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贵州省三都县水族马尾绣技艺传承与发展新模式研究

赵明杨 刘立辰 杨慧 何寄欢
  
卷宗
2023年13期
贵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要:马尾绣是水族女子世世代代流传的以马尾为主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马尾绣存在着缺少优秀传承人、传承态度不端正、产品单一且缺乏创新、工艺复杂且缺乏受众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在各种新潮思想文化、新媒体技术、互联网平台的影响下,我国许多群众渐渐放松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许多经典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因此借助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都水族马尾绣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马尾绣;传承与发展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14223135,项目主持人:赵明杨;指导教师:刘立辰)研究成果

一.水族马尾绣的概况

中国贵州省三都县的最古老水族工艺品马尾刺绣,是一项重要的水族艺术文化特色产品。马尾刺绣是三都水族最独特的传统工艺,主要分布在三都县的三洞、大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落中,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一种现存的最古老而又最具有艺术创造性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堪称刺绣的“活化石”。而水族的妇女们在常年的生产劳作活动中,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己的洞察力和审美意识,通过对大自然事物和民俗事件的想象加工后,巧妙地表现在了马尾刺绣工艺中。其所刺绣成的花鸟虫鱼造型独特,富有历史韵味和艺术审美效果。二零零六年5月,由中国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政府所申请的水族民间马尾刺绣项目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批通过并列入了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存最古老的马尾绣背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缺乏相关文献的记载,水族马尾绣的起源现已无从考证。目前关于马尾绣起源的说法有四种。一是神话。相传龙女骑着用鱼化成的白马到水族地区传授马尾绣技艺,水族人民为了神化自创的马尾绣工艺,便产生了类似的传说。二是为了纪念死去的马,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水族地区人们普遍认为祖先来自江西,在迁徙途中有一位师傅的马历经路途艰辛而死,师傅为纪念这匹马的陪伴便用其尾巴创制出了这种独特的马尾绣。三是在韦章炳的《水族马尾绣与西周“辫子股刺绣”》中提到的说法。人们根据马尾绣与辫子股刺绣的制作手法以及艺术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只有线芯所使用的材料不同,因此怀疑马尾绣为西周辫子股刺绣的遗存。四是在陈为的《马尾绣纹饰与夏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渊源关系》中提出的说法。作者发现马尾绣纹饰与青铜器铭文有很大的相关性,同时运用相关的渊源关系例证得出马尾绣纹饰源于青铜器纹饰的结论。

当前国内对贵州三都水族马尾绣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如蒋娟娟在《马尾绣:马尾的密语》中调查了马尾绣的传承方式,发现马尾绣技艺没有文字记述,只能以口传身授为主。在当代,人们则通过开设培训班、建立传承人保护制度等方式来进行传承与保护。二是在图案样式方面,如王多明、朱小英在《马尾绣传承和保护的实践》中探讨了马尾绣图案的背后意义、传承意义以及图案样式在商品实际应用中所获得的经济效果。三是在产品营销领域,如廖旋等专家研究了贵州三都马尾绣的产业化开发情况以及在商业化营销上出现的困难,从而看出目前在三都生产经营马尾绣产品的公司仅有20多家,而全县绣娘数量则达一万余名,马尾绣产值也超过了2亿余元,而在商品营销上也面临着宣传力量不足、没有品牌意识、营销途径较小等方面的困难。

水族马尾绣是中国民间传统刺绣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创新水族文化这一古老的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水族马尾绣逐渐变得现代化、多元化。如刘璐的《水族马尾绣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具体分析了马尾绣的历史文化溯源、应用形式和艺术特征,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总结了马尾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式,为现代服装设计注入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马尾绣承载着水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水族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如童年的背带,结婚时的绣花鞋、围腰等。马尾绣本是贯穿水族人民一生的独特符号,蕴含了水族人民对亲人的幸福的祈盼与祝愿,但在新媒体环境下,马尾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二、水族马尾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地调查走访得知,当今的三都水族马尾绣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少优秀的技术型传承人

水族马尾绣的图案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但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的迅速变化,西方服饰文化对民族服饰文化形成冲击,大量国内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变化导致了水族马尾绣的传承愈发艰难,传承人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降低,且只能用传统的手作方式对马尾绣进行制作,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缺少科技性的传统手作影响了水族马尾绣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是制约了马尾绣产品数量的生产,其次就是刺绣内容没有广阔的受众,因此现代人们很难理解传统马尾绣中蕴含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导致其受到的关注和欢迎较少,最终影响实际的传承效果。

2.传承人对新媒体技术缺少敏锐的洞察力

马尾绣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图案具有很强的独创性,绣娘要徒手画出绣案。因而绣案的创作主要靠天赋和时间积累,只能适当指点、浅尝辄止,所以市场上各家独具一格,各有千秋。但绣娘付出的精力和其市场价值却不是一个正比的关系。马尾绣并不是手艺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同时他们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敏锐的抓住新媒体技术这个大环境,只是单纯的在自己所熟悉的地方进行创作,所以许多人对马尾绣不了解,而且收入也非常的微薄,从而导致马尾绣的使用功能日益弱化。市场等因素则进一步使其价值与付出的时间、精力呈现不对等的状况,影响了下一代接班人对马尾绣信念的传承。

3.传授方式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未得到落实

马尾绣是水族的传统刺绣,一方面大部分绣娘的传授方式是口传身授,其思维和想法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绣娘们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美术教育,导致在图案的样式设计和色彩搭配上都比较固化。同时一部分传承人缺乏对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文化精华的鉴赏力和领悟力,所以如今很多绣品不为现代年轻人喜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品的市场化发展。虽然当代人们通过开设培训班、建立传承人保护制度、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方式来进行传承与保护,但传统的传授方式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未得到有效落实。

4.工艺复杂且缺乏受众

制作马尾绣所用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面料、底料、马尾 毛、线、针等。面料的选择对马尾绣制品的最终品质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族马尾绣面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工制作的土布,另一种则是机器生产的布料。土布由天然植物染料染制而成,主要有蓝、黑、白三种颜色,过去马尾绣大多由土布制成。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交融,传承人审美思维、生活现状等逐步产生变化。水族年轻女子会使用五颜六色的机织面料替代古朴的土布。底料起到支撑、展示绣品的作用,在当地制作好的底布被称为“布壳”。

近几年为加快制作速度,很多绣娘开始使用“黏合衬”替代早期的“布壳”,此两者各有优劣。“布壳”的支撑性好,制成品硬挺平整,但因制作时使用的浆糊由糯米制成,如若存放不当则易在阴湿环境中发霉。“黏合衬”则方便易操作,制作省时省力,但其厚度有限,同时质感不及布料细腻,还会遭到挤压形成不可完全恢复的压褶。总之,复杂的工艺和保存条件导致马尾绣的市场需求较少,缺乏受众。

贵州三都水族的马尾绣工艺复杂,其刺绣图案囊括水族的民俗、图腾等方面的民族文化。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促成信息传播形态不断更新。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充分展现了多姿多彩的魅力。现如今信息的传播并不再是以往的单向信息传播,信息的发送可以是多个方向的,同样信息也可以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渠道,信息的分享以及传播已经打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变得更加方便。建立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媒体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由于具有海量、互动性、个性化等特点,新媒体成为现代传播的中坚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水族马尾绣的各种功能被不断弱化,传统艺人逐渐消失。首先,马尾绣的发展现状主要受现代文化和技术冲击,因此使得传承方式不适应现代社会;其次,政府的保护措施不足;最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等也会影响马尾绣工艺品的生产。马尾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挑战,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当代青年学子必不可少的重要责任。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马尾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承和保护、图案样式、经济营销等方面。而在信息传播形态不断更新的当下环境中,三都马尾绣仍需解决传承、发展、推广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马尾绣的传承与发展措施

随着我国4G网络的全覆盖,5G网络部分覆盖和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规模的增长,新媒体环境对三都马尾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利用好网络的传播力、影响力,对于三都马尾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宣传

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许多可用于三都马尾绣宣传的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处理,发送文字、图片、视频,把需要宣传的三都马尾绣内容可视化,吸引流量,增强宣传效果。

1.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

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中可以发送关于三都马尾绣的推文,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分享三都马尾绣的图案、样式、技法,做到实时宣传新产品。

2.在快手、抖音等平台上建立短视频账号

把三都马尾绣技艺人的日常生活或是三都马尾绣成品的制作过程拍摄下来,按需制作成短视频,投放到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宣传。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

新媒体环境下三都当尾绣的营销方式变得多样化网络销售渠道的建立,可以增加三都马尾绣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既可以为生产者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也能更加便捷的传达消费者的需求。

1.建立网络营销板块

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都可以建立网络营销板块。利用微信公众号,给关注者推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商家和关注者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互动,让商家可以及时了解相关达者的消费需求,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

2.利用网络直播进行产品销售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在抖音、微博、快手等APP上的账号进行直播,组建专业团队进行账号管理与直播卖货。因为当地官网的影响力较小,所以政府可以聘请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网红”进行带货直播,吸引消费者的同时带动马尾绣产品的生产。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承人培训

新媒体环境下用视频手段对三都马尾绣技艺进行保存,再通过网络分享宣传三都马尾绣技艺。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在微信公众号中可以搭建三都马尾绣学习平台,把三都马尾绣技艺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做成一个个小的学习视频,给非遗传承人和刺绣爱好者提供线上学习途径。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实时共享对三都马尾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生产者可以及时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改变三都马尾绣的既有特征和意蕴的情况下,将三都马尾绣与现代服饰产品结合,制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马尾绣饰品,助力三都马尾绣完成创新传承。

结语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与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质量保护与传承,是落实我国“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关键与核心内容。现今社会的运行会受到新思潮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机制根基动摇、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开展困难。因此,发挥新媒体的关键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马尾绣非遗物质宣传与传承可以引导当代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认同。

参考文献

[1]陈飞龙.国外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C].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2006:455-461.

[2]王伟凯.日本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述略[J].中国城市经济,2012(02):330-331.

[3]蔡雨昕,霍红.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12):292.

[4]雷峻,杨晓杭.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15):27.

[5]马知遥,刘垚瑶.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J].文化遗产,2020(02):19-29.

[6]龚珊,樊钰辉.民间美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运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7(21):79-80.

[7]孙超,许圆圆.新媒体背景下在线试衣的现实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7):51-52.

[8]谢仁敏,司培.民间艺术的现代性困境及其传承路径创新[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2):9.

作者简介

赵明杨 (2000-)男,贵州黔南人,贵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刘立辰(1976-)女,辽宁朝阳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杨慧 (2000-)女,贵州黔南人, 贵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何寄欢 (2001-)女,贵州黔南人, 贵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