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常淑英 刘松 吴春玉
  
卷宗
2023年19期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以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结合机器人行业人才需求的情况,分析了学校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需求的脱节问题、学生技能培养与岗位能力的匹配度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并研究了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标准,优化教学方法,加强产教融合,提升就业质量。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岗课赛证;模块化课程;综合育人

课题项目:本文属于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课题编号:2022-AFCEC-507,同时属于,课题名称:基于虚拟仿真技术优化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编号:ZJXF2022017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家根据世界工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设想,通过组织开展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分析、行业专业及技术预测、行业发展对策等的研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引导国内职业教育模式向专业、产业升级的重点和紧缺人才等方向发展,以在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升级、推动企业革新。自2015年至今,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由增量式发展阶段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探索基于岗位模块化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立足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跟踪分析近五年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办学情况以及学生就业情况,从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岗位、学生获得证书以及学生技能竞赛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1课岗脱节,影响学生就业

学校在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前对职业能力分析得不够透彻,能力横纵向拓展路径不清晰,使得职业能力分析与行业要求脱节,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定位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综合素质人才。因此,对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而言,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从工业机器人实际工作岗位群出发,研究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分门别类地定位岗位需求,锁定工业机器人技术岗位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以此来确定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方案。

1.2课程与证书脱节,学生积极性有待提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不一致,教师授课仍然按照传统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因此,造成学生的考证热情不高,学生对证书的认可度较低。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该试点方案推出后,明确提出将课程与“X”证书融通,对职业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1.3教学质量下降,比赛热情高涨

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国家或省部级举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情况,该指标引导各高职院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技能大赛上面。各学校会对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配备优质的师资和设备资源,而大赛的参赛学生一般几个人,长时间占用学校教学资源。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使得学校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但从长远来分析,已经违背了职业院校办学的初衷。

2人才培养模式修订

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紧密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以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为引领,融合多元技能发展特点,将企业岗位需求、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准、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智能柔性产线系统、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和工匠精神培育细化分解融合到课程的整体架构中,通过对课程的改革升级,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相关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拓宽专业知识,精进技术技能,提高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

通过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分析,以及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实践,保留原有基础课程,撤换技能升级课程,横向拓展相关技能,纵向加深专项技能,通过外扩归收方式,练就综合技能。将整体课程按照平台模块化划分,以“模块+平台”课程体系架构展开,包含专业群共享模块、专业岗位模块、专业群互选平台。其中专业群共享模块由电路基础、机械制图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成,主要面向学生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基础素养的培养;专业岗位模块包含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岗位、电气工程师岗位和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岗位三个课程模块,主要面向学生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群互选平台包含机电、数控技术、工业互联网、3D打印、电气与智能产线应用等六个课程模块,主要面向学生在工业互联网应用领域中综合拓展能力水平的培养。

2.1专业群共享模块

本模块为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模块,包含电路基础、机械制图和C语言程序设计三门课程,通过本模块教学培养,使学生掌握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群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交直流电路分析能力;读图、绘图及空间想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安全意识、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2专业岗位模块

本模块以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综合能力为目的,包含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岗位、电气工程师岗位和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岗位三个课程模块,通过三个模块教学培养,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相关知识;工业互联网应用系统电气自动化相关知识;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相关知识。具备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工业机器人应用、维护、开发能力和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素养。

2.3专业群互选平台

本平台为提升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群综合拓展能力培养平台,包含机电、数控技术、工业互联网、3D打印、电气与智能产线应用等共六个课程模块,该六个课程模块相互独立,前五个课程模块分别涵盖群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工业互联网、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技术)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特色课程,第六个模块为六个专业共享的智能制造柔性产线综合应用模块,并基于产线开设机械、电气、工业互联网三个方向的课程,通过该平台培养学生的机电网融合、创新协同、数字赋能等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3.1根据岗位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对工业机器人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能力要求,构建职业能力需求模型,同时,对接技能竞赛、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标准,分析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及职业成长历程。基于此,确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内学习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构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优化重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工业机器人行业应用标准、企业标准、课程标准。同时,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内容、工业机器人技能大赛内容整合至课程教学中。从而使得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相匹配。

3.2基于任务引领,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在教学改革中,将证书考核设备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拆解后融入到课程项目教学中,将证书考核标准与课程考核标准结合,综合评价学生课业成绩,以此来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要求等融入课程教学过程,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对行业企业发展的适应能力。同时,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工作任务的实践,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还体验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将竞赛内容作为课程的高阶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搭建了校校、校企的沟通桥梁,加深了校校、校企的交流合作。

3.3增加过程考核,优化评价体系

在“课、岗、证、赛”深度融合课程中,利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替代该课程的考试成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方案由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运用了过程评价,技能考核则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3.4虚拟反哺现实,提升智能制造类人才培养质量

利用虚拟仿真实训建设,以虚拟反哺现实,通过全新的培养范式,利用多种虚拟仿真资源,反向推动教育环境、育人场景现实化的内涵建设,使虚拟仿真技术与专业课程标准实现双向推动,最终实现智能制造类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培育、创新意识等人才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3.5加强产教融合,提升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与优质企业深度融合,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或订单班人才培养,由企业工程师做导师与校内教师协同进行课程讲授,将行业岗位工作场景引入教学环境,以企业项目开展实训课程,匹配岗位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将企业的生产场景贯通到课程中,以实际的应用场景为项目进行每门课程的讲授和实践。将课程的讲授、证书的获得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融合来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

4结语

基于“岗课赛证”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探究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现有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创新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促进“岗课赛证”理念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深度融通,培养工业机器人专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志强.“互联网+”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途径[J].学周刊,2022(15):3-5.

[2]程宇.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7):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