词:电动车;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校园出行;交通管制;电动车充电
引言
电动车作为方便的代步工具,在各大高校的使用频率与日俱增。相比自行车而言,其充足的动力、简单省力的驾驶方式完美地贴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需求。近年来因电动车而引发的资金流水也逐年上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为电动车买单。无论是一手货源还是二手交易市场,从每年的成交数目来看,电动车已经逐渐反超了自行车,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入学交通工具的首选。[1,2]
然而,事物的两面性往往决定了我们要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在一件事物发展到极致之时,其风险性也在悄然增长。近年来,校园内电动车数量陡增,且电动车多存在超速、超宽、超重、随意穿行、逆行、不礼让行人等行为,多数电动车停放堵塞消防通道,出现违规充电、租赁车辆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引发校园消防、交通秩序、校容环境、治安等矛盾和隐患。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67sq.km,即4016亩(其中周边城市道路用地215亩),占地面积约占70%,属于典型的山地校园,地势高低起伏,长距离的坡道占比较大,骑自行车进行换乘,体力消耗过大,这也增大了学生们对于电动车的需求。基于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地势特点,电动车引发的安全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1 问卷与实地调研
1.1 调研背景
电动自行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中国特色的原始性创新产品之一,是一个绿色环保、贴近民生、拥有高度自主产权的民族产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高校面积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对于校内外短距离出行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使用电动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的大军之中。[7]电动车的不断增多,导致上下课时人车混行、人车抢道,校园交通事故日渐增多。如何规范校园电动车的使用与加强学生电动车的管理,维护校园道路安全与交通秩序, 尽可能减少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当下各高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1.2 调研内容
通过制定调查问卷,针对学生购买电动车的意愿与动向,以及校园电动车数量、停车地点、使用频率、经常骑行路段等因素,从根源上掌握产生问题的原因,了解学生对电动车的购买需求;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确定校园内电动车的大致总数,为交通管制措施的路线选择与封闭区域提供数据支撑。
(1)电动车在校园内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①电动车的违停现象使得下课高峰时本就拥挤的情况更加严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交通秩序和校园风貌。
②电动车多数存在电瓶老化、零件故障等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使用者与校园行人的生命安全。某些学生为了贪小便宜,购买劣质、小品牌电动车。[1,2]
③某些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即使在车流较大的时段、路段,仍然存在超速、超载等危险驾驶行为。
④由于电动车报废或学生毕业后未处理,出现了大量的“僵尸车”,占用了大量的停车资源,影响了其他车辆的正常停放。
⑤学校内部充电桩分布不均、数量严重不足,而校园内电动车的数目却在与日俱增。“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激化,这严重影响了电动车的日常使用。[2-4]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①学校目前各大教学楼(如格物楼、力行楼、中邦楼等)旁的非机动车停车位有限,在早午高峰时段难以满足大基数群体的停放需求。加之部分学生停车规范意识较差,未按照划分的停车位有序停车,因此在教学楼门前经常出现车辆随意停放的乱象。[4-6]
②学生缺乏安全意识,没有及时对车辆进行保养、检修;加之电动车大多停放在室外,历经风吹日晒、雨水浸泡,许多关键零部件(如电瓶)老化严重。[2]
③知味堂和馀味堂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在放学的高峰时段,许多进入食堂的必经之路必需保证人车分流。通过观察和实地走访,我们发现,食堂旁边本就为数不多的停车位,由于密集的人流走动,又被占用了大多数。因此,在午晚高峰时段,食堂旁侧的非机动车停放已经成为了十分严峻的问题。
④寝室楼下寻找车位已经成为了每一位云大“有车一族”的心头诟病。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寝室楼下的停车困难,主要源于电动车的违规停放:许多车主为了赶时间、图方便,忽视了“一车一位”的基本原则。(车头摆放不一致,车辆越位停放,车辆超出规定区域停放等现象屡见不鲜)
1.3 调研结果
问卷调研结果如表1(a)所示,实地调研结果如表1(b)所示(三次相同时段调研的均值,数值已四舍五入保留到整数位)。
1.4 调研结论
(1)校园内电动车数量众多,且停车位数量有限,在高峰时段的主要干道,路况较为拥堵;在休息时段的寝室楼下,停车存在拥挤、占道等乱象。
(2)馀味堂和知味堂附近的道路有的原本较窄,由于电动车的违规停放,严重影响了行人的通行,特别是午饭和晚饭的用餐高峰时段。
2 交通管制措施
2.1 管制目的
为了缓解校园内部以庆来南路和庆来西路(东起力行楼的公交站牌,西至中山邦翰楼与百家大道的十字路口区段)为主的通行干道的高峰时段出行压力,规范学生通勤秩序,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出行环境与校园风貌。
梓苑食堂(馀味堂)区域在很早之前就优先实行了交通管制措施(周一至周五中午11:30-12:30时间段)。在管制时段内,文汇路和庆来西路的十字路口实行全封闭(仅允许行人通行),该时段通行的车辆必须自庆来南路和文华路的十字路口处绕行文华路、雨苍西路、广田西路等路段,方可抵达体育场、中邦楼、文汇楼、明远楼、北门等区域。该管制措施执行后,文汇楼片区的午高峰压力得到了显著缓解,交通井然有序,电动车的停放也更加规范;同时,这也是我们本次方案可借鉴学习的一个成功的典例。
2.2 管制内容
2.2.1 管制时段
每周一至周五的上(下)课高峰时段,具体为8:10—8:30、10:10—10:30、12:10—12:30、15:40—16:00以及17:40—18:00。
2.2.2 管制区域及绕行措施
(1)格物楼区域
格物楼保安亭前的分叉口仅允许行人通行,非机动车须绕行雨苍西路或格物楼3、4栋一侧的小路。
(2)力行楼区域
庆来南路向东通行不受限制,非机动车向西通行须在“庆来南路—文博路”十字路口右转向北绕行。
(3)文汇楼及文典广场区域
以文典广场为中心,向西通行不受限制,非机动车向东通行须在“庆来西路—文华路”十字路口左转向北绕行。
(4)管制区域(仅针对非机动车)
暂定为如下两个方案:
①—①方案:庆来南路(文景路与文华路)区段的圆弧状区域;
②—②方案:格物楼门前与庆来南路的交汇处,封闭东西方向,仅保留楠苑五栋与综合楼之间的小路。
2.3 管制方法
在上述管控路段安排志愿人员值班,在保安的协助下对过往人员进行引导,对非机动车辆进行拦截并指引其到新规划路线行驶,指挥公交车及机动车辆的通行。
志愿者在上岗前需进行统一培训与安全教育,发放统一且显眼的工作服,必要时可发放指挥旗帜、哨子、麦克风等辅助工具。
初期计划在格物楼区域试运行管控方案,若取得预期成果,则推行至全校区域。
2.4 预期成果与可行性分析
(1)黄线①—①区域
若在该区段实施管控,以往上行和下行的较大规模电动车将得到有效分流;这样电动车将不会影响行人与校园公交车的正常通行;三大主教学区域换课的同学只能选择红色线路进行绕行,虽说路程会稍有增加,但是困扰人们已久的电动车高峰时段通勤乱象将得到有效解决。(图1)
(2)白线②—②区域
格物楼上课人数较多,该区域原本上下课时,行人和车辆都较多,会电动车会影响行人通行效率且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还会给公交车的通行造成影响,实施管控后,该区域不再有电动车通过,降低安全隐患的同时还增大了行人的通行效率。(图1)
(3)可行性分析
预期成果反映了管制措施的先进性;但是在管制的初期,封闭的路口与通勤路线的改动难免会对于学生的心态产生些许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制措施的局限性。综上,关于交通管制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可参考表2:
3 结语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高低起伏的地形,促使诸多学生选择了电动车作为日常代步工具。调研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拥有电动车;如此庞大的数据背后,反映的是校园内交通秩序、车辆停放和充电等方面的堪忧。
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基本掌握了校内学生关于电动车日常使用、停放、充电等方面的实质性看法。根据各主干道路高峰时段的车流量统计,分析学生的出行路线偏好;在组员和指导老师的讨论后,一致决定:在较为拥堵的路段实施交通管制措施,以达到车辆分流,维持良好交通秩序的效果。
当然,单纯的管制并非解决校园内出行乱象的最佳方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在高峰时段采用步行的通勤方式;错峰出行,错峰充电等措施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最后,我们衷心希望,“平安出行,美丽校园”的理念不仅能够深入每一位云大人的内心,而且能践行于微不足道的细节和日常生活的小事中。
参考文献
[1]封竹兵,孙龙海.高校校园电动车安全现状与治理策略研究——以盐城某高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4):281-283.
[2]李锐,余阳,阎林平.高校充电安全风险评估与防火管理[J].消防界(电子版),2022,(12):25-27+30.
[3]王欢,余海华.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分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2):99-106.
[4]李欣雪,练家园,刘远雄.“ofo电动车”校园研究分析[J].电子世界,2020,(16):105.
[5]李梓怡,蔡雨欣.浅析高校校内共享电动车使用管理办法——以华中师范大学主校区为例[J].高校后勤究,2020,(05):41-44.
[6]徐逸,朱江宇,赵静敏.大学校园共享电动车的推广使用及存在问题研究——以徐州市高校为例[J].现代商业,2020,(09):28-30.
[7]刘银芬,陈春君,彭伍,陈旭,张雨欣.高校学生电动车使用与管理调查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2):67-68.
作者简介:葛瀚洋(2000-),男,汉族,黑龙江大庆人,云南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名称“高校电动车调查研究—以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为例”(项目编号:20220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