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小微博物馆社会化运营的初态
——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摘要:西城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首都文化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博物馆属于社会的教育机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博物馆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面向社会、主动服务于社会,主动寻求社会资源力量,弥补自身供血的不足。我通过实践和学习,对小微博物馆推向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背景:西城区是北京核心区,是北京营城建都肇始之地,具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不可移动文物遗存众多,保存着大量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重要见证。近年来,随着国家、北京市和西城区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历史遗产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少名人故居、会馆正在进行逐步腾退修缮,如何在愈加充分的保护、修缮等基础工作之上,对这些文物加以展示、利用、活化;如何让昔日的冷门小馆赢得更多关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一段段深厚的历史变迁,呈现历史人物的成就与故事,让文物的价值得以更加显著地发挥,是行业和公众普遍关注的一个议题。2018年以来,西城区以几家区属博物馆和腾退修缮的名人故居为依托,根据场馆特点,在国内外鲜有先例的情况下,一馆一方案,通过量身打造的“社会化运营”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的实际运行,开始逐步探索出一条小微博物馆的活化利用之路。本文即选取其中几处社会反响良好的案例,试做分析。
关键词:小微博物馆;社会化运营;创新;激发活力
一、业务委托运营: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位于什刹海西海北岸的汇通祠内,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共有四个展厅。2017-2018年,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工程之一,西城区文化委员会(现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对纪念馆实施展陈提升工程。全新的展览以“世界名人郭守敬 世界遗产大运河”为主题,充分突出“郭守敬与大运河”的文化定位,立体展示郭守敬在成就元大都水利系统、贯通京杭大运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0年来,郭守敬纪念馆积极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是北京市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在社会中取得了良好声誉。但其管理运行,存在专业力量不足、方式相对传统、缺乏活力等问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法律、政策,允许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为郭守敬纪念馆进行社会化运营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服务模式保障。
作为西城首家实施社会化运营的小微博物馆试点,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在2018年底重张之前,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筹备、策划、论证等一系列过程,以保障社会公益性、坚持免费开放为基本原则,最终提出“以资源促提升”的理念,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将郭守敬纪念馆的业务工作内容委托与社会力量运营,主管部门仍为纪念馆的管理主体,主导纪念馆发展,依合同对社会机构业务运行情况进行监管,并实施严格的第三方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与项目管理挂钩。运营方负责纪念馆的日常开放接待、社教活动、展览、宣传推广以及志愿者团队管理等业务工作,依合同履行相关责任义务,保障安全运营。另一方面在坚持纪念馆公益服务的基础上,政府主管部门允许运营方在协议范围内开展延伸服务,允许其利用纪念馆文化资源取得一定收入,但需将绝大部分收益用于纪念馆日常开放运维及公益项目支出。这种委托运营方式是“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监管运营、评估兑现”的政府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式,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实践。
二、政府购买服务:福州新馆与京报馆
与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有所不同,考虑到展馆内容主题特点,福州新馆(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和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推行的则是“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化运营方式。经过较为科学、合理、周密的测算后,政府负担每个场馆的全部运营成本,具体的业务、物业等工作,全部由受托方负责承担。同时,类似于郭守敬纪念馆,主管部门亦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付费文化服务,进一步充实场馆运行的资金基础。
其社会化运营模式,坚持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通过政府、博物馆、社会力量三方构成一个稳固的制度监管、运营供给和参与反馈的稳定机制。第一方面,由政府与参与购买服务的运营方签订委托合同,开展绩效考核,运营方定期反馈汇报运营成效;第二方面,在运营方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社会公众不仅能够参与到文化体验,更有机会深入参与运营过程的监督;第三方面,即前项的延伸,观众的满意度、建议能够直接反馈于博物馆,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及时掌握动态,为制度、模式的不断优化调整提供依据。
社会运营的主要内容,在福州新馆、京报馆中则主要体现在场馆管理、内容运营与场馆增值服务等层面。其中,场馆管理服务以较为完备的方案和制度为参照,涵盖了场馆运行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人员培训管理等;内容运营囊括了以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百家号等新媒体为代表的线上媒体矩阵,实现小微博物馆的辐射范围拓展;场馆增值服务主要指超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的社会教育活动、文创产品供给等,在参观行为之外,提供更加深层的文化产品选择。
三、委托其他机构运营:沈家本故居
沈家本故居位于金井胡同1号,共有三进院落,原为住有40多户居民的大杂院,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文物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进行腾退之前,文物建筑损坏严重,安全隐患问题突出。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对其启动修缮、保护和利用,随后,相关单位还利用故居布置了丰富的展陈内容。2018年,沈家本故居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现由人民法院出版社予以运行管理,向公众展示法学先驱沈家本的生平,以及中国近代法制发展历程。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以上几处位于西城区的小微博物馆,在探索社会化运营的路径中,各自依靠自身特点及其独有的运营模式,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为运营小微博物馆的“西城样本”。当然,在实际工作当中,也存在着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问题,值得这些和其他类似规模的场馆在今后的运营管理工作中予以重视、改进,形成更具推广示范价值的运营标杆。
(一)建立小微博物馆社会化运营的统筹管理机制
1. 指导运营主体参与到政府相关项目申报等工作中来。
2. 加强本地区社会化运营博物馆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同步发展。
(二)建立小微博物馆社会化运营的参照标准
相比于设施及人员完备的大中型博物馆,小微博物馆在运营标准上应当有所区别。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汽车博物馆已经推出过较为完善的运营服务标准,未来若有针对小微博物馆运营的标准,参与社会化运营的主体,即运营方,将得以具备更具适用性的参照来开展工作。
(三)建立小微博物馆社会化运营的人力资源体系
目前来看,各场馆运营人员普遍呈年轻化,存在比较明显的人员流动性。一方面,新鲜力量的加入,能够持续为运营工作提供更多灵活的思路,有利于历史文化的活化;另一方面,场馆的运营人员仍需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若能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培训体系,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上述问题的产生。
总结
为贯彻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西城区已经全面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目前已有多处完成腾退的文物建筑建设成为专题小微博物馆,先后实现对社会开放。西城区的小微博物馆社会化运营,将在摸索中不断完善,以期在实践中形成可供复制的模式、形成更加凝练的一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