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路径选择

梁华玮 牛和平 颜晓
  
卷宗
2023年15期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是成为培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沃土。当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依然存在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团队胜任力有待提高、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教学内容与红色资源信息不对等等现实困境。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维度以及遇到的困难瓶颈的分析,探索形成了“弘扬红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第二课堂,打造思想政治金课”“创新教学方式,互联网+红色文化”“建设教师队伍,提升红色教学质量”等实现路径,探究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当代运用价值,有效增强思政课教书育人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维度;路径选择

基金项目:1.安徽省“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编号:sztsjh-2022-7-9);2.安徽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安徽百年党史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研究(编号:2022jyjxggyj342);3.2022年度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路径研究(编号:2022CXJH10);4.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路径研究——以霄坑村为例(编号:S2021103710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运用和管理、保护,在不同场合着重强调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大力弘扬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充分管理和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以不断传承创新红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一步。

一、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站位、提升思想文化建设能力、增强高校学生育人实效等价值维度。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站位

红色文化政治功能的发挥,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法治道德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站位的提高,同时关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党和国家发展动向。红色文化资源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为理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斗争革命改革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的先进文化生成物。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是中国人民共同选择和强烈要求的必然结果,对新时代学生夯实思想政治基础、坚定政治立场站位具有实用的指导价值。

红色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过程,形成的结果是对培育学生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满足国家重大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需要具有重要的政治目标和发展导向。“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使学生“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培养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爱国主义情怀,就必须充分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教育功能。

革命理想高于天,厚植红色基因,将红色基因雕刻在骨子里、红色文化入脑入心。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回归红色基因本色,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真实写照,能够从本质上潜移默化地激发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怀,使政治立场更加坚定。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强大的红色革命内涵可以大大降低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作用,从而减少学生出现理想信念犹疑、政治立场迷茫、爱国情怀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政治觉悟、行动觉悟,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站位的动力定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文化建设能力

传承红色基因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的传播理念,要求我们科学把握红色文化教育目的和教育意义,必须提高思想文化建设能力。提升思想文化建设能力,烘托了校园红色思想文化氛围,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红色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发展和传承我国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融入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校园自身资源,结合时代的亮点焦点热点,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文化功能,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注入红色文化精神力量。红色文化具有的历史印证价值和文明传承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融入是摆正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深层次的心灵所向、价值取向和精神指向的有效路径。高校鼓励学生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在政治思想上领悟顿悟开悟,产生对红色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是加速推进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进程,开拓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平台,始终遵循红色血脉继续前进,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营造以“红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是绝大数师生对精神风貌、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行为方式等的统一愿景,是学生行为规范、思想统一的培养环境,加强红色文化建设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应有之义。始终要求学生以强烈的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担当时代责任,以弘扬红色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自信。以“红色”为背景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促进校园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利于尽快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及自主管理,培养学生情系国家民族、厚植家园情怀、砥砺强国之志、涵养德行品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文化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凝聚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改、使命担当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折射着共产党人的价值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目标,始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引和纯化作用。由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并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高校学生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先决条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发力点,大力传承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育人实效

抓好红色文化关键课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育人成效。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精神的高度提炼,蕴含着深层次的红色精神,凝聚五大理念、落实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实效,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利保障,又是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要求和目标导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教书育人功能,必须融入好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好红色资源的德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最有力的支撑材料和重要载体,是打击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锐利武器,是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的发展根基,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动力,传承好红色文化,让红色血液流遍全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目标的主渠道,是学生认知、认同和归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力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红色文化内在的积极要素对意识形态建设起到引导和管控作用。

二、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推动红色文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凝聚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机制实效。在课程思政中融入红色文化,全国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但面临课堂吸引力不强、教学胜任力有待提高、教学内容与红色资源信息不对等困境亟待解决。

(一)课堂吸引力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学生从理论到理论内化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客体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探索。学生个体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红色文化教学方式的选择不结合学生认知学习特点,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兴趣很难培养,学习效率很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要是以“灌输式”为主,教师的单向讲授而缺少学生的反馈,提高学生“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注重的难点和痛点。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和实践中学生很少走出校园,学生很少被带到“第二课堂”,导致对一些红色文化资源的体验感和感召力不强,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

(二)教学胜任力有待提高

承担红色文化科研的研究者和教学任务的传播者的主力军主要是教学团队,教师创造性、时代性与先进性、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目前,有的思政课教师不能完全摆脱“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等旧课堂现象,导致学生视觉疲劳学习兴趣减退,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有的教师不能严格划分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角色定位,极易出现“一碗水端不平”的问题。很多青年教师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甚至是行政管理任务,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红色文化内在精神的挖掘和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需要更为庞大的专业教师团队。教师队伍总体学术素养、道德伦理、文化底蕴等有待继续提高,学风问题依然突出,教学团队的角色胜任力有待提高。

(三)意识形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历史虚无主义是主观片面地“改写”“重新评价”历史,他的长期存在一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绊脚石。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历史与事实。人类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藐视历史、歪曲历史、篡改历史,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就是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决定论。历史虚无主义从本质上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藐视历史发展规律,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是不加以全面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一种伪科学、禁不起历史实践考验的存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披上学术的外衣,利用网络舆论误导、日常生活化,强行洗白,不断挑战法律底线和浊化学术环境。如果不能实事求辨别红色文化,将很难抵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就会淡化文化自信,动摇政治信仰,冲击历史共识,冲淡民族情感,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四)红色教学与红色资源信息不对等

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成效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关。一方面红色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解读不够精准、研究不够全面,导致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与预设教育理念不对等。另一方面教学目标与红色精神期望值不匹配、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初始能力不吻合、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不平衡等,导致教学效果与预设教学理念的不对等。在实际教学运用中,红色文化体系在展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目标有待更进一步明确,学生很难达到教育目的。很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要求,重视红色文化教育,但内容还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衔接不到位问题依然有待解决。学习红色文化的载体运用不得当、研究的精神内涵不够深刻、开发资源的力度不够深入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资源衔接不到位。

三、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高校校园坚持立足自身特色和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积极探索形成了“弘扬红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第二课堂,打造思想政治金课”“创新教学方式,互联网+红色文化”“建设教师队伍,提升红色教学质量”等红色文化融入全过程,切实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育人实效。

(一) 弘扬红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红色要素、红色基因与可利用的校园资源和有利条件融会贯通、高度结合,搭建以大众化、具体化与通俗化、形象化的声音文字展示在红色文化平台展台。校园走廊、宣传栏公众设施可设置英雄人物、红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等专栏专辑,浓厚的红色氛围使潜移默化辐射到每一位学生的血液和灵魂深处。二是开展多元化跨领域跨学科的校园实践活动,加强红色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或以精神为载体、或以物质为载体的红色文化,充分迎合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借助可见与不可见的多种形式加强弘扬红色文化,充分调动学生红色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发挥红色电影的重要文化熏陶作用,红色爱国电影借助视与听的冲击,直达人类精神灵魂深处,具有最真切和最深切的教育意义,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红色文化氛围的创建和维护。“党史故事我来讲”等活动调动了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三是通过主题班会、宣讲团的宣讲、党团支部会议的召开、开学毕业典礼举办,充分把握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机会,加强落实压实在一切可能可引用的场合,从而吸引更多的爱国学生自发参与其中,努力为祖国培养一批具有有历史文化血脉、有历史文化责任感、为中华崛起而努力的学生。

(二)建设第二课堂,打造思想政治金课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高校应该鼓励教师改变固有思维,带领青年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第二课堂”,多与社会接触。高校不断探索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辩证分析传统的纯粹理论教育模式,转变固有的纯理论教育的模式,课堂由内到外、课堂内外联动,打磨精品“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教研组需要不定期组织开展红色研究活动,多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堂集体备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思想内涵,精准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红色脉络主线,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发挥领航作用,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红色基地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加强将红色基地打造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二课堂”。红色基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革命、建设、改革运动的缩影,见证并记录了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光辉历程,是“第二课堂”展开的最好形式和素材。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是拉近现实与历史间的距离,是感性和理性认识的交融,具有最真实的体验感沉浸感。高校师生重视红色文化的弘扬,积极参观学习阜阳四九起义纪念碑、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故都瑞金等等,汲取红色文化营养,夯实思想政治基础。

(三) 创新教学方式,互联网+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的传承紧跟时代潮流,搭载着互联网的快车不断前行,急需开发一套满足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感兴趣的新型数字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形式创新。学生不再单纯依赖于课堂上的“满堂灌”,借助新兴形式学习,自主掌控教学进度,全方位多领域红色文化教学。多元交互的虚拟仿真课堂是纵向挖掘和横向连接的统一,彰显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和张度,满足学生认知和学习特点,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和活力。

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多高校不断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例如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陆续开展有“飞夺泸定桥”“狼牙山五壮士”“平型关大捷”“千里跃进大别山”“爬雪山过草地”“王家坝抗洪救援”等系列思政虚拟仿真课程。通过VR虚拟仿真技术将参与体验者置入其中,创新了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实事求是深度“还原”和“再现”历史,用形象的生活逻辑解读了抽象的理论逻辑,用实践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这种教育形式的创新,是基于数字化红色校园建设,使红色文化感官信息相互联锁相互补充,重现重温重读历史实践场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身心体验。

(四) 建设教师队伍,提升红色教学质量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离不开高校文化大环境的滋养,更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与学生双方在互动上获得教学反馈,强化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在促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水平。高校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充分激发和发挥教师学习积极性,引导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只有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相关理论知识,加大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提升自身专业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储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背后蕴含的精神资源。当教师对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表现和价值意蕴了如指掌,量变引起质变,思政课教师思想水平得以保障。二是以良好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教师是理论知识的宣讲者,也是价值观的践行者、模范者。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宣扬和践行红色文化精神,切身实际活动提高感染力和号召力,以良好的政治素养感化和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教育内涵实践化,不断增强红色文化教育意义。三是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筑牢红色文化教育的保障基础。建立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培养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各种线上线下红色教育研学活动。

四、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针对性和高效性。新时代新征程中,高校应当充分讲好和总结好红色故事,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载体,发扬和传承好红色基因。应当发挥好红色文化精神内在优势,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破解红色文化融入的瓶颈问题,将红色文化传承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走深走实,为中华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2]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0.

[3]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党建》,2021(04):4-11.

[4]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台声》,2014(08):20-2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97.

作者简介

梁华玮(1981.08-)男,汉族,安徽当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四史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