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习近平青年观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大学为例
摘要:习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引导他们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提供了理论依据。新时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中存在的盲目从众、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社会奉献精神等问题,通过学习先进模范人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大课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青年观;大学生;择业就业观
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1],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指引航向。当下,受疫情与经济大环境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出现在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认识上出现偏差、缺乏吃苦耐劳、社会奉献精神等问题。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青年观的丰富内涵可以启发、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奋斗方向。
一、习近平青年观的丰富内涵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1)理想远大、信念坚定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定海神针”。习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2];“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2]。青年的人生目标和职业选择不尽相同,但唯有将个人的自我与国家的大我、人民的大我融合在一起,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2)敢于斗争、勇于担当
习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3];“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4] 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长期的斗争中,战胜强敌,取得辉煌的成绩,皆因党的勇于担当和英勇斗争精神。新历史时期,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青年要真正担当、真正斗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为这一代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走好这一代的长征路。
(3)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习总书记勉励青年:“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5]。“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6]。今天,中国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时刻,每个青年都要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任务,以艰苦奋斗的态度、无私奉献的姿态,同祖国和人类的未来相结合,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4)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习总书记指出:“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7]。习总书记还强调,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8]。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做,在平凡岗位上,同样可以书写出非凡的人生篇章。
二、新时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此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展开,问卷设计了开放式选项,力图真实完整地反映大学生择业就业现状,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5份,有效问卷110份,其中男生37人,女生73;理工科32人,文科78人。通过对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新时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中存在如下问题:
(1)注重薪酬待遇,注重稳定工作
调查中,针对“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中有超过70%的人表示“薪酬福利是我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只有不足20%的人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校所学的专业、技能。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 2022年大学生求职的首要问题就是薪酬待遇,占比达65%[9]。这些现象反映出:薪酬待遇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和决定性因素。调查中,对于“你有什么样的择业就业方向”问题,约80%的人选择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编,只有少部分人选择私企、自主创业,这也反映了稳定工作成了多数大学生所追求的对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铁饭碗”工作。
(2)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存在盲目从众心理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已跃升至1144.2万人次,非师范生占有800万人,总报考人数10年增加了60多倍[10]。同样,调查中,对于“你是否对自己未来的择业就业有清晰的规划”的问题,有64.1%人选择“没有”。“教资热”和调查数据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与择业选择时的迷茫,对个人职业规划没有建立清晰明确的认识,容易盲目从众。
(3)从事基层工作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指出,把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发挥高校毕业生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根据2022届中国毕业生城市青睐排名来看,北京、上海、天津依次排名前三,吸引力分别为9.4%、7.9%、6.31%,重庆、成都、西安、南京、武汉、深圳、广州依次挤进前十[11]。此数据显示,大中城市仍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而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不愿意在基层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因为基层条件苦,环境差。
(4)物质利益至上,缺乏奉献精神
大学生的择业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抉择,它反映了他们的生命价值。调查中,对于“我就业是为了什么”的问题,约70%的大学生认为就业是为了挣钱,而只有少数人表示是为了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对于“你愿意去哪些地区工作”的问题,约47%的人期望去大中型城市发展,35%的人希望回到家乡的城市工作,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去偏远地区、落后乡村等国家需要的地方工作。从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追求物质利益,对“金钱至上”的追求心理有所加重,存在着个人利益至上、功利主义等价值观,缺乏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新时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存在问题的动因
新时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仍处于不成熟和不稳定的阶段,形成和改变与其所接受的教育、环境、身边的人际关系等都有紧密的关系,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受经济利益驱动使择业就业观趋于物质利益至上
当今大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还没有完全达到成熟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社会的好奇心被转化为消费的欲望,而社会对他们的消费欲望的控制,就会产生一种无缘无故的攀比和功利,从而将虚假的消费倾向转化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等不正当的消费行为,比如追求高品位高品牌商品、盲目追星、跟风整容等,让学生产生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心理,从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进行择业就业选择时,太过重视薪资福利,本该是择业就业选择,如今已成为“金钱选择”,本该是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变成了“为钱而牺牲自己”。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择业就业观念教育内容不完善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够有针对性,大部分的高校都是以讲课的方式,对社会环境、就业技巧、国家政策等进行了简单的解释,没有从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类型、学生的发展等方面来制定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也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择业就业需要,没有把课程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此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没有得到学生们的重视,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学分,觉得这些课程可有可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新时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认知。
(3)传统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父母对职业选择的态度会对孩子的选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学时,以考上名校为目标,毕业时,又会把成功和工作联系起来。其次,很多农村父母供孩子读大学就是为了让孩子到大城市工作、生活,发达的城市意味着高收入,意味着有能力,当父母在向别人谈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很有面子。此外,还有一些父母固守着传统的择业就业观念,希望孩子考公考编进体制内,找一份“铁饭碗”工作。父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过分干预孩子的择业就业,导致部分大学生根据家长的意愿择业就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从而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4)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的影响
新时代大学生择业就业既是个体的选择,又是一种社会行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择业就业,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受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由于长期的不均衡发展,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区域来说,经济落后地区带来的择业就业机会和个人发展机会更少。其次,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鼓励就业择业的政策,这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行为和观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思想的不断输入和融合,人们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也产生了影响,其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观念导致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贪图享乐和趋利避害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四、习近平青年观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培养路径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新时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对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习总书记的青年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1)发挥榜样模范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践行无私奉献精神
榜样是我们思想觉悟提高的催化剂,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学习榜样模范人物有利于以榜样精神鼓舞人、以榜样事迹激励人,以榜样形象引导人,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择业就业态度。
首先,通过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模范人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大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岗位,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其次,组织大学生阅读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著作,感受习总书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进行深入的思考、规划和设计,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择业理想。最后,开展劳动模范英雄事迹评选活动,身边的优秀事迹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争做有追求、担使命、有境界、有修为的新时代青年。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指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就业理想和培养科学的择业观,自觉担负好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将崇高的理想化为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将人生信念与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从而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思想贯穿到就业指导的课堂教学之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修养,使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特别是融入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方面,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择业理念、崇高的爱国理想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最后,举办主题班会、理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丰富的载体和生动形象的宣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3)将思政大课堂与职业规划教育结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思政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密不可分,把思政大课堂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有机地结合,既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又能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事业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首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材施教。例如,一、二年级学生把职业规划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相结合,使其能依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明确职业奋斗目标;而三、四年级则注重就业能力、就业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和责任心。其次,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思政教育要素,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推动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导向相结合,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最后,深入研究大学生择业就业观,优化教学手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建设,针对不同专业开展实践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4)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适应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统筹用好各方资源,拓宽基层就业空间,引导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可以实施相关方面的工作。
首先,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切实加强校乡合作,搭建服务平台,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现状,培养服务农村的兴趣。其次,通过校园网、宣传栏、校报、就业指导课程等途径大力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号召有志青年加入社会实践基地,并且定期举办基层就业政策宣讲,发布到农村就业的优惠制度和政策导向,引导毕业生扎根基层、拼搏奉献。最后,组织开展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培训,使大学生学到过硬的技术和本领,提高大学生适应农村工作的能力。
总之,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应充分认识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择业就业观的重大意义,认清当前择业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实状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改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培养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生力量,让青年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拼搏中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4]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2022-03-01.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2).
[6]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3-05-05(01).
[7]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30(02).
[8]新华网.习近平谈三严三实,2014-03-09.
[9]上游新闻.《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发布应届毕业生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2022-04-27.
[10]新华网. 报考人数由17.2万跃升至1144.2万——“教资热”为何热度持续攀升,2022-10-12.
[11]吉林省宇藤教育.2022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2022-10-19.
作者简介
白文慧(1999-)女,汉族,广西贺州,江苏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