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同为公共领域的17-18世纪英国咖啡馆与法国沙龙的对比

张洁
  
卷宗
2023年13期
今日中国杂志社

摘要:英国咖啡馆与法国沙龙同在17-18世纪经历各自的发展、成熟和鼎盛时期。这两者作为社交场所,客观上构成了当时的公共领域。通过对两者情况进行简要对比,可更好的理解当时两国的新闻信息传播面貌及社会舆论形态,两者不同的发展特点是各自所处时代政治经济背景的折射。再将两者与当代咖啡馆、沙龙进行简要比较,更能凸显两者曾具备的社会舆论影响力及社会历史意义。

关键词:公共领域;英国咖啡馆;法国沙龙;对比

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所谓“公共领域,一般指政治权力之外,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英国咖啡馆和法国沙龙都曾在历史上经历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作为一种社交场所或是如今我们说的“小圈子”、“圈层”的存在,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公共领域的职能作用,并最终因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而退出历史舞台。两者虽同为公共领域,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区别而具备不同发展特征,闪烁着各自独特的光芒。

一、两者的发展概况

(一)英国咖啡馆

咖啡作为外来品,于1600年左右开始流入欧洲。这种早就流行于阿拉伯世界的饮品,直至17世纪50年代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所接受,而咖啡在英国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遍满街头的咖啡馆。自1650年起,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在伦敦相继开设,至17世纪末,伦敦已有约550家咖啡馆。“饮料吸引人停下脚步,敞开心扉;休息空间充满新闻。”人们除了在咖啡馆享用香醇略带苦涩、具备提神醒脑功能的咖啡,更能在此获取新闻信息、交换意见与讨论、阅读各类最新的新闻信、公报及新闻信札;为了传播信息,许多人也会在咖啡馆手抄新闻,咖啡馆还可当做邮寄信件的中转站。咖啡馆不仅是人们消遣放松的休闲场所,更是一个可供人们获取谈资、思想交流与碰撞、讨论时政形势的公共舆论平台。而且,咖啡馆不设准入门槛,阶层的藩篱在此不再是那么明显,各个阶层的男性都可自由进入并参与讨论。

随着咖啡馆运营的不断深入及变化发展,在伦敦还出现了客户群体、讨论议题和社交功能相对固定的咖啡馆,如威尔咖啡馆和巴顿咖啡馆各自聚集了一批文人作家,才子们经常在此发表作品并开展文学批评;乔纳森咖啡馆和劳埃德咖啡馆里则充满着浓浓的商务气息,常有商务人士光顾并在此达成交易。此外,“法庭巷的曼咖啡馆出售书籍,伦敦咖啡馆搞拍卖。医生上巴斯东咖啡馆,科学家去希腊咖啡馆,律师则群集乔治咖啡馆”。可以说,咖啡馆在伦敦大小街头的蓬勃发展,营造了一个口头新闻传播环境。需求催生了改革,这种对新闻信息获取与讨论的渴求和热情,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手抄新闻向印刷报刊的过渡。英国咖啡馆作为公共领域,对塑造和影响公众舆论、促成民众参政议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阶段性作用。

(二)法国沙龙

众所周知,沙龙作为一种社交场所由来已久;其起源于意大利,但在17、18世纪的法国真正大放异彩。以17世纪初法国朗布依埃夫人主办的“蓝色沙龙”为开端,法国沙龙便以一种高贵奢华、优雅精致的面貌示人,除了沙龙场所装潢华贵,在场人员穿着华丽,还特别讲究社交礼仪和谈吐风度,对言语用词和句式语法有着较高要求。在这样一个社交环境里,谈话议题亦可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因为议题内容并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讲述和回应,玩好“精神的游戏”,以讨得女主人的欢心及赢得其他人的认可。某种程度上来讲,沙龙是宫廷贵族文化的衍生物,参与阶层相对固定,以旧贵族及新兴资产阶级为主,也有一些平民的参与;甚至,一些寒门子弟也将沙龙视为突破阶层限制,进入上流社会的途径。可见,财富和学识已成为进入上层交际圈的敲门砖,出身已不是决定性因素了。

法国沙龙在发展的前期和中期,议题以文学、哲学、科学为主,许多文学和学术作品产生于沙龙、首发于沙龙。沙龙主人乐于从经济上资助文人才子创作,也掌握了当时学界的部分话语权,对作品的发表和传播能产生有力影响。可以说,活跃在巴黎的各个沙龙共同营造了巴黎上流社会的舆论场,这是一个介于皇室和底层平民的公共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舆论走向、引领着社会风尚。随着法国政治氛围的逐渐浓重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后期的沙龙议题逐渐走向政治化,以罗兰夫人的沙龙为代表,沙龙逐渐走向封闭、私密,参政议政意愿愈发明显,并对大革命的走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两者的共同之处

一是作为社交场所,两者的产生均源于对新闻信息的渴望。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底层人群不断为取得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奋斗,因此渴望了解社会政治经济,从而产生了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在咖啡馆,各类新闻信息在此得到了交换与传播,多个社会阶层在这样的场合里进行热烈讨论或针砭时事展开辩论,思想在碰撞中获得了交融和整合的可能。而在法国,沙龙是在封建皇权之下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公共舆论空间,贵族阶层们利用沙龙进行社交,交流信息,发表评论,对社会政治经济问题达成某种共识或展开争论;而文学沙龙里,平民出身的才子凭借自己的学识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取得了与贵族阶层、有财势的资产阶级平等对话的资格。

二是作为文化现象,两者基本在同时期经历了发展、鼎盛与衰落。当然,法国沙龙起源时间更早、衰败时间更晚,但这两者几乎同时在18世纪达到鼎盛阶段,这与当时两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政治背景密不可分,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出现和推进,一是推动社会阶层的演变,资产阶级及工人阶级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这两个阶层蠢蠢欲动,渴望夺得更多的主动权和掌控权;二是城市化的进展,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城市人口的增多,无疑对咖啡馆的繁荣及沙龙的热闹提供了人员基础。

三是两者均展现出了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英国咖啡馆虽只限男性,却不分阶层均可进入。法国沙龙不限性别,参与群体多为旧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但已有平民阶层可凭借才华学识经人引荐参与其中。相比等级森严的传统封建社会,这两个社交平台已具备了足够的社会开放性和包容性,更有利于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及社会舆论的形成。

三、两者的不同之处

一是风格与氛围不同。英国咖啡馆从一开始便以亲民风格、轻松氛围吸引人,上至已有资产积累的资产阶级、下至普通劳动人民,都可在咖啡馆享用咖啡、阅读信息、参与讨论和进行商务活动。这种接地气、务实的基调贯彻英国咖啡馆的发展始终。而法国沙龙从内到外、由人及物都极尽奢华之能事,谈话注重遣词造句和咬文嚼字,殷勤对待女性的中世纪骑士风度盛行,不免有矫揉造作之嫌,这种虚荣浮夸之风也经常为后人所诟病。

二是女性参与程度不同。英国咖啡馆尽管具备了社会阶层的开放性,但不对女性开放,是一个男人的世界。法国沙龙则可谓是女性主导的社交平台,女主人布置场地、精心挑选客人、设置谈话议题、选择性的资助才子学者等等,女性的智慧、社交手腕及可能具备的社会能量经由沙龙这个平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可以说,女性经由沙龙实现了进一步的自我教育,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三是惯常讨论议题不同。相比之下,英国咖啡馆涵盖的议题更加广泛、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既有高谈阔论,也能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有许多实际的商贸往来就发生在咖啡馆,其具备的商务职能是法国沙龙所没有的。法国沙龙一开始多讨论文学、哲学、科学等形而上的议题,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陷入空谈的也不在少数。而后期随着法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议题逐渐走向政治性,风花雪月的议题已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了。

四是衰落原因不同。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推进,茶叶已不再稀有,社会风尚逐渐从咖啡馆转向家庭下午茶;而随着新兴资产阶级逐步成长为精英阶层,以前热衷于去咖啡馆交流信息的社会精英分子逐渐转入私密性、成员制的俱乐部,咖啡馆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法国沙龙虽后期走向政治化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全民自由平等的浪潮席卷法国社会,贵族气息浓重的沙龙文化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平民氛围,其便如旧贵族阶层一样消亡在法国历史的硝烟里。

四、与当代咖啡馆、沙龙的对比

如今,不管在一二线城市或是三、四线县城,咖啡馆已遍布街头巷尾,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除了在欧美国家,咖啡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虽比不上茶类,但咖啡馆却不比茶馆少。原因就在于咖啡馆的功能性更多体现在场所功能、空间功能,以及氛围感的营造。许多人上咖啡馆追求的是一种氛围,小资、轻松;也有的人喜欢咖啡馆自带的疏离感,可以置身人群中却独自安静的工作。咖啡馆已基本不具备公共领域的舆论职能,已返璞归真为公共场所。

当代沙龙也已不是法国沙龙,卸去了奢华的外貌,也不再强调骑士风度和遣词造句,而是作为一种活动举办方式而存在。沙龙,一般指小范围的聚会、座谈或交流现场,主题鲜明,氛围轻松,活动安排也较为灵活。如今这种个体化的、小范围的沙龙活动,同历史上法国沙龙对学界的影响力相距甚远,更不用谈对整个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五、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可见,17-18世纪英国咖啡馆和法国沙龙有其历史意义:这是英法两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人们的政治、经济意识进一步觉醒和发展,各阶层对新闻信息的获取、传播和讨论需求催生出的社会现象。英国咖啡馆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劳动人民社会政治意识启蒙的场所,也被野心勃勃、跃跃欲试的新兴资产阶级作为参政议政、营造舆论氛围的有力手段。法国沙龙是没落封建贵族精心营造的逃避现实、苟延残喘的世外桃源,是贵族们不甘退出历史舞台、企图掌控社会舆论的最后一搏;但沙龙却也被其他新兴阶层所利用,成为其突破阶层限制、实现自我成长、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平台。这两者都是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史上的独特风景线,作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公共领域,其曾有的风采不应被世人所遗忘。

参考文献

[1](英)汤姆﹒斯丹迪奇.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M].林华,译.中信出版社,2015.

[2](美)米切尔﹒斯蒂尔斯.新闻的历史(第三版)[M].陈继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郭靖媛.英国咖啡馆的兴衰史[EB/OL].(2017-05-31).

[4]张媛珺.18世纪法国沙龙的兴衰[EB/OL].(2015-02-05).

[5]李国强.启蒙时代:法国沙龙的作用[EB/OL].(2019-02-02).

[6]胡建书.(2012).租界里的报馆:望平街的形成(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