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县域红色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以宁化县为例
摘要:中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在很多乡镇或县市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但这些地区目前的红色旅游发展水平与其资源禀赋是不相称的。根据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协同发展是推动这些地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宁化县红色旅游资源点多面广,也不乏高等级资源,为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根据协同发展框架,宁化县可以从资源整合、文化融合、集中连片、区域联动四个方面打造“红色+”产品体系、塑造红色旅游品牌、形成红色旅游网络、落实区域联动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红色旅游发展上一个台阶。宁化县红色旅游协同发展策略为中国同类地区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红色旅游开发;协同发展;资源整合;宁化县
一、引言
由政府推动的红色旅游,最终获得了市场的广泛青睐。2004年和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推动了中国红色旅游近20年的发展。2019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首次围绕革命文物推出主题活动,同年全国红色旅游人数达7亿人次。2022年,携程发布《2022年上半年红色旅游大数据》,数据显示:暑期红色旅游景区门票增长5倍;88%游客选择本地周边红色旅游;80后最爱红色旅游占比41%;亲子家庭红色旅游占比近三成。红色旅游的规模和热度将不断攀升。
然而,当前红色旅游开发普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革命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特色道路,决定了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分布在乡村,而且相比较其他旅游资源具有“小散弱差”的特点,这给红色旅游开发造成了很大的难题。重大革命遗址地或一些革命遗存较为丰富的县域成为红色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区,然而,要么孤掌难鸣要么一盘散沙。如何打破这一困境,更大力度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本文以中央苏区重点县——三明市宁化县为例,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二、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框架
(一)红色旅游开发研究
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协同发展的必要性。红色旅游资源以革命遗址遗迹为主,这些遗址遗迹很多是单体建筑,且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数量并不少,高等级革命遗址遗迹毕竟是少数,空间分布上则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这些数量众多、散落各处、规模偏小、等级偏低的红色旅游资源,必须通过协同发展归零为整、串点成线、凝练成精,这样才能形成核心产品和品牌形象,突破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
现有文献指出,目前红色旅游开发由于行政区划分割、缺乏经济和政治依托、区域间缺乏有效合作等原因,以及资源开发深度、整合力度和市场联动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缺乏亮点产品、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无法打造一个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体系等问题。另外,从产品上看,红色旅游作为一个专项活动,不能单独构成旅游经营体系,必须与相关主体融生[1];从市场上看,游客的红色旅游偏好受乡村红色文化、目的地宣传推广、服务设施等影响[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现有研究提出要打破区划障碍、加强区域合作、打造品牌形象,开发过程联动化、开启“红色+”模式等对策。这些研究都共同预示着,协同发展是当前中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必由之路。但现有研究还没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
(二)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与协同发展有关的基础理论主要有区域旅游、共生理论、耦合发展等。“区域旅游”概念主张从资源整合、市场联动、合作机制等角度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红色旅游资源的时空连续性决定了其开发应走区域旅游合作之路,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可以从空间和主题这两方面着手。共生是由于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获利而存在的。红色旅游资源多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相伴生,这些资源之间具有很强的共生关系,可以通过加强同质共生红色资源整合与市场共拓,丰富红色文化旅游业态等[3]。“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由于要素、运行机制等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实现产业间各要素的紧密配合、相互依赖的局面[4]。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可以从多方面着手。
(三)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框架
综上,本研究提出一个包含资源整合、文化融合、集中连片、区域联动四个方面的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框架。第一,资源整合是指对不同类型、等级或空间的旅游资源,选择有兼容性质或存在某种空间、主题联系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第二,文化融合是指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从而将同质或异质的共生资源进行串联。第三,集中连片是指把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将优质资源作为增长极,采用点轴开发的模式,从而构建一张完整的红色旅游网。第四,区域联动是指打破行政区域划分,政府之间、政企之间和企业之间要建立合作机制,加强联动发展,构建大区域的发展格局。
这四个方面是逐级发展、紧密联系的一体。资源整合是基础,文化融合是提升,即从资源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这种提升避免了资源之间的简单拼凑,而是有融合、有叠升。集中连片是核心,区域合作是强化,即从空间层面上升到机制层面,这种强化避免了资源整合仅停留在纸面,而是有一整套可运行的机制确保落地和效果。
三、宁化县及其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一)宁化县及其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宁化县隶属福建省三明市,是原中央苏区21个重点县、红军长征4个起点县之一,是中央苏区的粮仓和扩红支前的重点县之一,被誉为苏区“乌克兰”。截至目前,宁化县红色遗址普查共有 127 处,是三明市所属县区中最多的。其中,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有10处,“红三十四师”遗址等对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的阐释具有典型代表性。另外,宁化革命纪念园、凤凰山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陈塘红军医院旧址群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还有石壁村、下曹村、凤山村3个中央红军村。
宁化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旅游资源数量众多,而且不乏高等级旅游资源。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广泛地分布在宁化县的11镇5乡中,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翠江镇、石壁镇、湖村镇、曹坊镇,这为红色旅游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宁化县是一个红色旅游资源富足的县,但目前其红色旅游的发展水平与资源禀赋是不相称的,协同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
(二)宁化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宁化县红色旅游协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较成熟的红色旅游点有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北山革命纪念园等。以这些点为基础,宁化县规划了两条县域红色旅游路线。宁化县还积极参与区域外红色旅游的协同发展,规划了4条连接建宁、明溪、瑞金、长汀等地革命旧址的旅游展示线路。此外,宁化县还积极融入三明红色旅游推广联盟,被确定为 2021 年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联盟第四届年会承办地。
四、宁化县红色旅游协同发展对策
(一)深化资源整合,打造“红色+”产品体系
在红色旅游资源整合上,宁化县存在同类资源整合形式简单,不同类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等问题。第一,整合相同类型红色资源,即做强““红+红”产品。革命历史的时空连续性为红色资源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宁化县拥有较完整的中央苏区发展历史的物态见证,这为其做强“红色+”产品体系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高等级红色旅游资源之间可以强势联盟,形成一级旅游吸引物,例如: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陈塘红军医院旧址群、北山革命纪念园等。高等级红色旅游资源与分散各地的革命遗址可以根据不同主题串点成线,如三明东方军史迹。另外,在资源整合时应注意错位开发以避免同质化。例如:宁化县有7处红军后方医院旧址,开发时应在主题、内容、功能上能有所区别又相互补充。第二,整合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即丰富“红+绿”、“红+古”、“红+土”等产品。宁化县客家祖地、天鹅洞等景点在携程上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可以整合进红色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二)提炼文化主题,塑造红色旅游品牌
宁化县红色旅游的宣传口号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中央苏区乌克兰”,这高度概括了其革命历史和红色资源的特色,但文旅融合度比较低,旅游体验较为不足。旅游开发中的主题性原则有利于将无形的革命精神开发成可感知的产品,而且强化主题是创造游客体验的主要方法,革命文物传递的历史信息必须通过主题的提炼和挖掘才能形成好的体验。红色旅游的主题拓展工作除了注意挖掘和展示特色主题外,还必须注意主题区域的完整性和避免主题线路的碎片化。第一,紧扣苏区精神,开发主题产品。宁化县应通过深挖红色资源与苏区精神的联系,实现文化与资源的融合,从而提升现有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宁化县东方军革命遗址集中在泉上镇和胡村镇,可围绕“一心为民、争创一流”等苏区精神打造东方军主题红色旅游产品。第二,融合地方文化,开发特色产品。宁化县客家文化浓郁,客家人的斗争精神与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客家人的爱族爱乡精神与红色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品质与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作风是相融相通的,因此可以通过文化融合打造独具宁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塑造“客家祖地 红军摇篮”等品牌形象。
(三)构建点轴格局,形成红色旅游网络
宁化县已基本完成革命文物的登记、分级、分类工作,在此基础上应尽快进行集中连片规划,为打造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产品和在全域范围内扩散红色旅游流创造条件。集中连片原则既是中央政策的要求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与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不谋而合。第一,在三明市范围内,宁化县应力争成为三明市红色旅游发展的核心,因为其红色资源数量最多,高等级占比最高,物态见证完整,历史地位较高,且地处闽赣边界利于外联内引,另外也有利于通过主要交通轴线带动三明全域红色文化的展示利用。第二,在宁化县范围内,基于现有革命遗址保护区,要尽快实现点轴开发格局,从而形成红色旅游网络。
(四)拓宽协同视野,落实区域联动发展
宁化县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区域联动,但这些区域联动还未在市场上取得应有的效应。宁化县应该进一步拓宽协同发展的视野,积极推动区域内各要素联手合作,强化宁化红色旅游的活力和竞争力。第一,吸纳各市场主体,打造层次型产品体系。当前,红色旅游的主体市场还是组织市场,但随着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市场分层的现象将日益明显,可以根据党建、团建、研学、休闲等不同市场需求构建层次型产品体系。例如:2021年,三明市中小学在校生达36万人,宁化红色旅游景区可以与这些学校合作,开发校本课程、研学课程、实践课程等,为学校提供基地、课程和师资,这将为宁化红色旅游发展带来良好的效益。第二,融合各产业要素,创新红色旅游新业态。首先,打破以单一景区为核心的封闭式发展模式,配套完整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强红色主题餐饮、红色民宿、红色文创产品等方面创新。其次,调动多主体参与,包括研学基地、红色景区、革命纪念馆等供给层;学校等需求层;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旅行社、线上旅游平台等服务层。最后,跨界创新,着手打造包括红色旅游业、红色文创业、红色教育业、红色传媒业四大红色产业的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许春晓,周美静.从共生概念演变看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内涵[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30(150).
[2]谢建宏.游客偏好视角下乡村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22(6).
[3]周美静,许春晓.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韶山为例[J].旅游学刊,2019,34(9).
[4]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1).
[5]王淑芳.新时代闽西原中央苏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现状与对策——以宁化县为例[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